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7节

    日期:2013-10-2900:09:24
    2013/10/28
    在汉匈乃至整个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博弈中,山西高原北部的大同盆地,以及鄂尔多斯高原之北的河套地区,始终是双方争夺的焦点。大多数情况下,游牧民族会在河套地区更具优势,而大同盆地则是中原政权不容有失的前方基地了。
    如果有一天,中原政权能够完全控制河套地区,那么我们基本可以认为,这一时期的形势将对中原政权更为有利;反之,要是游牧民族入主大同盆地的话,这片黄土之地所蕴含的农业潜力,势必成为其进一步南下,甚至入主中原的本钱(比如鲜卑)。
    以上述标准来看,汉武帝继位时所面临的形势,还算不错了。一方面整个大同盆地还处在汉朝之中;另一方面,河套平原的东部,帝国还顽强的控制着一个突出部——云中郡。然而这种看起起来还说的过去的局面,却是60多年来,用十几个宗室之女加上无数的财帛,屈辱的和匈奴人换来的。
    从匈奴的角度来看,作为游牧帝国的开创者,此时的部落首领们还完全没有入主中原的想法。既然那些财富的拥有者,愿意周期性的为之补给,那又何必一定要去自己经营那些土地呢。更何况,匈奴人也并没有把获取额外收入的希望,建立在汉帝国委曲求全的态度上。只要他们愿意,汉帝国视为抗匈前线的那些边郡,随时都有可能成为匈奴人渔猎的猎场。
    匈奴对汉帝国的优势,始自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围。这场战役,不仅让汉帝国陷入了长达一甲子的蛰伏期,同时也让大同盆地成为了帝国的伤心地。如果汉帝国想要扭转局面的话,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真正控制大同盆地,让匈奴不敢再视之如无人之境。
    汉武帝预备拉开反击序幕的第一场战役,战场并非预设在高祖刘邦的伤心地:今天山西大同东北的白登山(今名马铺山,而是大同盆地的另一个地缘中心,位于盆地西南角的马邑。与大同一带相比,今名朔州的马邑有一个明显的地理优势,那就是它几乎处在一个向西开口的矩形盆地腹地(朔州盆地)。从战术上看,一旦匈奴人进入了这个盆地,那么汉军形成战略包围的机会就很大了。
    当然,试图在这个边长约30公里左右的盆地,打造一个包围圈,所动用的兵力肯定是少不了的,尤其是东面的盆地开口处,将有一道南北长约20公里的防线,没有山地可依。至于其它三面,所使用的兵力相对就要少的多了。能够通行的谷地数量毕竟有限,对于防守方来说,据险以自守总是更容易些的。
    据史料记载,为了准备这次反击,汉武帝调动了超过三十万的兵力,埋伏于朔州盆地周边的山谷之中。以战役的规模来看,帝国并不认为这场战役,能够在很短时间内结束。不过逼迫对手在一个可控范围内,进行阵地战、拉锯战,正是农耕民族的优势。纵然在包围圈形成之后,这三十万的兵力不够,汉军也有雄厚的资本,将兵力、物资源源不断的输往前线。相反,游牧民族则更善长于在开阔的草原上打运动战,即便一时不能取胜也可凭借机动优势从容的撤退(所以中原政权,很少有全歼对手的案例)。
    现在看起来,将匈奴人引入朔州盆地,并围而歼之是一个不错的设想。以马邑之围,雪耻白登之围的也有足够的象征意义。然而最大的问题就是,匈奴人会不会进来,为什么要进来?对于汉武帝来说,这其实倒也不是个问题。毕竟在之前六十多年的岁月里,汉朝都扮演着一些委曲求全的角色。仅仅是在马邑之围的前一年,帝国还送了一位宗室之女,前往匈奴和亲。这一切,都使得匈奴人断然想象不到,他们的对手能够动用数十万的兵力,为自己精心打造一个包围圈。
    纵然汉帝国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匈奴人会对他们即将发起的反击掉以轻心,但具体到战术层面,还是需要一点点小计谋来请君入瓮的。对于能够总结出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的华夏族来说,马邑之围当中所使用的谋术并不算惊艳。简单来说,就是让一个马邑城中的富豪,以汉奸(这可真是货真价实的“汉奸”了)的身份去告知匈奴人,自己可以里迎外合,让匈奴人顺利进城劫掠。为了把戏做足,汉朝方面甚至故意杀死了一名死囚,并悬其首于城门之上(同时告知匈奴人,“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以让前来刺探虚实的匈奴使者,相信马邑城已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了。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劫掠永远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渔猎方式,作为曾经被韩王信看中,试图以之为都的马邑城,也有足够的人口和财富吸引匈奴人入侵。因此在汉朝方面的精心策划之下,匈奴人开始集结兵力,准备突破长城防线,快速杀向马邑城。
    为了完成这次看起来毫无难度的劫掠,匈奴人集结了超过十万的骑兵。更为重要的是,这支游牧大军的统帅,正是匈奴当时的最高领袖——军臣单于。在之前的内容中,我们已经根据匈奴左、中、右三大板块的结构,为他们在汉朝的边郡划定的势力范围。根据这个划分,大同盆地正是处于匈奴单于的猎场(事实上,也正是匈奴单于亲自带队)。也就是说,如果马邑之围的计划能够成功的话,汉帝国不仅能够围歼掉数以万计的匈奴骑兵,更有可能直接斩首匈奴单于。
    以汉军的计划来说,他们并不打算等匈奴人完全进入包围圈后,再进行合围。而是在匈奴主力骑兵进入朔州盆地之后,即断其后路。至于那些被分割在包围圈之外的匈奴辎重部队,则另外部署了一支从代郡方向出击的,总数三万人的部队解决(飞将军李广也在其中)。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汉军并不准备正面和匈奴人拼个你死我活,而是准备在断绝匈奴给养的情况下,将这些不可一世的游牧骑兵困死(可以想见的是,此时的马邑城,以及整个朔州盆地都已经坚壁清野了)。
    从计划来看,一切细节都显得十分完美。这很可能也是唯一一次围歼匈奴主力的机会,因为无论胜负与否,再想把匈奴人引入汉军在汉地预设的包围圈,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了。就计划的前半部分来说,可以说进行的非常成功。顺利突破阴山南麓一线的长城,并没有让亲率十万骑兵南下的匈奴单于感到困惑。基于匈奴一直以来的强势地位,汉帝国暂时并没有机会修复最初由赵国,后来由秦帝国所整合的,阴山一线的长城防线。真正为马邑地区提供直接保护的,是构筑于大同盆地之北,今山西左云县境内的一条防线——武州塞。至于匈奴人有没有突破武州塞防线,又有没有进入汉军预设的包围圈,我们明天再接着解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