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8节

    日期:2013-12-0423:42:13
    2013/12/4
    尽管霍去病取得了第一次河西之战的胜利,并紧接着就要进行第二次河西之战了,但作为最熟悉河西走廊情况的张骞,却一直没有机会出现在西线战场上。不过,他向汉武帝提供的关于河西走廊,乃至西域的详细信息(应该还会绘有地图),肯定对霍去病的西征有着莫大的帮助。那么,正当西线战场进行的如火如荼时,张骞又在哪里呢?
    其实此时的张骞也没有闲着,他正在帝国的东部,忙着针对匈奴左贤王部开辟东线战场呢。公元前121年五月,在霍去病再渡黄河,攻入河西走廊的同时,张骞率领的一万汉骑,也从右北平郡出发,北出燕山向匈奴人发起的进攻。应该说,两个战场如此之远,在战术上并无配合之说。不过从战略上看,东线战场的开辟,对匈奴人整体兵力的调动,还是有牵制作用的。事实上,在霍去病和休屠、浑邪二部苦战河西后,匈奴人就侵扰了雁门、代郡。不管此举是匈奴人为了度过春荒,还是明确的报复之举,强大的汉帝国都有必要在东线再开辟一个战场了。
    与博望侯一同出征,或者说为其部前锋的,是终身抱憾,未能封侯的李广。其实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后世,当看到这个悲剧英雄的名字时,相信大家的心头都会一紧。最终的结果也验证的这种感觉。带领四千骑兵出征的李广,很快就遇上了匈奴主力部队。在己方损失了二千人的情况下,斩杀了对手三千余人。应该说,这样的战果虽然不至于受到大封赏,但也不会受罚了。
    然而本该为李广后应的张骞,却没有在匈奴人撤退之前赶到。在信息不发达的古典时期,未能按期抵达预定目标,应该是很常见的错误了。尽管汉军对“失期”的惩罚很重(斩首),但亦同时定有以钱赎罪的救济性规定。所以张骞在此战之后的结局,就是被贬为庶人了。在“法制”已经成为热门词汇的今天,这看起来似乎很没有法制精神。不过结合当时的客观条件,这种救济条款的设置还是很有必要的。否则汉帝国很快就会发现,没有可用之人了。
    大多数“失期”的原因是迷失了道路,看起来最熟悉匈奴情况的张骞也同样有可能犯这样的错误。因为以其经历来说,匈奴中、西部(尤其是西部)才是他最熟悉的板块,现在让张骞在东线领军,显然并不是最合适的选择。如果霍去病因为同样的原因,在河西战场上无功而返,甚至失败的话,相信一定会有人质疑他为什么不与张骞合作,并取河西。
    说起来,特立独行的霍去病,在性格和战术上,实在是有太多不符合兵法的地方了。正如我之前所说的那样,他和他的部队,无论从风格还是战术上,更象匈奴(或者说比匈奴人还匈奴人)。加上汉军强大的经济基础,以及选择战士的庞大基数,“亮剑”式的打法,能够大获成功。如果在才使得霍去病的军事生涯中,遭受哪怕一次失败,这次看起来不符合常规的做法,都会成为旁人攻击他的口实。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霍去病从来没有让人有机会质疑他的战术,因为在他短暂的军事生涯中(六年),并没有遭受哪怕一次失败。不用说,在汉军东线战场不利的情况下,第二次河西之战的结果,一定又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胜利。
    我们无法获知,匈奴人是否对汉军在春季攻势之后,紧接着就展开夏季攻势一事,感到惊讶。不过这在汉匈之战中,已经有过先例了。三年前漠南之战的第二阶段中,卫青所率的十余万汉军,就曾经分别在三月、五月两出定襄,攻击阴北草原上的匈奴人。如果匈奴人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话,他们应该会有所预防的了。
    以河西走廊的地理结构来说,乌鞘岭无疑是阻击汉军的第一道防线。不管匈奴人有没有预感到,汉军会很快发起夏季攻势,对手开辟西线战场的事实,都会逼迫提高警惕了。在这种情况下,匈奴人如果不将侦骑的侦察半径,延伸至黄河北岸了,就太没军事常识了。
