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5节

    日期:2013-09-2923:27:22
    2013/9/29
    提到河西走廊对接西域的地标,大家脑海中一定会闪过下面几个地标:敦煌、玉门关、阳关、嘉峪关这些名字。而除了嘉峪关以外,前面三个地标都出现于汉武帝时代。
    在汉帝国的建制中,敦煌郡是河西四郡中位置最西的行政区。往前推的话,这个包含疏勒河——党河流域的板块,还曾经是乌孙故地。在联手月氏共同对抗匈奴的希望破灭之后,汉武帝曾经想“召”乌孙人回河西故地,帮助帝国镇守西大门(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此时已经得到伊犁河谷,并可以向中亚方向大展拳脚的乌孙人,自然是不会接受这个建议的。不过这样也好,汉帝国可以仔细考虑移民实边,自己经营河西走廊的问题了。
    玉门关和阳关,都是在河西走廊纳入郡县体系后,作为帝国直属地的西大门而修建的。对于很多人唐诗中知晓这两个著名关口的人来说,心中多半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汉、唐帝国,需要有两个西大门。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了下玉门关和阳关的位置。尽管对现在发现的玉门关、阳关遗址,是否就是西汉始建的位置,还有些许怀疑的声音。但大致位置总是不至于出现太大偏差的。
    关口总是建立在交通要道之上的,比如那些穿越山脉,连接重要板块的谷地,就经常会被军事家们用来构筑一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只是自河西走廊始的西域之路,大部分的路程当中都是在荒漠化的低地中行走。而要想顺利走完这段丝绸之路,能够为旅行者补给淡水、指明方向的河流,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要点。
    仔细观察附图(可参考《河西走廊——西域地缘关系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到,玉门关和阳关都是在水源地左近。其中玉门关所依附的,是一路向西,直通罗布泊的疏勒河;而阳关则是在向北穿敦煌而过,与疏勒河交汇的党河附近。与水源相近的好处,自不必说了。我们现在关心的是,这两条河流能够为玉门关与阳关带来什么样的区位优势。
    记得在当日解读楼兰时,曾经说过玉门关的用处。很明显,通过楼兰的最佳路线,是顺疏勒河而下,然后沿罗布泊边缘西行,切入罗布泊西侧的塔里木河——孔雀河三角洲。最初的时候,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很有可能是在楼兰分道的。毕竟那时塔里木河和车尔臣河,可以很方便的将将商旅们,分别从楼兰带往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阳关的兴建时间可能就要略晚于玉门关了。
    汉帝国之所以要在玉门关之南再建阳关,倒不是因为楼兰和罗布泊消失而必须改道(那时还没有这变化)。这主要是因为汉帝国需要一条稳定的,较少受到匈奴干扰的南线,以保证丝绸之路畅通。从地理结构上看,这条南线要想稳定的话,最好是沿祁连山北麓直接过渡到阿尔金山、昆仑山北麓。在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一直受到匈奴战略威胁时,在即将步出河西走廊之时就分道向南,相比把楼兰打造为一个掌控南北两道的枢纽点,战略上要安全的多。
    正是在这种思维指导下,敦煌南面的阳关得以兴建。阳关的具体位置,并不在党河河畔,它直接所连接的水源地,是党河西侧的一个天然蓄水洼地——寿昌海。这个连通党河的洼地,在当时也滋养出了一片绿洲。汉帝国因此得以将阳关所在板块,屯垦成一块有自给能力的战略补给点,而不仅仅一是个用来驻军以控交通的城堡。
    帝国在寿昌海绿洲所建制的行政区叫做“龙勒县”,它的名字来源于一座绿洲之南的山——龙勒山。所谓龙勒山如果要泛指的话,就是今天的阿尔金山了。如果要再具体点的话,那就是阳关西南方向,阿尔金山脉上的一处向北凸起的山地了。
    从阳关所在的寿昌海向南插入龙勒山北,接下来的路程看起来无疑是,贴着阿尔金山脉北麓一路向西,然后进入车尔臣河下游了。为了安置南迁更国名为“鄯善”的楼兰人,也为了让旅行者们尽快有一片绿洲补给(当然还要为帝国屯兵积粮了)。在兴建阳关的同时,车尔臣河——台特玛湖之南,已经开发了诺羌河、米兰河等绿洲。看起来,丝绸之路南线就这样和阳关对接起来了。而阳关的战略作用也就此明了了。不过当我们把视线越过龙勒山之后,却发现了一个我们在上一节曾经解读过的重要板块——苏干湖盆地。
    出现在龙勒山侧的,不仅仅是苏干湖盆地,还有从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之间穿越而过“当金山口”。从位置上看,当金山口基本就处在寿昌海绿洲的南偏东方向,与阳关的直线距离仅仅50公里。在我们知晓了当金山口和苏干湖盆地,是一条横穿青海境内的“羌中道”的起止点时,阳关的另一个战略作用到底是什么就不再是迷了。
    很明显,即使丝绸之路南北两路是在楼兰故地分线,阳关和龙勒县的存在对于防止青海境内的游牧部落(当时是羌人)侵扰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丝绸之路南线确定从阳关开始向南之后,阳关在交通网上的位置,就更加显得重要了。在这种情况下,阳关即使称不到是河西走廊的南大门,最起码也算的上是敦煌郡的南大门了。
    基于中央之国与羌人之间的恩怨,阳关被附加上战略防御羌人侵扰的作用,并没有什么让人奇怪的。不过终汉一事,来自青藏高原的羌人游牧部落并没有对西域造成什么威胁。然而到了唐代,来自青藏高原的威胁终于成为现实了。尽管从雅鲁藏布江崛起的吐蕃人,攻击西域的主要路线还是透过克什米尔——喀喇昆仑走廊进行的。但攻灭吐谷浑,占据整个青海地区的吐蕃人无疑不会放过更加富庶的河西走廊。当这支高原农牧政权开始攻击河西走廊时,当金山口——阳关这条攻击路线,相信是很难置身于事外的。
    既然汉帝国并没有去开拓青海道,在西域的经营实际也没有受到那些高原羌人的干扰(人口少是主要原因),那么我们还是应该把解读的重点,放在阳关——鄯善国的这条丝绸之路南线通道上来。粗略测量一下距离的话,我们会知道阳关与伊循城之间的直线距离,约在五、六百公里。而在此之间,无论两千年前还是现在,都没有绿洲居间补给,也看不到明显的河流痕迹为旅行者补给淡水。那么当年行走于丝绸之路上的那些商旅是如何走完这段路程的呢?是不是就是沿阿尔金山北麓西行的?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下一节,我们将揭晓问题的答案。
    注:今天的内容可参考下图:http鄙视抢沙发的://www.gzlytj.com/Upload/admin/2012-9-2249.jpg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