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4节
日期:2013-09-1022:50:01
2013/9/10
总的来说,丝绸之路南线的国家并没有北线强大。个中缘由相信大家也已经清楚了,毕竟相比南北都有高大山脉阻隔的昆仑山脉,天山能够给予的水资源要更多。基于这个原因,塔里木盆地北缘才会诞生出“龟兹”这样,人口八万的“超级大国”。至于南线,莎车这样一万六千人口的国家,已算是大国了。
不过莎车人要想统一丝绸之路南线,难度还是挺大的。一方面是叶尔羌绿洲的位置太过偏西;另一方面则是在皮山之东,还有一个人口与之相当的“大国”——于阗存在(口一万九千三百人)。于阗能够成为南线大国,并不让人奇怪。我们一直说,塔里木河有四源。之前我们解读过的阿克苏河、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已经分别对应了姑墨、疏勒、莎车三个人口两万上下国家。作为四源当中位置最南的于阗河,自然也能在昆仑山前滋养出一片绿洲,成就一个“大国”了。
在我们粗解塔里木盆地时,于阗河的名字就已经出现过了,它今天的名字是“和田河”。在张骞通西域之后,和田河所指向的昆仑山脉,以及产生这条河之中的“和田玉”,都被“有机”的融入了华夏文化体系中了。当然,将于阗河作为黄河源头的说法,肯定是不足为信了。不过,这条发源于塔里木盆地之南的河流,的确是有些神奇色彩的。因为它不仅在山前滋养了和田绿洲,还继续向北延伸了将近千里,穿越了整个塔克拉玛干沙漠注入塔里木河。
很显然,任何试图在塔里木盆地有所作为的势力,都不会忽视这条天然连接塔里木盆南北两线的“绿色通道”的。今天的中央之国,不仅沿和田河走向铺设了贯穿大沙漠的217国道,更在和田河与塔里木河相交之处,建制了兵团城市——阿拉尔市。事实上,阿拉尔市并不止是和田河——塔里木河通道的交通枢纽,看视线移到它的北方,我们会看到阿克苏河也是在这个位置上注入塔里木河的。
阿克苏河——于阗河连通在一起,所打通的就不仅仅是纵贯塔里木盆地的交通线了。在解读阿克苏绿洲时我们发现,阿克苏河上游河谷是连通天山草原的最佳通道。也就是说,天山之上的乌孙人如果想在塔里木盆地扩充势力的话,这条绿色通道可以帮助他们渗透到塔里木盆地南线。只不过,由于更为强大的游牧帝国——匈奴,以及在西域步步为营的汉帝国存在,真正透过于阗河影响塔里木盆地地缘政治结构的,主要还是汉、匈两国了。
对比塔里木河源四国(姑墨、疏勒、莎车、于阗)的地缘潜力,姑墨其实应该算是最好的。一方面丝路北线的贸易量要比南线更大,身处北线枢纽点的姑墨在物流上获益的机会会更大;另一方面,姑墨也是四国之中,唯一人口超过两万的国家(二万四)。然而任何优势都是比较而生的,姑墨的悲剧在于它的东侧,有一个绿洲面积更大的超级大国“龟兹”。而北部,又有仅次于匈奴的游牧大国“乌孙”。在这种情况下,姑墨能够在北线坐大的机率就很低了。
相比之下,于阗就要好命的多了。于阗河的存在,并没有让于阗国承受太大的压力,更多的是让他们多了一种政治上选择。因为无论是在北线坐大的龟兹人,还是试图与汉帝国在西域争个高下的匈奴人,都很难透过于阗河千里奔袭于阗国。即使在军事上这样尝试并取得了成功,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存在,也会让这些入侵者倾向于,用间接控制(比如扶植一个亲己方的于阗王)的方法保持影响力。这就保证了,于阗有机会在较少受到外部干涉的情况下,在南线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于阗人的这一优势,在东汉时期终于得到了体现。在汉帝国因内乱暂时退出西域之后,塔里木盆地国家被压制已久的战争冲动,终于得到了释放(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斗)。在这一轮兼并当中,于阗国可以说是获益最多的。不仅人口迅速膨胀到了八万之巨,更一度向两翼扩张,控制了从疏勒到精绝的塔里木盆地西南绿洲带(共计十三国)。
总的来说,于阗国有机会在南线称霸一时,是因为于阗河的水量够大。不仅让它的绿洲能够压倒象皮山这样的小国,更能够打通一条直通北线的交通线。而于阗河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水量穿透沙漠,则主要是因为它的集水区够大。之前我们也提到过,于阗河在上游有两源,即西侧的喀拉喀什河和东侧的玉龙喀什河两河在昆仑山前的距离非常接近(当年的于阗国和现在的和田市,都是建制于两河之间的绿洲上)。
单从对下游地区的贡献来看,两条河流应该是不分伯仲的。它们每年都能分别为下游地区,各输送20多亿立方米的融雪。正是在这种合力作用下,于阗河才能够在沙漠腹地打通一条生命走廊来。当然,如果从文化角度来看,玉龙喀什河的贡献应该更大些。因为收集昆仑山北坡之水的它,是和田玉(籽料)的主产区。正因为如此,玉龙喀什河才又被称之为“白玉河”。至于喀拉喀什河,则是以墨玉为主了(所以也称墨玉河或乌玉河)。
尽管喀拉喀拉河所出产的羊脂白玉数量较少,但它在提升和田绿洲地缘价值这件事上,所作出的贡献却要大的多。因为这条发源于喀喇昆仑山脉北坡,穿透藏北高原西北部以及昆仑山脉的河流,能够帮助于阗人打通一条通往南方之路。至于这条南部交通线,究竟能够为于阗国带来什么,我们明天再接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