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节
日期:2012-02-0501:25:49
虽然说英、法是战争的主导者,但最先发动战争的却是以色列。这就好像我们看电影一样,主角未必会第一个露面。按照三方约定,由以色列先派出军队攻占西奈半岛,然后英、法则以保护运河为由出兵占领苏伊士运河(塞夫勒协议)。而埃及方面,当然也不是没有准备。自从准备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的那一刻起,埃及人就已经知道战争无法避免了。为此,埃及人将叙利亚和约旦,两个国家拉入自己的军事同盟(军事上由埃及统一指挥),为的就是希望从侧后方牵制以色列,避免犹太人从东线向自己施压。
单从军事角度看,经过第一次中东战争的洗礼,以色列的常备军已经达到10万人的规模。而埃及方面的总兵力则为15万。但从装备和战斗力来看,即使是埃、叙、以三国合力与以色列PK,也没有胜算。对于这点,以色列也是心知肚明的。因此1956年10月29日下午,随着以色列的第一支突击部队(500人),空降在西奈半岛的中部,第二次中东战争正式拉开的序幕。而此时,距离埃及和叙、约两国结成军事同盟,还不到一周时间。从战术角度来看,以色列的攻击还是有些出乎埃及人预料的。换句话说,埃及人本来还希望能够有多点时间,进行军事上的部署。不过在以后的日子里,埃及和他的阿拉伯兄弟们,将经常性的体验到,犹太人那高效率的战争动员能力。
在以色列分兵四路,越过埃、以边境,迅速向苏伊士运河方向推进之时,埃及人除了调动西奈半岛上的驻军(约三万)进行逐级抵抗以外,更需要从本土调集主力,越过运河向西奈半岛进行增援。问题是埃及人这次所面对的,并非只是以色列,英、法两国,才是幕后的主导者。当埃军主力渡过运河,准备增援西奈半岛时(离开战也就一天时间)。英、法两国开始以“拉架”的姿态,出现在埃、以两国面前。
即是拉架,就要提出方案。英、法两国给出的方案是:1、埃、以两国以运河为界停战(以色稍微“吃点亏”,多退个10英里);2、由英、法两国作为“和平使者”,出军保护苏伊士运河的安全,并将敌对两方隔离开。假如苏伊士运河,是埃、以两国的界河,这个方案多少还说的过去。而现在,如果埃及答应了这个方案,不仅失去了苏伊士运河的主权,还等于把西奈半岛的控制权移交给了以色列。面对这个明显的偏架,埃及人当然不可能答应。
英、法两国其实也没有指望埃及会答应如果苛刻的条件。这样调解,无非是遵循所谓“先礼后兵”的原则罢了。既然只是走过场,英、法两国甚至连合理的考虑时间都没有给埃及(30号发出,31号就要求答复)。在埃及人明确拒绝两国的提议之后,真正的“苏伊士战争”爆发了。和以色列从地面向苏伊士运河推进不同,由地中海基地(塞浦路斯、马耳他)而来的英、法联军,主打的是空军和海军。由此,苏伊士运河和尼罗河的制空、制海权,很快就归属了英、法联军。
以埃及和他那些阿拉伯兄弟的实力,想在正面战场,同时应对英、法、以三国联军,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机会。不过埃及体量决定了,他可以在抵抗中为自己争取时间(如果是巴拿马那种体量,一次战争就可能解决问题了)。从运河运营的角度来看,埃及人固然很难阻止英法联军进入运河区。但同样的,如果英、法两国不能够和身为地主的埃及达成政治和解,他们也同样很难维护运河的安全。说的再简单点,埃及人即使保不住主权,但同归于尽,两败俱伤的能力还是有的。最典型的战术举动就是,在埃及人即将遭受英、法攻击之前,他们利用沉船及石块、混凝土,阻断了苏伊士运河的通行。
假如苏伊士运河,真的成为了长期胶着的战场,唯一可能从中取利的,倒是以色列。因为有英、法两国在苏伊士运河顶着,他们最起码可以通过占领西奈半岛,来保障蒂朗海峡的通行。这样的话,以色列就等于打通了红海——印度洋航线。他们最需要的,伊朗的石油也可以安全的抵达以色列了(如果埃及占了下风,不要指望约旦、沙特会去找以色列的麻烦)。至于英、法两国,他们就没那么幸运了。要知道,供给欧洲的石油,有三分之二是通过苏伊士运河,输入欧洲的。假如因为战争原因,苏伊士运河长期不能使用。那么即使那些海湾产油国,没有站在埃及这边,对英、法实施石油禁运,英、法自己的阵角也会大乱。
在埃及人不肯妥协的情况下,苏伊士运河能否重新通航,变得很难预测。从英、法两国的角度来看,他们非常希望美国能够在这个时候给予支持。一方面,如果强大的美国能够加入英、法一边的话,有利于进一步向埃及施压,尽管达成政治妥协。另一方面,从战术角度看,英、法两国也希望美国能够提升自己的石油产量,以暂时性的补上因苏伊士运河停航,和可以预见到的,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所产生的能源缺口。单一政治关系上来看,美国似乎没有理由拒绝英、法两国的要求,但结果却恰恰相反。美国并没有站在英、法两国一边,而是选择了支持埃及。至于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们下一节再解读。
今天就写到这了,祝大家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