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1节

    日期:2014-12-1500:45:28
    2014-12-14
    [达契亚战争]
    达契亚王国的都城叫做“萨米泽盖图萨”(可用Sarmizegetusa谷歌定位),座落于南喀尔巴阡山脉西北麓的一个山间盆地中。从地形图上看,这个山间盆地也是多瑙河中、下游平原,特兰西瓦尼亚高原三大板块的地理中心。三条长度均在4、50公里左右的河谷,可以很方便的帮助达契亚人进入上述三个板块。应该说,对于背靠高地,志在向多瑙河平原扩张的达契亚人来说,他们的确作出了最佳选择。
    公元前101年,继位仅三年的图拉真,发动了第一次达契亚战争。当罗马军队包围萨米泽盖图萨之后,达契亚人屈服了。在再一次向罗马表示臣服,并允许罗马驻军之后,罗马主力于次年退回了多瑙河南岸。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事情的结束。之所以没有选择一举吞并达契亚王国,是因为军事家出身的图拉真,认为罗马还没有做好技术上的准备工作。
    很显然,罗马人并不太善于在高地作战。尽管特兰西瓦尼亚高原的腹地,实际只是一些海拔数百米的丘陵地带,内部也有不少相对较宽阔的河谷,供罗马军队通行乃至驻扎,但复杂的地形,终归会让对手有更多机会保留有生力量,并伺机侵扰罗马在河谷低地中设立的据点。当然以国力来说,罗马是完全可以在一场消耗战中压倒对手的。问题在于,你需要一条稳定的补给线,将罗马的人力、物力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前线。
    类似的困境,300年前远征南越之地的秦帝国也曾经碰到过。沟通长江与珠江流域的“灵渠”成为了解决问题的钥匙。至于罗马人更需要解决的,则是多瑙河的交通问题。一般情况下,多瑙河两岸的交流,通常在冬天反而会显得更为频繁一些。结冰的河面,会成为两岸交往的天然桥梁。事实上,达契亚人也总是在多瑙河结冰之后侵扰南岸的罗马城市。只不过,罗马人肯定不能指望靠“冰”来解决统治达契亚的问题了(更何况他们不善长于冬季作战)。
    尽管渡船也能够解决渡河的问题,但从效率来看,是无论如何也比不过一座桥梁的。尤其当你是在为战略经营一片土地做准备时,一座能够不受气候条件影响,全天候通行的桥梁就显得更为重要了。除了客观上能够提高人流、物流效率外,它甚至会直接拉近两岸居民的心理距离。在战后罗马皇帝劝说罗马人移民达契亚时,一座庞伟的多瑙河大桥,能够让移民觉得他们所身处的土地,是罗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片随时会被放弃的荒蛮之地)。
    在第一次达契亚战争期间,图拉真就应该有了修筑莱茵河大桥的想法。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公元103年),后来被命名为“图拉真之桥”的莱茵河大桥便正式开始动工了。第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选址。罗马人有两个方向可供选择:一是在南喀尔巴阡山脉西麓筑桥,这样的话罗马人就能够从多瑙河中游渡河,从特兰西瓦尼亚高原西侧攻入高原;二是从山脉东麓择址,从多瑙河下游入侵特兰西瓦尼亚高原。最终罗马选择了第二方案。
    图拉真并非第一个试图通过修筑桥梁,完成征服的罗马人。在之前的内容里,我们也曾经提到,凯撒手下的工程师,曾经快速用木头修筑了一座莱茵河大桥。不过这座临时性的桥梁,显然无法长期承担战略性的任务。在凯撒示威日耳曼尼亚之后,便被拆除了。当罗马人目标是拉丁化一片土地时,他们会选择更用更为耐用的石头和“罗马混凝土”(石灰+沙子)来修筑桥礅(桥面为木质)。公元1世纪后期,罗马再一次剑指日耳曼尼亚,就在“莱茵河中游河谷平原”的北端(德国美因茨),修筑一条永久性的莱茵河大桥。现在,同样的技术又运用到了多瑙河上。
    多瑙河横切山脉,穿出喀尔巴阡盆地(多瑙河中游平原)的这段山间峡谷,叫做“卡特拉克塔峡谷带”,其中最后一段,也是最险峻的一段,被形象的命名为“铁门峡谷”。图拉真大桥所选择的修筑地点,在铁门峡谷东侧的低地上。今天在峡谷的北侧的罗马尼亚城市“德罗贝塔-塞维林堡”(南部则为塞尔维亚),仍然能够看到这一惊世工程在岸边所留下的桥礅遗址。
