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节
日期:2012-07-0500:18:11
作为活跃在漠北的匈奴部落,本来是没有机会觊觎富庶的农耕区的。这些机会,是留给那些活跃在阴山——燕山一线的游牧部落的。在战国后期的燕、赵两国,决定向北方拓展疆土时,他们的对手被记录为东胡、楼烦、林胡。而这一时期的匈奴人,应该还在忙于整合漠北的游牧部落。匈奴人第一次出现在中央之国的视野中,是在战国行将结束时。在赵国和其他诸侯国,都不得不面对强秦的压力时,匈奴人得以越过戈壁,向阴山一线发起攻击。尽管赵国最后的天才将领李牧,帮助中央之国抵御住了匈奴的第一波攻击。但在赵国将北地边防军抽调至河北平原,与秦人做最后决战时,匈奴人显然抓住了机会,渗透到了阴山以南。只不过,针对匈奴人所发起的这第二波攻击,强大的秦帝国很快便作出了反应,在他们解决完中央之国内部的统一问题后,蒙恬所带领的秦军,重新又夺回了阴山——燕山一线的控制权。而燕、赵、秦三国所修筑的长城,也连成了一个统一体,在长达二千年的历史中,成为中央之国的防御核心。
匈奴人之所以那么热衷于南侵,并不仅仅是因为觊觎华夏核心区的富庶。即使出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漠南那些纬度更低的草场,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只不过,每一个游牧民族在靠近农耕区时,都会不自觉的被那里的财富所吸引。而当农业区所出产的一些生产、生活资源(如茶、铁、盐),成为游牧生活的一部分时,农耕区对于游牧民族的吸引力,几乎是不可割断的。诚然,通过平等的交换,似乎也能够达到这一目的。不过,当你有更容易的方式,获取这些物资时(尤其你的对手不够强大时),丛林法则的心理,总是会占据上风的。
对于匈奴人来说,他们如果热衷于渗透阴山一线,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之前也分析了,由于大兴安岭的西侧,存在一条连续的草原走廊,因此无论是之前的东胡,还是后来统辖这一地区的匈奴左贤王,都更容易接近华夏农耕区。在这种地缘结构之下,燕山以北包括科尔沁草原在内的草场,更多的是起到一种跳板的作用。即左贤王部的核心力量,依旧可以在熟悉的克鲁伦河一带游牧,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南下,汇同燕山以北的游牧部落向中央帝国在燕山一带的防线发起攻击。从位置上看,张家口盆地以东,直到海洋的燕山一线,都是左贤王的天然“猎场”。
如果不是因为蒙古高原西部,大湖盆地——阿尔泰山一线,还存在大片游牧区,也许匈奴人会选择,把单于庭设在高原东部了。只是出于统一蒙古高原的需要,匈奴帝国的最高领袖——单于,并不能放弃色楞格河的经营权。问题是,这样一来,单于自领之地与农耕区之间,就间隔了大片的戈壁荒漠了。尽管在戈壁之中,仍然有顽强的游牧部落,靠着那些低矮的荒漠草原生存。但匈奴单于的核心力量,无疑是在色楞格河流域。也就是说,如果他也想在农耕区划出一片猎场的话,在漠南地区需要的就不仅仅是一个跳板了。单于必须想办法拥有一块肥美而又独立的草原,作为基地来容纳自己的核心部落。
从地理位置上看,色楞格河的游牧部落,在直线穿越蒙古戈壁之后,所针对的战略方向是阴山一线。考虑到中央之国已经把防线推进到了阴山分水岭之上,阴山以北的草场应该是匈奴人的第一选择。相比漠北的苦寒,匈奴人对于戈壁以南地区的温度状态,应该是十分满意了。无论对于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来说,这都意味着植物有着更长的生长期。问题是,体量偏小的阴山山脉,并不能为它的北麓地区提供太多的水资源。何况这一地区还如此的靠近蒙古戈壁,自然条件并不足以让单于觉得,可以把王庭南移到此。
既然阴山以北,并不适合作为匈奴帝国南部的地缘核心,那么阴山以南是不是有合适的地理单元,承担这个战略任务呢?答案是肯定的。通过战国阶段的分析,我们已经十分清楚了阴山山脉与黄河之间的那片土地。这块被称之为“河套平原”的土地,即能够一年四季的得到黄河水的滋养,又有阴山山脉帮助阻隔来自蒙古高原的风沙。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这绝对是一片水草丰美,并且不用跨板块游牧的天堂之地。所谓“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所描述的正是河套平原的优越自然条件。想想荒漠草原,那些仅到脚踝的低矮草场,大家就会明白这些水草丰美之地,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意味着什么。
正是因为河套平原优越的草场条件,匈奴和他后世的诸多游牧民族,一直都视其为在漠南站稳脚跟的核心之地。相应的,如果中央帝国的统治者,想解决游牧民族的边患的话,也必须控制河套平原。不过对于匈奴单于来说,尽管河套平原是一块非常具有诱惑的土地,并且在占据了它之后,就可以很自然的向陕北高原以及山西高原的农耕区,发起攻击。但帝国的最高领袖——单于,却并没有独占这块宝地。这是因为,在帝国内部,还有一个重要板块,也被大漠戈壁阻隔在了漠北苦寒之地,他们也需要一块靠近农业区的基地,来完成自己的战略任务。这个重要板块,就是帝国内部,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匈奴右翼。也就是被分配给右贤王进行管理的,以大湖盆地为核心的高原西部游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