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3节
日期:2016-06-0623:36:37
2016-06-06
【关键词:加奥,桑海帝国,撒哈拉盐矿】
通过加纳、马里的崛起顺序我们会发现,整个西非文明的推进路径,是沿着尼日尔河自西向东的顺序。当然,这一结论的前提,是认为西非文明并非原生文明,而是受外来文明刺激而产生的“次生文明”。基于文明的标准不同,以及“政治正确性”,黑非洲没有原生文明的说法,应该一直会遭受质疑的。如果换一种说法,可能会更容易取得共识,那就是西非贸易重心有一个自西向东渐移的过程,并由此引发了西非地缘政治中心的东移。
尽管西非的黄金时代还没有结束,但具体到微观层面,马里却和加纳一样,未必能永远居于统治地位。所谓花无百日红,一个王朝运行时间久了,内部难免会出现阶级固化、土地集中、中央政权丧失管控力等弊端。经过14世纪的高丨潮丨之后,进入15世纪的马里也没有逃出这个规律。与古加纳一样,马里的危机也体现在“内忧外患”两方面,一是西非内部土著政权的竞争;二是北方政权的压力。这其中,已经成为萨赫勒之王的图阿雷格人,以及马里东部的“桑海人”,成为了马里帝国的最后终结者。
尼日尔河河曲地带以东,开始南流的下游北部河段,处在一个补水的空白区间。一方面,从西端富塔贾隆-几内亚高原等于高地东流而来的雨水,最远只能延伸到中游的内尼日尔河三角洲。其中杰内城所依托的巴尼河,算是中游地区最大的河流了。至于下游河段,则有相当一部分位于降水不那么丰沛的萨赫勒地带(补给河流基本为季节性河流),一直到尼日尔-贝宁-尼日利亚相接处一带,才开始进入降水充足的热带草原气候区。这片热带草原气候区的边缘,也是桑海人最初的生存之地
正常情况下,桑海人应该沿着尼日尔河向南扩张,迁徙到资源更为丰富的地区才是。然而跨撒哈拉贸易所带来的红利,却驱使着桑海人沿河北上,以从跨撒哈拉贸易中分一杯羹。11世纪时,桑海王国的政治中心,被确定在了廷巴克图东部约400公里处的“加奥”。这座今属马里共和国的城市,在最近几天因为中国驻里维和部队遇袭案,而频繁见诸于新闻。一个简单的定位方法,是在地图上找出0度经线,这条穿越英国格木威治天文台的“本初子午线”,向南延伸到尼日尔河并与之交叉的点,就是加奥的位置所在了。
加奥的位置,对于控制尼日尔河下游的贸易非常有利,这也使得它后来与廷巴克图、杰内两城,共同组成了尼日尔湾的贸易三角中心地带。桑海人的贸易红利,很大程度与本土中间集团的形成、壮大有关。与那些从沙漠北方而来的阿拉伯/柏柏尔商人相比,出身土著黑人部落的商人,能够将贸易线拓展到离沙漠更远的地方,并且更容易发现新的客户并可供交易的资源。同时,这些土著商人也是最先接受伊斯兰教的西非人,使之在与北方贸易商进行交易时,可以毫无困难。
由于马里帝国的强大,加奥的桑海王国,最初也算是马里的属国。失去廷巴克图,是马里帝国衰弱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打破了马里-桑海之间的平衡关系。不过最先夺取这座贸易、文化中心的并不是桑海人,而是它的初建者图阿雷格人(公元1433年)。然而图阿雷格人并没有像中国历史上部分成功者一样,入主中原建立强大政权。借势崛起的,是以加奥为立足点的桑海人。通过夺取包括廷巴克图、杰内在内的内尼日尔河三角洲(公元1469年),桑海王国正式晋级为“桑海帝国”(马里像原来的加纳那样,反过来成为后来者属国)。那些原本臣服于马里人的西部部族,也很快成为了桑海帝国的一部分。
桑海帝国的崛起,很大程度源自于相对恶劣的环境,以此由此引发的尚武精神。在军事层面,除了学习北方游牧民族建立强大的骑兵部队以外,甚至还建立了水军,以使之在尼日尔河流域拥有更强的机动能力。强大的武力,使得桑海帝国一如周王朝一样,在领土方面的成就,超出了两个前辈。这其中,除了桑海人自己带入的尼日尔河湾东部领土以外,桑海帝国最大的收获,就是向撒哈拉沙漠扩张成功。今天在非洲的板块划分中,我们会看到,马里共和国是西非诸国中,领土向北延伸最多的国家。这片撒哈拉之地,就是桑海帝国的地缘政治遗产。也可以说,马里共和国与其说是继承了当年马里帝国的遗产,倒不如说是桑海帝国的翻版更为准确。
今天的马里,选择了“马里”而不是更为强大的“桑海”作为继承对象,与其独立之后与塞内加尔的一段蜜月期有关。在摆脱法国殖民统治的过程中,原为法国控制下的“法属苏丹”(今天的马里),与塞内加尔共同组建了联邦性质的“马里联邦”(1959年)。基于马里帝国的统治中心,更靠近两个联邦主体的中心位置,选择“马里”这个标签,会比桑海更有利于形成共同的国家、民族意识。不过这个脆弱的联邦仅仅运行了一年多时间就宣告解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