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节
日期:2012-05-1706:59:32
抱歉,昨晚打好更新后,却一直发不出来。所幸现在可以了。今天仍会更新,先预告一下。
---------------------------
之所以在八个月前,解读楚汉战争之时骤然转入了中东部分,是因为在国内部盘亘了太久,需要换换方向了。现在地缘结构复杂的中东解读完后,也该回去继续把楚汉部分收尾了。
其实楚汉相争的这段历史,很象是浓缩了的战国史,如果不是项羽的个性太过悲剧,再次出现诸侯割据的“小战国”时代,也未可知。不过项羽个人的悲剧,却也缩短了战乱时间,对于当时的百姓乃至中国历史进程来说,倒也是件好事。
如果说项羽在政治能力的的缺陷,使得他在与刘邦的博弈中,已经失去了战略层面的机会;那么韩信的横空出世,更是在战术层面上大大加速了汉王朝的建立。也就是说,虽然从战略上来看,项羽那毫无政治家气质的表现,使得他根本没有机会创立一个“项氏王朝”,但如果刘邦没有韩信相助的话,战争的时间无疑会被大大拉长。
韩信对于刘邦来说,并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将领那么简单,有了这个会“将兵”的助手,汉军实际上已经可以履行两线作战的战略任务了。即刘邦率领汉军主力,在黄河以南的荥阳一线,阻击楚军主力;而韩信则在黄河以北,收三晋之地。从太行山一线,击溃那些项羽所分封的诸侯。
之所以说韩信所执行的是战略任务,是因为韩信在黄河以北的发展,并没有得到刘邦的支援,反而他所训练、收降的军队,时不时的要被尽数拿去,补给荥阳前线的汉军。这种自给自足,独立发展的情况,让韩信已经完全具备成为称霸一方的诸侯的条件了。不过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中央之国的政治版图,显然是以刘、项两家来划分阵营的。经过灭秦战争,刘邦和项羽都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政治影响力,来显示他们才是天下的争夺者。在这种时候贸然出头,自立门户,并不是一个好的想法。不过,不管韩信有没有过自立门户的想法,现在这种独立发展的情况,已经足以让他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了。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项羽现在所面对的,并不是一支单纯的“汉军”,而是以刘邦为核心的“汉军”,以及以韩信为领导的“韩军”(为避免歧意,可称之为“韩信军”)。至于说刘、韩两股政治力量,将来有没有可能分裂,倒不是项羽现在会考虑的。在他看来,只要能够攻破固守在荥阳的汉军主力,自己就是当然的“天下之王”了。
既然项羽和刘邦,作为政治博弈舞台的主角,已经顶死在洛阳盆地和中原腹的的交界之处了。那么中央之国其他板块的博弈,就要由韩信和那些项羽阵营的诸侯们,自己去解决了。非常不幸的是,项羽方面的这些诸侯,虽然表面站在楚军阵营,但实际上都还在看风向。尽管慑于项羽的军威,诸侯们这种首鼠两端的做法,暂时不会给楚军的侧翼造成直接威胁,但他们之间也难以产生合力,共同抵御韩信的东进了。
在上一阶段的内容中,韩信已经凭借他的军事天才,以及诸侯们的犹豫之心,攻取了整个太行山以西的三晋故地,并准备东出井陉,攻灭赵国了。关于穿越太行山的路径,我们在战国部分已经花了很多时间来解读了。应该说,根据韩信军的位置,以及“太行八陉”的分布,赵国并不难判断出韩信的行军路线。事实也的确如此,韩信准备通过井陉穿越太行山的消息,很快便被赵军获知了。
对于处在防守一方的赵人来说,当年秦军的那些攻赵战争,让他们有足够的历史经验,来对抗韩信军的入侵。从战略角度来看,赵军其实是非常有优势的,赵国在河北平原积蓄的力量,以及从太行山以西回护回来的代军,让他们从兵力上占据了很大优势(号称二十万)。而此时的韩信,刚刚平定了太行山以西,主力又被刘邦所抽调走(只要三万新军),并没有本钱和赵军进行持久战。只要赵军以优势兵力扼守住井陉的出口,即使战力稍弱,也可阻敌于太行山之西。
其实,抛开韩信和赵军的实力对比不说,单凭一路进攻,就想攻入河北平原也是非常困难的。事实上,我们在战国末期的秦、赵战争中也可以看到。每一次秦国的入侵行动,基本都是两路出击,即选择两条穿越太行山的通道,两路出击。正常情况下,韩信也应该花点时间,经营一下那些刚刚归顺的土地。在兵力、物资都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再以两路出击方式攻赵。然而韩信最终还是选择了,在兵力尚显不足的情况下攻赵。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节节胜利的前提下,这种一鼓作气的做法,在战术上也有些道理,但在双方兵力对比悬殊,对方又据有天险的情况下,这种做法无异于是在赌博。
之所以说韩信的这次攻赵之举是一场赌博,还在于韩信的战术运用。这是一次堪比项羽“破釜沉舟”的赌博战术,其结果也同样收获了奇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背水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