    鉴于汉军的春季攻势,是西出陇西郡,从兰州一带渡河,沿庄浪河谷北上,再从乌鞘岭的的西端,穿越山岭进入石羊河流域的。上述线路所经之地,将会是匈奴人的预警方向。而乌鞘岭本身,也一定匈奴人布防的重心。说起来这件事也挺讽刺的,一直长于野战的匈奴人,现在却不得不依托山体来防御了;而一直精于依山防御的汉军,却拥有了能够在草原上纵横的实力。
    让习惯于野战的匈奴人,依托山地构筑防御工事本来就是一件很不靠谱的事。不过在山谷在道上,根据预警集结重兵却是可以做到的。然而霍去病和他的部队,却并没有遵循上一次的攻击路线,从陇西郡出发,而是转换了方向,从北地郡出征,攻入了河西走廊。
    选择新的攻击路线,显然是为了让这次攻击行动跟上一次一样,显得出其不意。只不过,由于历史的记录过于简略,让后人在了解第二次河西之战在攻击线路时,引发了很大的误区,客观上也将霍去病由一个不世出的出色将领,推向了军神的境界。
    在霍去病二出河西之役中,有两个关键的地缘标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军的出征线路,一个是“北地郡”,一个是“居延”。北地郡的范围,在之前的内容中已经解读过了。这个最初由秦帝国设立的郡,地理范围横跨陇山——六盘山,不仅包括陇东高原,亦包含陇西高原的北部(南部为陇西郡)。在将西套平原纳入中央之国的范围之后,这板块也被纳入的北地郡的行政区内
    至于“居延”这个地缘标签,知名度就更高了。源出酒泉(北大河)、张掖(黑河)两地,向北延伸入阿拉善高原腹地的“弱水”,最终在高原的北部,今天临近中蒙国境线的地方,汇集而成了东、西两片湖沼之地。这就是“居延海”(或者居延泽)。
    居延海是河西走廊对接蒙古高原的枢纽板块,在后来汉军北击匈奴的战役中,也发挥过重要作用。如果霍去病在渡过黄河之后,选择的是横插至居延海,然后沿弱水攻击南下至祁连山麓,并最终向东横扫浑邪、休屠王部的话。最有可能做为攻击起点的,就是贺兰山的北部了。鉴于贺兰山和西套平原,在漠南之战后都纳入了北地郡的范畴。这样一条攻击路线,看起来已经满足了“北地”、“居延”两个关键词的要求。并且这样为第二次河西之战所规划出来的,交通距离超过1500公里的C形攻击线路(乌海——额济纳——酒泉——兰州),看起来也能够将浑邪、休屠王部所经营的重心之地基本带到。
    然而当我们了解到贺兰山与弱水——居延海之间这片土地的性质时,汉军能否依照上述路线横扫河西,就很值得怀疑了。要知道,两者之间相隔的阿拉善高原,是一片沙漠戈壁之地。尽管连接居延海与贺兰山北的直线,在沙漠地带(巴丹吉林沙漠)北沿的戈壁地带。今天我们也能在里面找到呈点状分布的几个蒙古牧民的聚落点(也就几百户人家),但对于习惯于不带后勤,取食于敌的霍去病部来说,这样的地缘环境并不能令人满意。
    以霍去病的战术来说,他其实更喜欢在草原地带正面攻击对手,尤其是看起来人数更多,物资基础更丰富的匈奴主力。因为一旦攻击得手,不仅能够迅速瓦解对手的心理防线,还能够让自己的部队得到最大的补给。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你必须拥有强于对手的战力。不过这也正是霍去病的优势所在,此时马太效应已经在他身上得到了体现。即使没有皇帝的直接支持,这位少年将军的身边,也能够聚集汉军当中最为强悍的战士了(甚至包括慑服于他的匈奴人)。
    既然霍去病的战术,有些类似于在滚雪球。即不断的通过战斗补给自己,然后再用将获得的资源投入到下一场战斗中去。那么一开始就让自己面临如此长距离的荒漠之旅,就显得太过冒险了。即使能够准确找到戈壁地带的水源,我们也很难相信,在穿越这将近600公里的戈壁地带之后,霍去病和他紧急补充的上万骑兵(这意味着即使想要,也没有充足的后勤补给),还能够在居延海一带,快速攻击匈奴人得手,并势如破竹的横扫整个河西走廊。
    那么霍去病究竟是从哪里开始他第二次河西之旅的呢?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