第1355节

    日期:2016-07-1222:55:55
    2016-07-12
    【关键词:多哥兰,达荷美,贝宁,奴隶贸易,萨阿德/阿拉维王朝】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人在奴隶海岸的收获就是多哥+贝宁,当时的地缘标签为“多哥兰”和“达荷美”。其中“多哥兰”的范围,准确的说还包括西边到沃尔特河的部分土地(不包括沿海地带)。不过相比早在16世纪中叶,就开始在几内亚湾渗透的英国人,德国人的这一收获还是少了点。奴隶湾东端的古贝宁王国,以及包括尼日尔河下游在内的“尼日利亚”都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就英国在这一块的殖民范围来说,更有历史感的贝宁或者豪萨,都不足以覆盖。凸显“尼日尔河”标签的“尼日利亚”,虽然拥有更为广阔的地缘政治空间。
    不过今天的多哥、贝宁并不是从德国人手中获得独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欧洲战场失利的德国几乎丧失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这一事件在中国产生的最大影响,就是在分配战争胜利果实的“巴黎和会”上,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并没有被“还”给战胜国身份的中国,而是整体移交给了日本。由此而导致的五四运动,也成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运动的起点。
    做为殖民帝国的后起之秀,日本的地缘政治优势集中在西太平洋地区,而德国在海外失去的利益,主要还是由英、法两个传统欧洲强国所获。为了完整的控制沃尔特河中下游地区,英国人割取了沃尔特河至今天多哥共和国西境的部分德国殖民地(时称“英属多哥兰”),后来与英属黄金海岸一起,变身成为现在的“加纳共和国”。东部的多哥兰(法属多哥兰),及达荷美地区则成为了法国殖民地。
    今天“多哥共和国”的名字,直接来源于之前的“多哥兰”。需要说明的是,上世纪60年代,法属多哥兰独立为“多哥共和国”时,其实是非常想跟西边的“英属多哥兰”重新合为一体的。只是单从地理结构来看,大家也应该能感觉到,英国人不会希望这种情况发生。最终通过公投,英属多哥兰还是加入了今天的加纳。至于东面的“达荷美”,则不太喜欢这个旧名,而是选择了被尼日利亚舍弃的“贝宁”做为国名。
    作为奴隶海岸最早建立的土著政权,古贝宁王国这笔地缘政治遗产被浪费也的确可惜,何况整个“奴隶海岸”还被称之为“贝宁湾”。另一个促使“达荷美”放弃旧名的原因,是这个名称的原意实在是有些不堪。这个17世纪建立的土著王国,全名为“达恩?6?1荷美?6?1胡埃贝格”,意思是“建在达恩肚子上的国家”。这是一个一看就感觉有故事的名字。简单点说,就是两个在此相争的土著酋长国,一方的国王对后起之秀说,你扩张的太过份了,我要再容忍下去,你就要在我肚皮上盖房子了。然后…………对方就真的这样做了(在攻杀、埋葬对方国王的地点盖房),并且自豪的取了一个这样怪异的名字。这其中的细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
    虽然从阶级史观来看,我们应该着重描绘一下非洲这些土著政权,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但很不幸的是,他们当中真正成为主角,甚至掌握自己命运的毕竟是少数。以欧洲殖民者的扩张路径作为主线会更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些非洲国家在当代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定位。实际上,欧洲人对非洲的地缘政治影响,并不只出现在后来的殖民地瓜分,以及由此造就的现代国家格局。回溯到地理大发现时代会发现,就这些土著政权的崛起来说,其实也跟外来者的影响密不可分。比如以三大黄金帝国为代表的西非北部政权,正是由于能够在跨撒哈拉贸易中获益,才能够在西非诸土著政权中率先完成进阶。
    贝宁、达荷美、奥约等奴隶海岸沿线土著政权的崛起,也同样受益于欧洲贸易者的到来。从整个西非的角度来看,奴隶贸易无异对西非原有的地缘结构造成了重大伤害。只是凡事都有两面性,研究上述土著政权的崛起,我们会悲哀的发现,在地缘政治层面,这些王国都是奴隶贸易的受益者。简单点说,奴隶贸易成为了奴隶海岸沿线最大的经济增长点,谁能够最大程度从中受益,谁就有了兼并其它部族的实力。
    然而任何贸易都不可能永远兴盛。从19世纪中叶开始,伴随着机器和化石能源的应用及工业革命开启,奴隶贸易及使用也开始走向了没落。纯粹从技术角度分析的话,由此而引发的所谓“废奴运动”,与其说是西方文明良知的发现,不如说是人类找到了效率更高的“化石资源”作为人力的替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述土著王国先后丧失独立地位,成为欧洲国家的殖民地(或直接吞并,或成为保护国),与奴隶贸易的衰弱不无关联。一方面奴隶贸易的衰弱,直接削弱了奴隶海岸沿线土著政权的经济实力,以及与西方殖民者的议价能力;另一方面,当欧洲人不再需要这些土著政权,帮他们在非洲充当奴隶资源供给者时,它们存在的价值就被大大削弱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