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6节

    日期:2014-06-1723:45:22
    2014/6/16
    既然相隔2500多公里的马格里布地区与尼罗下游是北非的两大核心区域,那么谁在它们之间做缓冲了。以今天的政治版图来看,利比亚就是这两大势力的缓冲地带。即无高大山地庇护,又无大河流水浇灌的利比亚,很显然本身地缘潜力有限。除了狭长的沿海地带,属于相对宜人的地中海气候以外,占比利比亚总面积95%的腹地基本就是各种类型的荒漠所覆盖了(稀疏分布一些有水井的小型绿洲)。如果不是在工业化时代,利比亚的地下发现大量石油和地下水库(这一点在中东部分详细分析过了)的话,卡扎菲也没有机会横空出世,帮助利比亚往中东地缘政治舞台中间挤。
    鉴于悲剧位置和潜力,我们现在见到的“利比亚“在历史上其实并没有以统一的独立国家形态出现过。与非洲大部分国家一样,利比亚如今的行政边界,是欧洲殖民的政治遗产。说起来这也与利比亚的前宗主——意大利在欧洲的地缘政治地位有关。在英国控制埃及,法国得手马格里布国家之后,意大利也就只能凭借自己的地理距离优势,在这两大核心区的中间,占得一片看起来面积不小的荒漠了。
    如果不是现代国家需要一条明确边界的话,历史上的殖民者通常并不会对利比亚南部那些荒漠地带感兴趣(除非游牧部落)。从地缘结构上看,即使单考虑那些海外殖民者所感兴趣的沿海地区,利比亚的海岸线也并不具备建立统一国家的潜力。在利比亚内战后,经常关注相关新闻的朋友可能已经注意到了,“的黎波里”,“班加西”两个城市名频繁出现在新闻中。前者做为利比亚首都,无论在卡扎菲时代还是现在,都是以“官方“的面目示人,后者则一直是反对派的大本营。这使得利比亚的政治格局,呈现出东西分裂的状态。
    上述分裂格局实际上在2700多年前的第一次海洋文明扩张时代,就已经定型了。研究利比亚沿海地区的地形结构我们会发现,利比亚沿海也并非没有一点高地庇护。整个马鞍型的海岸线中间那个海湾叫做“苏尔特湾”。海湾东西的两个海角,各有一片勉强称的上“山“的台地,帮助狭长的沿海平原多少拦截一点水气。由于这两块海拔仅为500——900米的台地各自独立,所以也造成了利比亚东西两点分立的地缘格局。
    以的黎波里为核心的西部沿海平原,背后的山地叫做“奈富塞山“。从地理位置上看,奈富塞山算是是阿特拉斯山的东部延伸,它在利比亚西北部与海岸线所包夹而成的这片平原,与阿特拉斯山东部,今天隶属突尼斯的沿海平原可以被视为一个整体——杰法拉平原。透过这层地理关系,大家也应该感觉到了,利比亚西部沿岸平原在2000多年前,很有可能是腓尼基人的殖民地。
    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其实从“的黎波里“这个城市名,大家应该就能感觉到它的腓尼基渊源了(黎巴嫩也有个的黎波里)。在殖民迦太基前后,腓尼基人也在杰法拉平原东部的奈富塞山北部的岸线,一共兴建了三个殖民城市:奥萨、布雷撒和莱普蒂斯,这一地区也因此被称之为“的黎波里斯”(腓尼基语“三个城市”的意思)。不过在迦太基与罗马发生争斗前,这三个城市中的两个已经毁于地震了。劫后重建的奥萨城,最后演变成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为了与黎巴嫩的“的黎波里”区别,阿拉伯人将之称为“西的黎波里”。
    既然腓尼基人控制了今天利比亚的西部岸线,并为这一版块标注了一个腓尼基式的名称“的黎波里斯”,那么他们在地中海的竞争者——希腊人,很有可能得到利比亚的东部岸线了。实际情况也是这样,在迦太基人登陆苏尔特湾以西的同时,希腊人也在以苏尔特湾以东,依附一片叫做“绿山“的沿海山地兴建了五个殖民城市(现在此地有个“绿山省”)。由于这些城市其中最大的那个叫做“昔兰尼”(Cyrene),整个版块也因此被称之为“昔兰尼加”(也称“五城地区”)。
    现在,我们对北非沿海地区的板块划分应该有所了解了。西部背靠阿特拉斯山脉的“马格里布”地区,以及依附尼罗河下游河水而生的“埃及”,是整个北非的核心板块。中间的“的黎波里斯”以及“昔兰尼加”,则属于潜力有限的缓冲板块。前者自然属于迦太基的天然势力范围,而后者也在托勒密王朝时期,顺势成为了希腊化埃及的一部分。当然,从地缘属性上看,我们也可以认为这些来自希腊的统治者,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埃及化”进程。
