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节
日期:2012-05-1720:51:38
与“破釜沉舟”大破秦军成为项羽的成名之作一样,韩信大败赵军的“背水一战”也成为了他军事生涯中的经典之作。两者在战术上的共通之处,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然而战场上的胜负,并不仅仅取决于,自己有必胜的决心和巧妙的战术,也要取决于对手的表现。对于韩信来说,他的幸运在于赵军没有采取正确的战术,固守坚垒和他打消耗战。要知道,刚才打下山西高原的韩信,相对地头蛇的赵军,是完完全全的客军。处在防御状态的赵军,只需闭门不出,加上坚壁清野,就足以让韩信因缺乏补给知难而退了。只不过,道理虽是如此,但在自己兵力上拥有绝对优势时,却不是每一个统帅都能够把握的。在正面交锋中,克敌制胜所带来的成就感,让很多军事统帅放弃了看上去有些保守的稳妥战术。
关于韩信“背水一战”的战术细节,相信大家都可以百度到。在这里,我们所关心的是战争的结果,所导致的楚、汉两方博弈格局的变化。对韩信而言,井陉一战的意义,不仅在于尽灭赵军主力(连赵王都俘虏了),更在于从此之后,再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口,阻挡韩信的去路了。对于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的军事天才——韩信来说,河北平原一马平川的地形,意味着他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如果说刘邦所率领的汉军主力,现在的战略任务,是在荥阳一线拖住项羽的楚军的话,那么韩信的战略任务,就是通过迂回战术,将那些西楚阵营中的诸侯各个击败了。基于这个目的,灭掉赵国并不是韩信东进的终点。要是此时不南下渡过黄河支援荥阳前线的话,河北平原北部的燕国,以及山东半岛的齐国,就会是韩信的下一个目标了。
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燕、齐两国无非面临两个选择,或战,或降。到底要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并不在于他们是怎么想的,而是在于处在进攻方的韩信是怎么做的。所谓“三分军事。七分政治”,胜利并非只能从战场上收获的。向这两个并非坚定支持项羽的诸侯展示出进攻的态势,并善待之前被收降的赵国军民,就能够起到很好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效果了。
从地缘实力看,燕国要比齐国更容易受到韩信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战术的影响。在漫长的春秋战国时期,燕国所一直扮演的角色,就是偏安于燕山脚下,并无力于争霸于中原。历史上给予燕国板块最大的露脸机会,就是乐毅伐齐。对于这点,在楚汉战争中割据故燕之地的“新燕王”,当然也是心知肚明的。既然没有成为主角的实力,那么甘为配角,把宝压在更有机会获胜的一方,就是保全自己的最好方式了。如果没有现实的压力,燕国完全可以先关起门来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静待局势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后,再做决定。然而韩信如此神速的解决了赵国,将兵锋指向燕国,却让燕王必须很快的作出抉择了。要么归降韩信,成为汉军阵营中的一员;要么象当年的燕国一样,抵抗到底,甚至在失败之后撤入辽东作最后的挣扎。
应该说,燕国最终选择了归降韩信,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毕竟以燕国的实力,只需要在两强当中作选择题就可以了。而且这一次的选择,也一定会是最终的结果,一旦有一天项羽重新回到河北平原,燕国同样也可以反戈一击,倒向西楚阵营,就好像魏国那样。然而同样的威慑,对于齐国却没有起到太大作用。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齐地的地缘条件,使得占据这片土地的人,总是觉得自己应该有机会跻身于政治舞台的中心。也就是说,齐地边缘板块的位置,以及自成体系的地理结构,让齐国不甘心于如此之快的成为配角。最起码,齐国有本钱再看看形势是如何发展的。齐人此刻的态度,一如他们在战国时期的表现一样——“坐山观虎斗”。即不入楚,也不入汉。基于齐国的位置,齐人的这种“中立”态度倒也是可以接受的。只是如果齐人回头看看历史,就应当清楚这种骑墙的态度,并不能够让自己笑到最后。
从战略上来看,解决齐国的任务,应当是由已经控制了河北平原的韩信负责。不过一方面前期的灭赵收燕进行的太过顺利,韩信需要有时间来消化这些胜利果实,积蓄力量;另一方面齐国的山、河之利,也使得韩信必须进行更充分的战争准备,才有可能上战而胜。要知道,如果不能一战而胜的话,贸然发起的进攻很有可能就把齐国推入到了楚军阵营了。事实上,齐国目前这种人畜无害的表现,已经能够让汉军满意了。当然,对于汉军阵营来说,如此齐国能够在这个时候,战略牵制楚军是再好不过了。只是刚才我们也说了,齐国要比燕国,更有实力再观望一阵。因此刘邦所派出的使者(就是前面提到过的郦实其),除了被齐王热情款待,好酒好肉的招待以外,并没有机会说服齐王。
尽管韩信在山西高原以及河北平原,对那些杂牌诸侯一气呵成的军事行动,极大的逆转了楚、汉双方的对抗局面,但项羽仍然牢牢控制着中原腹地以及东楚之地。虽然从地缘结构上来看,我们并不认为项羽一味的眷恋东楚之地,以及认为控制了中原腹地,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但“得中原者得天下”,却是一个现实。也就是说,不管韩信在河北取得多么大的成功,如果汉军不能够在中原击溃楚军的话,就不能说取得了战略优势。
单从军事能力来说,刘邦明显不是项羽的对手。之前的荥阳之战(楚汉第二战役),楚军本来已经占得了优势,并击破了汉军的补给通道,只是由于那个一直期望在“梁地”为王的彭越,在楚军的后方捣乱(史称“彭越扰楚”),使得项羽不得不回军以解后顾之忧。而在收复了被彭越攻取的城池之后,项羽很快又杀回了荥阳前线,再一次的将兵锋指向了汉军主力。
其实没有固定的地盘的彭越,本身并没有实力与项羽久战,这也是刘邦非常希望齐国能够加入自己阵营的主要原因。如果齐国能够和汉军联手的话,那能起到的作用就不仅仅是袭扰那么简单的。楚军必将面临真正的两线作战,而在齐、汉两王都拥有大后方的情况下,这种两线作战必将极大的消耗掉楚国的实力。
不过彭越在项羽后方的游击战,还是对楚汉战争的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不仅为荥阳一线的汉军争取了喘息的时间,也让项羽无力去关注赵、燕等国在河北平原的命运。很快,韩信在河北平原打下的地盘,就将成为决定楚汉战争走向的关键因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