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7节
日期:2014-06-2100:20:56
2014/6/20
事实上,无论一支海军有多么的强大,要想完全禁止对方的海上行动,包括阻止其小规模登陆都是做不到的。从这点来说,罗马军队出现在西西里也是迟早的事,除非他们自己不愿意这样做。问题的关键在于,罗马在西西里沿岸有没有稳定的支撑点。如果所有的港口和城市都不欢迎罗马军队的话,那么强大的罗马军团就算登陆,也很快会陷入危险的境地。
罗马人当然也清楚这一点,因此墨西拿成为了他们登陆后的首要攻击目标。就战事本身来说,并没有费太大周折。这倒不是说罗马军团在围城战中有多少强势,事实上如果一座城市坚决抵抗的话,少则数月,多则数年甚至十数年的围城战也是很正常的。类似的遭遇,伟大的亚历山大在推罗城下就已经感受过了。
能够迅速拿下墨西拿的原因,在于墨西拿的抵抗并不坚决。一方面迦太基守军对于与罗马登陆心理准备不足,并没有做出有效抵抗(甚至在战前希望和谈);另一方面这些原叙拉古雇佣军,本来就是在意大利半岛招募的,罗马做为意大利本土势力的代表,天然具备一定的地缘吸引力(特别是罗马在给予公民权这点上很大度),这也是为什么之前罗马也收到了求援信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罗马从迦太基手上迅速接管墨西拿,并且组织一个亲罗马的政府就再正常不过了。
对中国近代史有所了解的朋友,可能会感觉到,罗马与迦太基在西西里岛的争斗,与当年日、俄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博弈非常类似。尽管两个外来的殖民者,只是把西西里或者东北地区当成一块砧板上的肥肉,但身为土著的,当地政府的倾向性也是很重要的。具体到西西里,做为“相关第三方”的希腊人,他们的站边选择,也将直接影响到战局的走向。
单从战术角度看,罗马也很难指望仅凭墨西拿一个点,就能保障自己与意大利本土的联系。因为就算迦太基海军还没霸道到封锁全部海岸线,但集中力量封锁一个港口还是很有很大把握的。正因为如此,罗马会比迦太基更希望看到希腊人站在自己一边。就希腊人的态度而言,叙拉古的倾向肯定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罗马顺势将墨西拿移交给叙拉古,并且表示无意侵犯希腊人在西西里岛的权益(出兵的目地,是希望希腊地区保持独立,以为罗马与迦太基的缓冲)。双方应该能很快结盟,并共同把迦太基人赶出西西里的。问题是,罗马如此兴师动众的进行第一次海外作战,直接的利益驱动是西西里岛上肥沃的火山土,如果只是做了把“国际主义战士”却没有直接收益的话,肯定是没办法对国内交待的。有鉴于此,罗马并没有如叙拉古所愿,而是被承认了墨西拉的独立地位,并与之结盟。
虽然叙利古对于这件事肯定不爽,但罗马人也知道,他们在战略层面上比迦太基人更有机会吸引希腊人。毕竟两个海洋民族在西西里岛的争斗,已经持续了三百多年。即使对罗马这个外来势力的介入心有不安,希腊人也很难就此倒向迦太基。正是在这种矛盾心态下,做为西西里希腊城邦的核心,叙拉古最终还是心有不甘的和罗马人签订了盟约。
罗马与叙拉古的结盟,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结盟。因为希腊人并不承诺直接参战。也就是说,希腊人实际上是以一种偏罗马的中立态度,处在迦太基与罗马之间的。就他们的尴尬处境来看,这也是最好的选择了,最起码可以保存实力等待机会。至于罗马,有了叙拉古人的保证,他们的补给线也不再脆弱了。实际上只要尊重商业规则,罗马也不一定要自己运送后援补给。有利可图的希腊人会很愿意用他们船帮助罗马进行海上运输的。
这其实也是海洋国家与大陆文明国家之间的区别了。在东方的战场上,后勤补给一般是由政治家与军事家来协调完成的。而在西方,每一次战争的背后,往往都会有一支主动承担补给任务的商人集团跟随。他们甚至会主动贷款给政治家做军费,并以战利品(包括战俘)作为投资回报的保障。战争与商业的紧密结合,也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国家的契约性质,使得整个社会文化中,无时无刻不透露出商业气息。
