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3节

    日期:2013-09-0923:59:26
    2013/9/9
    离开叶尔羌河之后,急于回国复命的张骞并不用走太远(约80多公里),就能够到达下一个补给点——皮山国了。今天在地图上找到这个古国的大致位置也很容易。因为这又是一个在上世纪初,旧瓶装新酒建制的行政县(皮山县)。
    无论是二千多年前的皮山国,还是今天的皮山县,境内都没有拿的出手的河流经过。今天皮山县管辖区内,由西至东排列有五条稍具规模的河流,分别是:皮山河、塔斯洪河、桑株河、杜瓦河,这五条河流目前每年所能提供的地表水总量,约为7.5亿立方米左右。相比喀什噶尔、阿克苏、叶尔羌这些年径流量几十亿立方米的河流,皮山这五条河流所能滋养的绿洲面积,可见并不会太大。
    这种由几条规模不大的河流,沿山麓东西纵横100公里上下,整合成一个虚线状聚落绿洲国家的情况,我们并不陌生。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孔雀河与阿克苏河这两条大河之间,乌垒国就曾经以相同的结构存在过。基于它的位置,这个国家的都城“轮台”,甚至成为了西域都护府的驻地。
    流淌在轮台故地和今天轮台县的九河河流,我们曾经打包命名为了“轮台九溪”。参照这个名字,同样也可以将皮山绿洲所涵盖的这五条小河称之为“皮山五溪”。对比淡水补给的和绿洲面积的话,皮山绿洲只能说比轮台绿洲略强一点。在二千多年前,乌垒国的人口是1200人(不包括西域都护府直辖人口);皮山国则是3500人。今天的话,生活在二县的人口也只是12万和20万的差别罢了。
    总的来说,象乌垒和皮山这样小规模的绿洲国家,在地缘政治舞台上注定是没有办法成为主角的。他们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往来的旅行者缩短补给的周期。只不过,乌垒在地缘政治版图上的命看起来比较好,由于位置处在丝路北线的入口处,又背靠汉帝国需要时刻提防的游牧区,成为了西域都护府的驻地。当然,对于乌垒人来说,这并不能算是一件幸事。毕竟乌垒是在李广利屠城灭国之后,才获得这个政治地位的。
    既然轮台绿洲有机会出现在地缘政治舞台上,很大程度是因为它的地缘位置,那么皮山绿洲有没有可能,在地缘位置上发挥点特殊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让自己位置特殊一点的机会,在于你能不能成为一个十字交叉的交通枢纽。即使不能达到这个完美状态,也要尽量成为一个“丁”字形交通网的节点。从地理结构和“皮山五溪”的水量上看,皮山绿洲想透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打通一条连接北线的交通线,是完全没有可能性的了。如果皮山人想让自己更受重视的话,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背后的青藏高原上了。
    当皮山人把目光越过昆仑山脉,投向那片高寒之地时。眼前的景象应该会让他们大失所望。这片被我们划定为“藏北高原”的土地,总体上就是一片无人区。好消息就是,皮山人基本上不用担心,有象乌孙、匈奴那样强大的游牧政权,从昆仑山下来袭击自己;而坏消息是,你同样也无法从这片无人区中,获取区额外的地缘利益了。
    如果皮山绿洲一定想向南做点什么的话,他们就只能在穿透这片无人区之后,继续向南,看看藏北高原之南有没有机会出现。从今天的皮山县城向南拉一条直线,一路向南的话,我们会发现这条线所指向的,正是我们曾经花费不少笔墨解读的,能够将商旅带入拉达克、巴尔蒂斯坦、阿里高原的“喀喇昆仑山口”。假如从皮山出发的旅行者,能够寻得路径纵穿这片300公里的高寒之地,那么皮山的地缘地位,就机会提高一点了。
    虽然穿越藏北高原,直达喀喇昆仑山口的费效比究竟是多少,这样做所付出的代价是否过大,还有待商榷,但在历史上,的确存在这样一条连接皮山与喀喇昆仑山口的古道。帮助古道接近昆仑山分水岭的,是皮山五溪中的“桑株河”。而帮助旅行者翻越昆仑山脊的山口,也因此被称之为“桑株山口”。
    今天我们并不会详细解读桑株道的具体走向。事实上,这些穿越藏北高原腹地,进入克什米尔或者西藏的道路本身,并没有太大商业价值(所以不能将之看成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因为在如此高寒缺氧的地方穿行,你所付出的代价,很可能要远远高于所能获得的商业利润。不过从政治和军事角度看,这类沿途没有战略支撑的“小路”,也还是有其价值的。
    之所以现在不解读桑株道的走向,是因为桑株河所能开辟的天然道路,仅仅是一小段。最终它必须借助和田河上游河道之一的“喀拉喀什河”,才能够继续向南延伸。而提到喀拉喀什河以及它下游的“和田河”,于阗这个南线大国就将浮出水面了。相比拐弯抹角想升级为地缘枢纽的皮山绿洲。于阗所在的和田绿洲,却天然已经具备了南线枢纽的地位。至于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我们明天再接着解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