    由于埃及本身文明的强大性,到底是希腊人影响埃及人多点,还是希腊人本土化的程度更高,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不过腓尼基人所开拓的那片蓝海地区,倒是没有先进文明能够融合他们。问题在于,前面我们也一直在说,这种海商本质的城邦联盟,本身对于同化土著民族,并进行陆地殖民缺乏兴趣。所以尽管迦太基人能够从贸易控制权中获取大量经济利益,却始终无法建立在西地中海建立真正的王朝(始终是一种客居的心态)。当然,将商业利益放在政治利益之上,并不代表迦太基人的军事实力不强。出于争夺和维系海洋贸易主导权的目的,迦太基人拥有强大的海军。从这一点来说,如果迦太基想和罗马争夺西西里岛控制权的话,应该是占据优势的。
    相比迦太基的海军优势,罗马的优势显然在陆军上。能够冲抵这一劣势的,是双方与西西里岛的距离。相比迦太基与西西里岛160公里的海上距离(西西里海峡),西西里岛与意大利半岛之间所相隔的“墨西拿海峡”,最窄处仅3.2公里。这也意味着罗马共和国的海军,将兵力投送到岛上所遇到的障碍更少,也更容易突破对手的封锁。而如果要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一地理优势,海峡对岸城邦的态度就至关重要了。
    像墨西拿海峡这么重要的位置,希腊人当然不会坐视不管的。事实上,墨西拿海峡之名,就是得名于希腊城邦“墨西拿“。只是在罗马——迦太基战争之前,墨西拿已经被一帮叙拉古雇佣军所攻占,并脱离了叙拉古的控制。公元前264年,在西西里岛失去皮洛士保护后的第十年,叙拉古的统治者想重新控制这一战略要地。为了保住自己的独立地位,墨西拿城中的雇佣军分别向两大强邻:罗马和迦太基求援。“墨西拿事件”也就此成为了罗马与迦太基战争的导火索。
    由于罗马人称迦太基为“布匿”,胜利者也用他们的方式,将战争命名为“布匿战争”。单从墨西拿事件本身来说,后来者应该需要汲取两个教训:一是尽管希腊、迦太基这样的海洋国家,已经习惯于用钱来解决问题,也能用经济实力维系武力。但“钱买不来忠诚”,在长期博弈过程中,这一点很可能成为你的致命弱点;二是一个地区如果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中,为了在内部争斗中占据优势,出现引狼入室者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对于墨西拿的请求,一直试图控制西西里岛全境的迦太基人,自然是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时机的。而当迦太基军队抢先进入墨西拿城时,罗马方面却犹豫了片刻。这一犹豫很大程度是因为,罗马建国将近500年时间里,都是在意大利半岛上扩张,还从来没有过海外作战的经验。问题是,迦太基人的反应,已经不容罗马再做更多的考虑了。一旦迦太基人顺势控制了整个西西里岛,罗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一个潜在的粮仓,更会失去意大利本土的安全感。很快,罗马人按照他们的军事惯例,组织了两个军团并准备了相应规模的渡船,准备登陆西西里扁。
    如果迦太基此时下定决心用强大的海军封锁海峡,监视罗马军队动向的话,他们应该还是有很大机会阻止罗马军团登陆的。然而此时的迦太基对于是否要与罗马开战也同样心存犹豫,毕竟他们长期以来的竞争对手是西西里岛上的希腊人。要是罗马借势成为了希腊人的盟友,无疑会大大增加局面的复杂性。鉴于迦太基人差点被皮洛士赶出西西里岛,而罗马又在皮洛士战争中,顶住了皮洛士军队的进攻,迦太基人的这种犹豫也是可以理解的。正是出于这种犹豫,迦太基人甚至将最初截获的几条罗马渡船送了回去,希望能让罗马置身事外。然而无论是出于战略还是技术方面的原因,已经在前期花费大量精力和金钱运作起来的罗马战车,都不可能停下来了。很快,罗马军团便在对手的犹豫中,乘夜渡过了墨西拿海峡。
    当然,对于一支跨海做战的军队来说,能够将第一波攻击部队送过去,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只能做到这一步的话,那么大家所熟知的“金门战役”,就是最近的教训。那么,罗马人有没有办法避免这一点呢?我们明天再接着解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