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节

    日期:2012-01-1702:35:28
    对于阿拉伯文化来说,沙漠几乎已经成为了他们生存环境的标签。并不是说这些骑着单峰驼游走于沙漠之中的牧民,就不喜欢水草丰美的绿洲了,而是因为环境的关系,他们比其他民族(包括同样其他游牧民族)更适应干旱环境罢了。鉴于荒漠化的土地,并没有足够的产出来支撑阿拉伯人,成为一个强势民族。阿拉伯人很自然的发现,凭借他们所处地区的区位优势,以及相比其他民族,更适应在干旱之地游走的生活方式,“商业”成为了生产方式的重要补充。也正是因为有控制商道的力量,古典时期的阿拉伯人,才有可能从一个沙漠之中的“边缘民族”,进而建立起强大的帝国(西北非之所以无法成为阿拉伯帝国和文化中心,也和区位不如板块东部有关)。
    尽管随着文明的进程,阿拉伯民族中的统治阶级,也不可避免的和其他民族一样,最终选择了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定居,并建立城市。甚至这些定居绿洲,在文明状态上似乎有了进步的城市居民,已经很有些瞧不起“贝都因人”这种,仍然固执保持原始生存状态的同族兄弟了。但这也并不代表,阿拉伯人就会轻易的放弃,象内盖夫荒漠这样的“不毛之地”,尤其是这片土地,占了巴勒斯坦地区40%以上的份额时。从阿拉伯人的角度来看,这片荒漠和环境类似的西奈半岛一样,都是亚非大陆交通枢纽的一部分。而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如果失去了内盖夫沙漠,他们即使能够得到“非利士平原”这条沿海通道,那些从北非而来的阿拉伯兄弟们,在非利士平原稍做休整后,也无法就此转向,穿越内盖夫地区,进入赛拉特山脉中的两大圣地朝圣。唯一可行的路径,就是在穿越后来在地缘政治上,被称之为“加沙走廊”的巴占“非利士平原”,东北方向登上耶路撒冷所在的“中央高原”,然后再穿越约旦河谷进入阿拉伯高原——赛拉特山脉。单从交通和商业角度来看,这显然不能让阿拉伯人感到满意。更为重要的是,在犹太人得到加沙走廊以北“沿海平原”,以及内盖夫沙漠的情况下,“非利士平原”(加沙地带)和“中央高原”(约旦河西岸)之间,就只存在战术层面上的接触点了。而这种脆弱的连接,显然无法承担起整个阿拉伯文化区中,北非——阿拉伯板块之间交流的需求。
    如果说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犹太国”,本身就是从地缘战略的角度,在阿拉伯板块的心脏中,钉下了一颗钉子。那么失去了内盖夫地区阿拉伯人,就足以从战术层面上,真实的感受这种割裂感。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犹太人在思考“以色列”的立国方案时,并不是出于分割阿拉伯的想法来做的(这其实是大国们在考虑的问题)。对于犹太人来说,他们只是在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利益罢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内盖夫乃至西奈荒漠地区,对犹太人来说也同样有着特殊意义。当年犹太人的先知“摩西”,在带领从埃及逃出的犹太族人返回迦南时,就在这两片荒漠之地,兜兜转转的盘亘了四十年。也就是在这期间,犹太教得以完善成型。在犹太人再次回到迦南之地,并站稳脚跟之后,他们的势力范围也包括了内盖夫荒漠的北部。犹太人所以从感情和历史的角度来看,地理环境相对更好的“非利士平原”,其实反而算不上是“迦南之地”的范畴,反倒是内盖夫这片不毛之地,是上帝许诺给他们的土地。所以犹太人在最初布局北部低地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不畏艰险的成员,开始在内盖夫北部,有地下水资源供给的点上(也就是有几口出水的深井罢了),进行开拓活动了。
    尽管在荒漠地区进行农业开拓,相比北部平原要面临成倍的困难,能够移民的数量也是有限的。但同样的,那些只会适应,而不会改造环境的阿拉伯人,在这一地区的人口也是有限的。更为重要的是,在犹太人试图说服的那些据有投票权的国家看来,犹太人在内盖夫荒漠地区所建立的“基布兹”(非常带有共产主义色彩的“集体农庄”),所进行的半个多世纪拓荒行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如果不考虑政治和自身的利益,仅仅从一个公正的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将一块大家看起来没有生产价值的土地,交给一个努力改造,并取得实际效果的民族,总是好过让他继续荒下去。也许时间推移到现在,有了石油美元做底气的阿拉伯人,也有了足够的范例,来向世人证明他们也有改造沙漠的想法和能力,但在60多年前,阿拉伯人甚至在约旦河谷这样水量充沛,只需挖掘沟渠就能改造出大片可耕作用地的地区,也没有这方面的想法。他们更多的是,满足于在河水水量充沛的季节游牧于此;而在牲畜得不到足够食物时,就转移到其他地区去。
    虽然在争夺内盖夫地区的政治博弈中,犹太人有信心向联合国成员们,证明他们绝对有能力“化腐朽为神奇”,让内盖夫地区变得更有价值。就象他们当年,也同样用这点让英国人眼前一亮,接受犹太人帮助“管理”巴勒斯坦地区一样。但刚才我们也分析了,这样做在地缘政治上,存在巨大风险,那就是势必会严重分割整个阿拉伯板块。而这,又将会使得阿、以两族陷入无休止的摩擦当中。正是基于这点考虑,作为犹太人建国,最重要的支持者——美国,在这点上也犹豫了。在美国人看来,如果他们注定要从英国人手中,接过中东的利益,那么让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因地缘格局的不合理,而随时存在战争的风险,并不利于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即使是在这一切已经成为定局的50年代,依然有美国政治家建议以色列,将内盖夫沙漠地区交给阿拉伯人,以换取和阿拉伯人的永久和平。
    当然,最终的结果,美国还是接受了内盖夫地区成为犹太国一部分的方案。这其中当然少不了犹太复国主义者们的游说,但从地缘平衡的角度来看,美国的这种决定其实也是形势所迫。一方面,犹太人已经说服了大多数的的国家,接受他的方案。美国人如果一定坚持反对的话,势必会影响这个新生国家和自己的战略关系(尤其是在俄国人,也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另一方面,即使没有内盖夫地区的矛盾,新生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国,也注定不能在现有格局下和平相处。并非是出于“事后诸葛亮”思考,我们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你的视线在巴、以分治的地图上面停上几秒钟,相信很快就能感觉到问题的所在。不知道大家在看过之后,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反正我当年第一次看到时,脑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这是怎样的智商,才能划出这样神一般的地图来啊!
    今天就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