好了,不管怎么说,通过与叙拉古的结盟,至少对罗马最为重要的西西里岛的东海岸,已经不用罗马操心了。接下来能够走到哪一步,就要看罗马人自己的了。如果不用考虑海上博弈的话,罗马人的优势是明显的。不过要想在短时期内把迦太基人赶出西西里岛,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西西里岛多山的地形,以及那些经营了上百年的城市,都是罗马一统西西里的障碍。鉴于罗马军团的强势,精明的迦太基人也没有给罗马人决战的机会(当年波斯人,就总是喜欢陆地决战)。这也使得罗马只能在交通线和城市,进行一些小规模的战斗或者围城战。
罗马军团在西西里岛所进行的最大一场战役,是公元前262年在西西里岛南岸的中心城市“阿克拉加斯”(今阿格里真托)所进行的围城战。攻打这座原先由希腊人建立的城市,就消耗了罗马人六个月的时间。以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经验来说,如果迦太基的这些沿海城市,能够一直通过海上与母邦保持沟通的话,罗马想要尽数拔除这些据点,需要极大的耐心。更大的问题在于,西西里岛并不与意大利半岛接壤,迦太基的优势海军正时刻威胁着罗马的海上运输线。也就是说,罗马并没有可能在无视制海权的情况下,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本质上属于农本国家,并不代表罗马不知道海洋的重要性。罗马之前不重视海军的建设,说穿了还是大陆扩张没有这个需求(海军是相当费钱的)。现在罗马既然准备征服西西里,相应的也必须着手建设海军了。虽然建立一支强大海军,需要长时间的人才、经验积累。不过只有经济实力,还是可以很快获得一直数量和吨位上占优的舰队,而罗马共和国现在的地缘潜力,已经能够支撑他们向这个方向努力了。最迟在公元前260年,罗马已经打造出了一支拥有120艘大型战舰的舰队了。在这一年,双方在西西里岛东北城邦“米拉”(Mylae,也译迈利,今“米拉佐“)附近,进行了第一场大规模海战。
如果让处于观战状态的希腊人来压宝的话,他们应该不会赌罗马海军胜利。波斯海军在希波战争中的教训,告诉希腊人吨位和数量并不是决定战争走向的唯一因素,更何况罗马现在所拥有的军舰数量、吨位,也还并未超出迦太基(迦太基此战派出了130艘战舰,吨位也更大)。然而米拉海战最终的结果,却是罗马取得了大胜。
单就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一点来说,萨拉米斯海战中的希腊人也做到了。在那场决定希腊命运的海战中,除了善加利用海峡地形以外,雅典人所建造的军舰,更加的灵活和有攻击性也是重要的技术原因。在萨拉米斯海战之前,地中海中的海战通常只能算是陆战的翻版。战争双方建造更大战舰的动机,在于能够承载更多的人员和武器。当船只接近时,双方的弓箭、投枪等远程攻击武器,会先行隔空对战。而在两船靠帮之后,步兵则会跳到对方船上进行近身博斗,直至分出胜负。
在无法在数量和吨位上PK波斯海军的情况下,雅典人创新性的在舰首加装了铜质的撞角。他们的军舰一般会利用自己的灵活性,先行用舰首切削波斯海军的船桨,在对手失去部分动力的情况下调转方向,横向撞破对手军舰的腹部(或舰尾)。在这种情况下,军舰本身就成为了一件重型攻击武器,也更有利于发挥海洋民族的优势(经验和技术能让军舰更加灵活)。
雅典人在技术上的创新,让那个时代的海战淡化了陆战的色彩,与之争夺海上霸权的迦太基人,也很快掌握了这一技术。至于罗马人,他们心里倒是很清楚,在没有足够熟练水手和战术执行者的情况下,即使他们能够造出和迦太基人一样的战船,也无法取得海战的胜利。因此,罗马人另辟蹊径的想到了个办法,重新将海战拉回到了他们所熟悉的陆战节奏。
罗马人的这个创新史称“乌鸦吊桥“,又称”接舷吊桥“。从字面上看,后一个名称更有利于我们理解它的技术特点。简单点说,就是罗马人在舰首加装了一个1.2米宽,10.9米长的吊桥。一头用轴固定于船首,一头加装鸟喙式的铁钉(乌鸦之名估计就是这样来的)。这样的话,罗马人就可以在对手撞到自己之前,用滑轮和吊索控制吊桥,将双方的船只牢牢钉在一起。接下来,训练有素的罗马士兵就可以像在陆地上那样,通过吊桥去屠杀对方的船员了(吊桥边上还有护栏,增加通过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