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4节
小苏干湖——哈勒腾河谷并非是唯一能够把张骞带入南山腹地的低地带。如果进在穿越山口之后,不以小苏干湖为目的地,转而向北穿越党河南山的话,还可以切入党河上游河谷。向西注入河西走廊西部的“党河”,与向东注入黄河的大通河,是渗入南山中心最深的两条河流。这一东一西两条河流,河源之间的距离不过130公里左右。处于两河之间的,是仅次于青海湖面积的,青海地区第二大湖泊——哈拉湖。虽然象青海湖、哈拉湖这样咸水湖本身,并不能为人类、牲畜所直接利用,但汇入这些湖盆的河流本身,还是足以在这些海拔三千多米的“低地”中,形成可供利用的草场的。
包括祁连山区在内的高大山脉中,人类生存的希望总在在那些海拔较低的河谷、低地中的。对于游牧者来说,以党河上游河谷——哈拉湖区——大通河上游河谷为中心的的这些山间低地带,都有可能成为一条生命之路。当然,如果仅仅以穿越的角度看,从哈勒腾河一路向东,看起来会更有效率些。
当哈勒腾河谷不再为旅行者提供天然通道时,哈拉湖流域同样会为他们承接下一段旅程。不过如果是寻找草场的游牧者,他们还可以选择向东南方向,进入下一个定位模糊,介于南山与柴达木之间的盆地区。今天建制于这个盆地的城市,是青海海西蒙古族自治区首府——德令哈市的所在地。有鉴于此,我们也可以将这个盆地命名为“德令哈盆地”。
与苏干湖盆地的情况相似的是,德令哈盆地也有一淡一咸,南北两个湖。北边的淡水湖(也有点微咸)叫做可鲁克湖,南边的则叫做托克素湖。相比更加深入大陆腹地的苏干湖盆地,德令哈盆地的环境要好的多。更靠近太平洋的祁连山地为之补给了更多的淡水。今天的我们,甚至能够在可鲁克湖东部看见大片被开垦的农田。不过,在古典时期,德令哈北部那些水土条件更好土地的自然状态,还是一片不可多得的草原地带。
总的来说,如果柴达木盆地的范围中,不包括象苏干湖、德令哈盆地这样的边缘盆地,那么这个盆地本身对于古人来说,用处真不的不是太大了。而苏干湖盆地则是这一切选择的起点板块。这一点甚至可以从今天苏干湖盆地的行政归属看出。
在今天甘肃省哑铃型轮廓线的西北角,是一个叫做“阿克塞”的行政县。这个县横跨祁连山脉的行政区,不仅包括祁连山北麓的山前平原,更包括基本囊获了整个苏干湖盆地(包括它东、北部的集水山地)。而这个身处“肃北蒙古族自治州”,东、南与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相接的县,却是一个哈萨克族自治县。
这些向源自北疆地区的哈萨克人,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因新疆地区复杂的政治、民族关系,而被迫向东迁移的(大约四批,三万人)。在没有可能迁入相对富庶的河西走廊的情况下,向青海地区渗透成为了唯一的方向(向塔里木盆地腹地更没有游牧之地了)。当然,在原有蒙、藏部族的阻击之下。哈萨克人并没有可能深入山南地区。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两大板块相接的边缘地区艰难求生。在红色中国建立来,带着逃难性质游牧于此的哈萨克人,大部分得以回到了北疆地区,而留下定居的就组建了“阿克塞哈萨克人自治县”。
哈萨克人的迁移至苏干湖盆地的这段历史,实际上也反向验证了,历史上南山地区的羌人和其它游牧民族,西出塔里木盆地和河西走廊的战略方向。同时,也用实例证明了苏干湖盆地,是青海道西端的起止板块。至于说在苏干湖之东,游牧部落和商旅到底会选择哪些低地草原,向东穿行就很难说了。只能说,如果他们只是希望借由南山地区,转入河西走廊的话,那么靠北的路线更有可能成为选择。这样的话,在经行一段大通河谷之后,通过大斗拔谷就能向北进入河西的张掖地区了;而如果想接入的是河湟地区,那么在柴达木盆地北部这些边缘盆地中穿行,再经青海湖区中继也是一种选择。
应该说,已经熟悉了游牧生活的张骞(被匈奴扣了十几年,不适应也适应了),在南山的山地草原中穿行并不会不适应。然而鉴于整个南山地区的海拔,中央之国是注定不会把建立农耕区的希望,寄托于此的。即使在今天,从柴达木盆地到祁连山一线,除少数点聚集点进行了农业开发以外,大多数地区的自然、地缘结构并没有出现根本性变化。
一个被游牧民族所覆盖的区域,也并不是说不能因为交通而获得额外的地缘利益(虽然由定居民族经营的通道会更稳定)。事实上,在河西走廊受阻,青海道一度成为承接西域与黄土高原的中转站时,控制这条通道的也是游牧民族(比如吐谷浑)。而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包括南山在内的青海地区,在交通上的优势并不仅仅体现在承接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之间的中转任务。以他们的机动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力,向南经由柴达木盆地东沿,穿越唐古拉山口(格尔木市南)进入西藏地区的唐蕃古道;以及东南借河湟水谷地,接入嘉陵江上游的“白龙江”,进而入川的通道,也同样被有效的利用起来。
如果一定要扩张丝绸之路的概念,这张连通五大板块的交通网,也可以都被视为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在这张游牧民族织就的交通网上,除了能够发现来自中央之国的痕迹,也同样有机会看到,从丝绸之路另一端输入的商品(比如前面有朋友问到的“都兰古墓”就有类似发现)。
好了,现在我们应该清楚,张骞进入这片羌人之地以后的选择了。由于当时他所能利用的这条,横穿祁连山地的通道是从羌人领地当中穿越,所以这段被视作丝绸之路支路的祁连山通道,也因此被称之为“羌中道”。基于这个原因,亦有研究者判断,张骞是被南山的羌人俘获,并送交给匈奴人的。不过,既然张骞在切入苏干湖盆地之前,就已经接近河西走廊的边缘了,他在塔里木盆地就直接被匈奴骑兵所捕获的可能性会更大。毕竟从战略角度看,存在羌人由此西入塔里木盆地,甚至威胁河西走廊的可能性。派驻专人巡查当金山口一带,也是很自然的事。
以地缘位置来看,当金山口北部的祁连山山前平原,相当于南山——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三大板块相接之地。在匈奴人进入河西走廊之前,往来于这个枢纽点的,应该是楼兰、月氏(包括之前的乌孙),以及南山的羌人部落了。不过在张骞回到帝国之后,用不了太久,在此布防的就是来自中央之国的汉军了。至于中央之国是如何在此对接丝绸之路的,我们下一节再继续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