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5节

    日期:2013-06-0500:54:37
    对于游牧部落来说,阿赖谷是一片非常不错的高山牧场。如果你有幸从狭窄的克孜勒河谷穿越伊尔克什坦口岸,进入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话,相信很快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西行到此的张骞并不需要太过深入这片草原。而是在一个今天叫作“萨雷塔什”(Sary-Tash)的城镇转而向北,穿越阿赖山。之所以这么快的穿越阿赖山,并非仅仅是出于缩短路程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阿赖山,整体所呈现的是西高东低的走势。如果不在阿赖谷的东北部,就寻找道路进入费尔干纳盆地的话,张骞很快就会看到,连绵的雪山阻隔在他和大宛之间。
    按照我们一贯的寻路方法,阿赖山分水岭两侧,应该分别有一条河流为之指引道路的。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整条道路所依附的主要是分水岭北线的河流。略有不幸的事,我们对这条河流的了解并不多。这条最终注入费尔干纳盆地的河流甚至还没有个中文名字,我们目前能够找到的,只是它的英文名:Kurshab。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的锡尔河的主要源头有两条:一条是由北向南注入费尔干纳盆地的纳伦河;另一条则是由东向西与之合流的卡拉河(卡拉达里亚河)。而根据我们之前的分析,最有可能成为丝绸之路线路的就是卡拉河流域了。Kurshab所注入的,正是卡拉河。如果我们再仔细观察它河口的位置,就是发现这个位置正是吉尔吉斯斯坦的“乌兹根”地区。也是被认为是,当年曾经阻击过李广利的“郁城国”领地。
    试图在地图上寻找Kurshab河,以及丝绸之路在这个地区可能线路的朋友,可以依靠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M41公路定位。顺着这条连接费尔干纳盆地——阿赖谷的公路。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找到河谷的位置,以及当年张骞可能走过的线路。需要说明的是,M1公路现在的北部终点,是乌兹根西南50公里处的奥什。作为吉尔吉斯南部最大城市,将之作为交通终端是完全可能理解,技术上也没任何问题的。事实上,在汉攻大宛之战中,最为知名的地标应该是大宛用来养天马的“贰师城”了。这个贰师城的得名,自然是因为李广利曾经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此(贰师将军)。很多人认为,这个贰师城就是今天的“奥什”,很重要的理由就是二者发音接近。
    奥什到底是不是贰师城,我们并没有准确的答案。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上述路线最大的用处,就是提供了一条新的“中——吉——乌”铁路的线路,与出吐尔尕特山口的线路(北线)相对应,它也被称之为南线。至于说最终有可能选择哪条线路,重新打通西出塔里木盆地的丝绸之路,主要要看吉尔吉斯坦内部的地缘博弈了。或者说,吉尔吉斯坦更想优先发展纳伦河谷的“纳什州”,还是费尔干纳盆地边缘的“奥什州”了。
    日期:2013-06-0601:27:51
    好了,我们现在大致知道张骞和李广利当年的选择了。总的来说,经疏勒——捐毒——休循,再北入大宛的线路是最为可行的。对于李广利来说,大宛就是他此次出征的终点了。而那些汗血马就是他最大的战利品。说到这里,可能很多朋友想知道这些珍贵的汗血宝马,在今天到底还有没有留存下来。比较常见的说法,是现在土库曼斯坦的“阿哈尔捷金马”就是汗血宝马的后代。据此,甚至有人认为,大宛应该是在今天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巴哈德一带。然而通过我们之前的分析,以及大宛在当时的地缘位置,这种假设是完全没有可能的。如果大宛和汗血宝马,当时真在伊朗高原北麓,那就是不大宛人带着张骞找大月氏,而是大月氏人告诉张骞,自己西南方向还有个大宛了。
