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7节

    日期:2013-12-1820:19:52
    顺便说一下乌克兰的问题。最近乌克兰有点乱,主要是原本已经明确倒向欧洲,但现政府又向东融入俄国经济圈的趋势,预计还会乱一阵。俄国希望在原苏联的框架内,稳定自己的地缘利益区,并不是什么秘密,也符合俄国地缘政治的需要(恢复东欧的势力范围,基本没可能了)。
    一般情况下,地缘圈的整合会需要一个平台,一个“组织”。比如中国在中亚的地缘利益,就可以通过“上合组织”来变现。苏联解体后,为俄国承担整合前苏联国家任务的是独联体。不过这个组织政治意味有点重,现在已经明存实亡了。真正被普京寄于厚望的,现在是带有经济标签的“欧亚经济共同体”。简单点说,乌克兰当下是否倒向俄国的标志,就是是否正式加入这个已经包含了俄、白、哈、吉、塔的组织。至于欧洲方面,在乌克兰加入欧盟的条件暂时不成熟的情况下,去年已经草签,这个月被俄国人截胡的“联系国协定”,就是与俄国对抗的平台。
    日期:2013-12-2100:29:41
    2013/12/20
    漠北之战之后,从贝加尔湖到南海的广袤土地上,最耀眼的将星就是刚刚20出头的霍去病了。然而有人得意,就会有人失意。失去了军权(甚至大部分追随着都转投霍去病门下了)的卫青虽然成为了这位冠军侯的反衬,却不是最失意的。因为汉军中的另一位将星——李广,在此战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与霍去病相比,李广在年龄、战果、仕途,甚至运气方面,完全就是一个失败的典型。在帝国决定发起规模空前的漠北之战时,李广已经年过六十了。实际上,这也是他能抓住的,最后的机会了。至于到底是什么机会,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了,那就是“封侯”。
    在那些能力不能与自己相比,名气也没自己大的人,都凭借“好运气”,获得足以封侯的斩获时,李广试图证明自己的心情是完全能够理解的。当然,这个年龄的将领,是完全不会被年少气盛的少年将军所看中的,所以李广建功立业的希望,只能在卫青的西路军。
    当李广向汉武帝提出,充当西路军的先锋(前将军)时,坏运气又一次影响了他,对于笃信运势的古人来说,此时的霍去病俨然已经成为了一名福将。至于李广,没有人认为好运会真的降临在他的头上。因此汉武帝表面答应了李广的要求,暗中却嘱咐卫青,不可让他真的去冲锋陷阵。为此,当西路军主力开始沿戈壁阿尔泰山,向漠北草原进发时,身为“前将军”的李广,却被安排从戈壁的腹地出发(东道),西北方向与卫青部会合。
    这种安排在战术上,并没有太大意义,虽然戈壁腹地也可能有匈奴游牧部落存在,但即使匈奴人不向漠北草原方向坚壁清,这些戈壁部落的人口也是很少的。在茫茫戈壁中找到他们,并歼灭他们的机会更小。所以这种安排,显尔易见是希望将李广排除在主力部队之外,使之后于主力部队与匈奴人接战。换句话说,无论是汉武帝还是卫青,都没有把李广和他的部队,视作获胜的筹码。
    对于这种安排,李广自然是非常不满的。在抗争无果后,他甚至没有向统帅卫青告辞就出发了。这样的做法,一方面自然是心中有怨气;另一方面,也是想争取时间,抢在卫青部之前遇到匈奴主力。
    从西路军的整体攻击路线来看,李广部进入跨越今天中蒙边境,进入戈壁腹地的位置,应该是今天蒙古南戈壁省境内,古尔班赛汗山之东。在没有山地、河流、遗址的戈壁腹地,准确还原出李广的出征路线是有些困难的。好在今天中蒙两国在此区域的通商线,为我们提供了一定参考。在高阙塞北的中蒙边境上,中蒙两国开通了公路相接的“甘其毛都口岸”(参见《汉.漠南之战示意图》),并有公路向西北连接夫羊句山之东的“达兰扎德嘎德”(南戈壁省省会)。相信在西路军的计划中,李广大体也是应该沿此线路前行,并最终与主力会师于范夫人城这个点上的。
    然而李广最终并没有按照计划与卫青部会合,更没有如他心中所想的那样,抢先接战匈奴,原因是他“失道”了。说起来,被安排这样一条绕远,并且身处戈壁腹地、缺草少水的“东道”(并且汉军没有走过),如果能正确抵达倒是奇迹了。无法穿越戈壁的李广,应该是不得不沿阴北草原边缘向西移动,试图回归到主力的出击路线上。以至于卫青率部班师回朝时,才在阴北草原的边缘碰到李广和他所率领的部队。
    按照汉朝的律法,没有按计划到达指定地点是死罪了。不过,我们之前也说过了,为了给将领人补救的机会,此罪是能够以钱赎之的。而在下一次战争中,这些将领也会得到机会将公折罪(如河西之战中失道获罪的公孙敖,此次就被卫青点名带在身边了)。然而未能把握住最后机会的李广,已经知道了,无论是老天还是皇帝都不会再给他领军的机会了。于是这位让无数人感叹他时运不济的飞将军,选择了自行了断,以避免受到侮辱。
    一定程度上说,李广以如此悲壮的方式了解自己,是汉武帝和卫青未能给他机会造成的。如果李广此次能做先锋的话,为了证明自己的他,应该会有上佳表现的。即使没有霍去病的运气,最底限度也能死在战场上了。虽然历史和皇帝陛下并没有给李广这种机会,但在多年之后,一心选择替李氏家族正名的李陵,倒终于为自己争取来了与匈奴主力对决机会。只不过,这次李家正名之战,最终却以更为悲壮的结果收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