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0节

    日期:2013-12-2323:15:41
    2013/12/23
    在蒙古高原东部河流中,位置最靠南,纬度最低的克鲁伦河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条。这条河流的下游,就是有中国最美草原之称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在战胜东胡,将其余部带入大兴安岭之后,负责管理左翼草原的左贤王,很有可能会定期驻牧呼伦贝尔一带。一方面让牲畜享受这里丰美的草场,另一方面也防止东胡部落死灰复燃。
    假如在漠北之战伊始,霍去病的目标是左贤王部,而左贤王部主力又身处呼伦贝尔的话。那么汉军的攻击线路,就应该是出定襄之后,沿燕山——大兴安岭西麓,东北方向攻击前进,然后再从呼伦——贝尔湖转向,溯克鲁伦河而上,一路向西扫荡至肯特山麓的图拉河谷。
    然而,事实上汉军并没有采取这样的攻击线路。一方面这条反C型的攻击线路,距离长达3000公里,难度过大;另一方面,这样折向攻击的话,汉军在大兴安岭与燕山相接的西拉木伦河流域,就有可能先受到乌桓部阻击了。而作为东胡后裔的乌桓人,此战并非是汉军的目标。
    当然,对于霍去病来说,他是绝对不会担心,在碰到匈奴主力之前,会先要清理一下乌桓人的。以他在河西之战所树立的口碑来看,估计在汉军到达之时,乌桓人就会抢先一步示好,表明自己在此战中愿作壁上观,礼送汉军前往漠北。真正决定东路军攻击线路的,还是霍去病此战的目标。
    帝国交给霍去病的目标十分明确,那就是单于本人,为了让他完成这个不世之功,汉武帝甚至根据错误的情报,对调了两支汉军的攻击方向。而匈奴方面不管是不是有意在迷惑对手,在汉军大兵压境之时,即使在这个季节,左贤王本应驻牧于呼伦贝尔草原,也绝对会囤兵于肯特山下的。
    尽管克鲁伦河下游的草原应该更为肥美,但在匈奴左翼的地缘政治结构中,克鲁伦河上游的地位肯定要高于下游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呼伦贝尔地区过于边缘,在蒙古高原游牧体系中,更象是世外桃源般的存在。在后来蒙古部落内部整合过程中,游牧于此的弘吉剌部就是一个中立的角色。这个远离地缘政治中心的部落,并不是以勇士和战力强悍出名,而是以多美女和智者闻名于草原。凭借这一优势,以及超然的地缘位置,弘吉剌部也成为了事实上的中立部落。每一个蒙古部落的男子都以能娶到弘吉剌部的美女为荣(成吉思汗的父亲,就是在前往弘吉剌部,为他提亲之时,在克鲁伦河畔,被宿敌塔塔尔人毒死的)。
    如果盘据草原东部的游牧部落,不想成为政治的旁观者,那么靠近肯特山的上游河谷,就是最为重要的地缘板块了。在成吉思汗崛起的时代,黄金家族所最重要的核心地区,也就是鄂嫩河、克鲁伦河、图拉河三河的上游河谷,也就是所谓的“三河源”地区。
    由于蒙古部落崛起于东部,成吉思汗及其所属的蒙古乞颜部,在崛起之前又游牧于鄂嫩河上游,因此这条位置偏北,下游甚至为俄国人所占据的河流,在蒙古帝国的地缘政治结构中,地位得以提升。然而对于崛起于色楞格河流域南部的匈奴人来说,他们并没有必要特别重视鄂嫩河。上游河谷与图拉河谷相邻,下游又直接对接大兴安岭中部的克鲁伦河谷,才是匈奴左翼的经营重心。换句话说,如果左贤王即希望保持对东胡余部的威慑(这是他的重要任务),又不希望自己远离草原政治中心的话。他最可能做的就是,根据季节、形势的不同,在克鲁伦河上、下游之间,转换自己的王庭所在。
    好了,现在我们该明白了,当霍去病部以肯特山西南角的图拉河谷这目标攻击前进时,匈奴左翼部落的主力,也正集中于肯特山东南部的“克鲁伦河上游河谷”一带,准备随时迎战汉军。而除非霍去病部准备横穿戈壁腹地,直接插入到姑衍山北,否则东路汉军势必会在克鲁伦河上游河谷,先与左贤王部接战,然后才能完成封狼居胥山的壮举。