    为了跨越800米的河面,罗马人需要在河中修筑20个桥礅、1135米的桥面。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罗马人的筑桥技术和效率也让人感到惊叹。不过在当时,被这一事实所震惊的主要是达契亚人。很显然,即使不知晓莱茵河大桥的前车之鉴,达契亚人也肯定能感觉到,罗马修筑这样一个浩大工程,不是为了方便来对岸旅游的。
    在感觉到罗马人的威胁后,达契亚人先发制人的消灭了境内留守的罗马驻军,而整装待发的罗马军队,也很快在大桥完工之后,发动了第二次达契亚战争(公元105年)。当然,让罗马人来描述,肯定是达契亚人不守信用,首先挑起事端的了。只是每一场战争都是这样,到底谁才是始作甬者都是一个越扯越远的话题。反正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我们只需关心最后的结果就行了。
    多瑙河大桥的修筑,更多是为罗马提供了一条快速通道和战略支撑,具体到战争本身,罗马并没有只依靠大桥发动进攻。基于达契亚王国的地缘结构,图拉真也在三个方向配置了兵力,同时渡河发动攻击。其西线军团,在从南喀尔巴阡山脉西侧渡河后,兵分两路。一路向北攻击达契亚人在多瑙河中游平原所渗透的据点;另一路则东北方向以其都城为目标运动。中线军团则分成三路,从铁门峡谷、图拉真大桥、奥尔特河(多瑙河下游左岸支流)口渡河,在穿越西瓦拉几亚平原之后,三面合围“萨米泽盖图萨”。
    图拉真的东线军团,在选择攻击线路时,所依托的是多瑙河三角洲西北侧的一条支流——锡雷特河。这条发源于东喀尔巴阡山脉东坡,东南向注入多瑙河的河流,也是瓦拉几亚平原与摩尔多瓦丘陵的分割线。选择这样一条攻击线,相当于为罗马战后在达契亚的经营,设定了一条东部边界。正因为如此,在完成“量界”工作后,东线军团主力并没有深入摩尔多瓦丘陵,而是穿越东喀尔巴阡山脉,攻入了特兰西尼亚高原。
    正如灵渠通航之后,秦军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南越的征服一样,图拉真大桥的建成,从技术和心理上,帮助罗马人很快结束了达契亚战争。公元前107年,图拉真带着巨大的财富和成就回到了罗马。为了纪念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战争,罗马人修筑了著名的“图拉真凯旋柱”,并在上面雕刻了全长190米的浮雕以示纪念。这样的炫耀之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图拉真是一位好大喜功的皇帝,但事实上,对达契亚的征服的确够的上这样的规格。
    我们知道,达契亚人来源于北迁的色雷斯人。总的来说,在希腊时代就登上历史舞台的色雷斯人,在地中海周边诸民族的表现并不太好。这些主要分布在色雷斯、瓦拉几亚,乃至小亚细亚半岛西北部低地区的色雷斯部落,虽然已经早早的进入了农业社会,但一直没有形成强大的王国。在这些低地色雷斯部落沉寂了数百年之后,地理条件并不好,地缘环境看着也很恶劣的特兰西瓦尼亚高原能够脱颖而出,看起来就像是开了外挂。
    真正让特兰西瓦尼亚高原崛起的原因,在于人类最渴求的矿藏:黄金和白银。尽管高地在整体农业条件上,比不上那些大面积的冲积平原,但就矿藏这一点来说,却是颇占优势。整体来看,特兰西瓦尼亚高原是被东、南两段喀尔巴阡山脉所围就的一个三角形高高地,为这片高地闭合第三条边的,是一段独立的山体——阿普塞尼山。即使在开采过两千年后的今天,阿普塞尼山的矿脉也仍旧在被开采。至于它在罗马时代的产出,我们可以参考两个数字:150吨黄金,450吨白银。这就是图拉真在征服达契亚之后,带回罗马的财富数字。
    很显然,这片土地所产出的财富不仅帮助达契亚人从复杂的地缘格局中脱颖而出,也使得他们“升格”成为了罗马的主要对手。不过,接下来如果罗马想守住这块宝地,可就不是只靠黄金就能解决的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