    其实即使阿哈尔捷金马就是汗血宝马,也并不能证明它们原本就生活在今天的土库曼斯坦。在经历过上千年的岁月后,这些宝马被游牧的突厥人,掠夺、转移的距离并不算太远(尤其是对比它们在长安的亲戚)。当然,要想证明大宛就在费尔干纳盆地,我们还需要更为直接的证据。今天我们为张骞所探明的这条西入费尔干纳的线路,就能够起到这个作用。在汉书的记载当中,大宛与西域都护府——轮台之间的距离是四千零三十一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距离单位是“汉里”,折合今天的计量标准,每汉里约等于416米。也就是说,大宛国都距离今天的轮台县东的交通距离,应在1677公里左右。
    感谢技术进步,能够让我们很方便的在网络地图上,测出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当我们把起点定位为轮台县东部的策大雅镇,终点暂定为费尔干纳盆地的西端出口——苦盏,并将伊尔克什坦口岸,作为穿出塔里木盆地的出口时,所测出的交通距离为1659公里。这个数字,已经与汉书的记载无限接近了。当然,汉朝人走的路线跟今天的公路交通线,在位置上应该还是有些偏差的。主要是塔里木盆地段,已经不需要沿塔里木河而行了。但就交通距离来说,二者并不会有太大误差。就整个距离的测距来说,正负10%都是在可接受范围内(据此大宛国都的定位范围,应该在费尔干纳盆地的西侧)。
    其实单就大宛在2000多年前就拥有70多座城邑,30多万人口的地理单元这一数据来看,除了费尔干纳盆地以外,大宛已经别无他处。在此之所以引出这么一段论证来,一是因为阿哈尔捷金马在土库曼斯坦的存在,的确影响了一部分朋友的判断;二是通过这段论证,更容易让我们了解到汉丝绸之路穿出塔里木盆地的主路线走向。
    现在,李广利可以心满意足的回去向他的妹夫复命了。然而我们的张骞,却还需要继续完全他的外交使命。就张骞如何西出大宛找到大月氏人这件事来说,我们在前面的内容中已经交待过了。简单点说,就是张骞在大宛人的帮助下,经过康居人控制的南饥饿草原,穿越突厥斯坦山,到达了阿姆河北岸以“泽拉夫尚河谷”为核心的粟特地区,找到了大月氏人。
    从张骞此行所领受的任务来说,找到大月氏人其实就已经算完成使命了。尽管没能说服大月氏人联合抗匈,但基于大月氏人的变化,张骞即使就这样回去,也完全有理由获得汉武帝的嘉奖。然而对于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外交家来说,这样的结果始终是不能让人满意的。因此在明确被大月氏人拒绝后,张骞的行程反倒不如开始那么匆忙了。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仔细考察整个“西域”的地缘结构,以期为汉帝国直接经营这片西方之地,做足功课。
    基于这个目的,张骞离开粟特地区之后并没有原路返回。而是向南进入了吐火罗盆地,进入了大夏人的领地。至于张骞是沿着什么样的路线进入大夏的,我们前面已经花了很多笔墨来分析了。从张骞的角度来说,考察这些沟通大夏的线路,以及了解大夏这个国家,固然是他出从粟特出发时的主要目的。然而当他真正踏上大夏国土之后,让他感到震惊和意外的,却是另外一件事,一件足以证明大夏直通中央之国的证据。
    这件让张骞感到震惊的事件,是他在大夏国内发现了产自蜀地的竹杖、布匹。根据当地人的描述,这些物产并非经由天山南北,而是由大夏东南方向的“身毒”(印度的古称)转运过来的。结合蜀地的地理位置,张骞很快得出的结论,就是四川盆地与南亚乃至中亚之间,存在一条不为帝国中央知晓的商路。按照我们今天的标注,这就是一条“南方丝绸之路”。从理论上来说,这样一条道路的存在,对于汉帝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它可以让汉帝国与西域——中亚之间,拥有一条完全不受匈奴干扰的沟通线路。如果帝国决心经营西域,以“断匈奴右臂”的话。那么即使匈奴在又一次入主河西走廊,汉帝国也有机会在西域的“后方”合纵连横,包抄匈奴。
    单从地缘结构上来看,张骞的这种想法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考虑到当时的技术条件,在如此大范围的区域内合纵连横其实是很不现实的。然而这一发现所展示的战略空间,已经足以让张骞说服汉武帝尝试打通这样一条西南交通线了。而这后来也成为了张骞生命当中最后的使命所在(虽然他没有完成)。
    关于汉帝国是如何试图开拓南方丝绸之路的事,是属于另一个分析方向了。我们今天所要关注的,还是张骞在西域的作为。现在对于张骞来说,他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安全回到长安,把这些年所了解到的信息,传递给汉武帝了。至于这条回归之路,又是一条什么样的路线,我们明天再接着解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