    在克鲁伦河所流经的地区中,温都尔汗应该是中国人最为熟知的了。从不尔罕山南流下的雨水,一开始并没有向东流向大举安岭,而是一路向南穿透肯特山东部山地,前行了差不多250公里后,再转而向东流向了温都尔汗。
    不过温都尔汗应该并不是霍支病部与左贤王部决战的地方,因为之于图拉河谷这个目的地来说,它的位置有些过于偏东了。另外,最有可能设立左贤王部王庭的地点,也要更靠近肯特山区。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游牧民族选择常驻政治中心所需要考量的地理因素,与喜欢筑城以自守的农耕民族并没有区别,紧邻高大山脉,有河流穿过,并且丘陵环绕的小盆地是他们的首选。
    从山形水势来看,克鲁伦河谷南出肯特山区,开始向东转向的这个河曲地带,应该是克鲁伦河上游的枢纽点。如果左贤王部希望选择一个即靠近图拉河谷,又处山地、草原、戈壁接合的点设立王庭的话,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从后来的历史来看,这克鲁伦河上游河曲地区,也的确因此而成为高原东部,甚至整个高原的地缘政治中心。在铁木真击败中、东部的克烈、乃蛮部统一高原之后,他就是在这个点上建立了蒙古帝国的第一个都城:大斡耳朵,并开始以“成吉思汗”自称的(公元1206年)。
    不过,后来随着蒙古帝国版图的扩大,以及稳定中西部的需要,再因为眷恋故土,将政治中心放在克鲁伦河流域就有些保守了。公元1235年,蒙古帝国的第二任大汗窝阔台将帝国的政治中心迁往了杭爱山麓的哈拉和林。在此之前,统治草原我匈奴、突厥、回鹘等族,都曾经设庭、驻城于哈拉和林河畔,以完成他们对蒙古高原的统治。
    鉴于匈奴帝国能够为我们留下的资料少之又少,参考后世诸游牧国家在蒙古高原的地缘布局,对我们了解当年匈奴帝国的结构非常重要。正如我们一直所说的,地理环境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时,古典时期的族群,在地缘选择上很少会有变化。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对霍去病穿越戈壁,进入漠北草原之后的攻击线路有所了解了。现在是时候回到起点,去看看东路汉军是从何处离开漠南草原的。根据帝国最初的设定,东路军主力的集结点是在代郡。也就是说,霍去病和他的部队,应该先向北进入“坝上草原”的西部,然后再寻路穿越戈壁进入漠北。
    今天如果我们沿此线路,进入坝上草原的话,接下来可以西北向切入208国道,经由二连浩特出境。而连接二连浩特——乌兰巴托的,是一条近乎直线的公路线。如果当年霍去病是沿此线路出击的话,理论上无疑是最为便捷的。问题在于,作为和平时期双方都有意经营的商路或者驿路,经营者自然有能力沿途布设补给点。但对于第一次深入蒙古戈壁的霍去病部来说,横穿戈壁腹地的方案却是有些过于冒险。就这一点来说,李广刚刚在西路军那里,已经得到了深刻教训。
    比较稳妥的方案,是在进入坝上草原之后,向东北方向移动,先行扫荡有可能渗透至此的匈奴人。在进入锡林郭勒草原后,再折向西北方向,以克鲁伦河上游河谷为目标攻击前进。这种看似绕了一点远的方案,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有机会借助植被覆盖率更高的草原地带,攻入克鲁伦河谷。
    我们知道,两种地貌相接总是会有缓冲地带的。就象撒哈拉沙漠与非洲中部草原之间,有一条半荒漠的“萨赫勒”地带一样。蒙古戈壁东部的情况也是如此,越靠近大兴安岭,植被覆盖状况就越好。整个地区自西向东呈现:荒漠——半荒漠草原——荒漠草原渐变的地貌特点。霍去病部越晚转向,面临的困难也就越小。至于草原地带可能会集结更多的敌人,倒完全不会让他感到担心。这甚至是霍去病所希望见到的,毕竟取食于敌是他一贯的打法。对手的数量越多,也就意味着汉军所获取的补给会更多。那么霍去病究竟是在什么地方转向,向克鲁伦河进发的呢?我们明天再接着解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