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节
日期:2011-12-2301:36:04
其实在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巴勒斯坦地区北部的山地更接近海岸线,一些山地的突出部已经直接面对海洋了。北部的腓尼基平原、亚柯平原,中部的沙仑平原,就是被这样的突出部所分割而成了。比较特别是的南部的非利士平原和沙仑平原的切割问题,因为从地图上,我们很难看出这条中间没有明显山地分割的平原带,有必要被打上两个地理标签。
真正让非利士平原独立出来的地理原因,并不是象山地这样明显的陆地分割线,而是在海岸线的形态上。因为在非利士的海岸线上,有向内陆渗透达6公里距离的沙丘带。这条沙丘带,并非是由发源于东侧高地之上的河流,所带来的泥沙形成的,而是由西侧隔西奈半岛想望的“尼罗河口”,所携带的泥沙堆积而成的。象所有的河流一样,尼罗河在入海之时,也从它的流经之地,带出了不少泥沙。鉴于尼罗河纵穿了广阔的东部非洲腹地,河水中所携带的泥沙量是非常巨大的。这些泥沙不仅在尼罗河口,扩张出了扇形的“尼罗河三角洲”,还在海水和海风的带动之下,向东推移至西奈半岛以及非利士平原的海岸线,并使得陆地与海洋之间,形成了大片沙丘缓冲带。
从成陆的角度来看,尼罗河水也算为它的亚洲邻居,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只不过这样的话,西奈半岛和非利士平原,也就失去了成就天然海港的机会。其实说起来,尼罗河三角洲也同样“深受其害”,但拥有一条大河的入海口,古典时期的埃及人可以在河口建设港口,显示自己的海洋影响力。这种兼得海河之利,即可外联海洋,又可内通陆地的港口形态,也是大多数世界名港的初始状态(现在技术发展了,很多就用人工岛把码头向海洋延伸,以建设更深的舶位了)。
相比之下,非利士平原以及整个巴勒斯坦地区,就没有这样的条件建港了,毕竟东西纵深不过一、二十公里的平原带,不足以形成大型河流。虽然如此,假如没有尼罗河泥沙所带来的巨大影响,那么非利士平原的海岸线即使不能成就常年能避风雨的深水良港,也还是有机会在一些条件尚好的点上,勉强成就一些小型港口的。现在的话,圣经时代的犹太人如果想从海洋之上,得到些许利益的话,就只有在非利平原以北寻找机会了。而犹太人和其他土著民族,在迦南之地的海岸线上,寻找到的位置最南的建港地点叫作“雅法”(并不能十分确定,是不是犹太人最先发掘这个点的海洋价值)。这个点本身,大致也是非利士平原和沙仑平原的分割点。换句话说,尼罗河泥沙对巴勒斯坦地区的影响,向北延伸至雅法,基本就到头了。
提到“雅法”这个名称,估计大家都会很陌生,虽然这个港口城市,在四千年前就已经颇具知名度了(之所以有条件建港,也是因为靠海之处有山丘凸起),但说到“特拉维夫”这个城市名,关注过以色列的朋友应该都会有印象。如果你在政治上,认定耶路撒冷已经完全归属于以色列的话,那么特拉维夫就是以色列的第二大城市。如果不是的话,那么这个人口接近40万,犹太人占比95%的城市,就是以色列第一大城市。需要说明的是,特拉维夫之名只是一个简称,它的全称是“特拉维夫——雅法”。在犹太人大规模回流之时,雅法这个古老的港口城市,是完全在阿拉伯人的控制之下。为了拥有一座完全属于犹太人的港口城市,犹太人决心在雅法旁边购地建设一座新的港口城市——特拉维夫。在以色列人通过中东战争,完全控制整条岸线之后,这两个新旧城市,自然也就融合成为一个新的城市了。
说起来“特拉维夫——雅法”并不是巴勒斯坦地区港口条件最好的地点,如果我们建着海岸线向北看的话,会在沙仑平原和亚柯平原的分割点上,看到一条由中央高原向东北方向延伸的,明显的突出海洋的岬角(这个突出山地,叫作“迦密山”)。单从地理结构上看,这个岬角也应该是巴勒斯坦地区,最好的建港地。而在这个点上,也同样有一个可以把历史追溯到公元前的城市存在,他就是在以色列城市规模紧随特拉维夫之后的“海法”。
单从港口条件来说,海法应该比特拉维夫要更好。因此在英国人控制巴勒斯坦地区之后,他们也将海法作为巴勒斯坦地区,最重要的出海口来经营。并将它已经废弃多年的港口,改造升级为适应现代船舶依靠的深水港口。只不过基于它的地理位置过于靠北,犹太人在建国之后,还是选择了离耶路撒冷地理距离最近的“特拉维夫”作为临时首都(1948年)。尽管现在以色列人宣称耶路撒冷才是他们真正的首都,但为了避免政治上的不稳定性(毕竟耶路撒冷的地位未定),大多数国家还是更愿意把大使馆建在特拉维夫。
特拉维夫和海法在地理位置上的差异,无疑影响了他们在城市规模上的排名,但这并不是我们重点所关注的(巴勒斯坦地区也不只是这两个港口)。我们所需要关注的是,在犹太人决定大规模“迁回”巴勒斯坦地区之后,在特拉维夫以北,能够供犹太移民直接登陆的沙仑、亚柯平原,会是犹太人首先经营的重点地区。而在这两条沿海平原带购买到足够的土地,站稳脚跟之后,犹太人接下来就会向那些没有海洋之利的地理单元,作进一步渗透了。
犹太人最南登陆地点“特拉维夫”的位置来看,继续向南部的非利士平原渗透无疑是一种选择,问题是在这个方位上所遇到的阻力也会比较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虽然非利士平原在海路方面并没有什么优势,但它在陆地上,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基于这个原因,善于利于自己游牧属性进行商业活动的阿拉伯人,对非利士平原的控制力也比较强(人品密度也大)。
要理解非利士平原的地缘枢纽地位,我们就必须对它周边的地理板块做一个了解。我们知道,尼罗河三角洲是北部非洲最为富庶的中心,早在阿拉伯人成为这片土的主人之前,古埃及人就已经在此经营出古老的文明了。如果我们想比尼罗河三角洲向东,与亚洲诸文明进行交流的话,首先必须穿越的是一个呈倒三角状的半岛——西奈半岛。这个半岛目前在地理划分上,被视作亚洲的一部分,而它与埃及西部的地理分割线,也是亚非大陆的分割线,就是苏伊士运河。其实就算没有苏伊士运河,我们也很容易在红海西北部的苏伊士湾,与地中海之间划出一条距离很短的直线,对二个地理单元作出一个切割。相比之下,西奈半岛与阿拉伯半岛之间的地理分割线,就不那么明显了。因为红海北部的另一个分支“亚喀巴湾”,并没有象苏伊士湾那样指向地中海,而是直指西亚裂谷带的腹地(或者说其本身就是西亚裂谷的一部分),要是按照它的延长线来划的话,那整个以色列都得划到西奈半岛去。因此以西奈半岛和阿拉伯半岛的地理分割线,通常是以现在埃及和以色列的国境线为标准。
虽然没有明显的河流或山地,来分割这一大一小两个半岛,但也并不表示当年英国人,是随手在地图上一划,就分割了巴勒斯坦地区和埃及。因为就这条近似于直线的分割线来说,其南北两个基点的确立,还是有迹可寻的。确定西奈、阿拉伯半岛分割线的南部基点,并不困难,亚喀巴湾的北部端点就是天然的基点。只是在具体划分国境线时,为了给分割出外约旦的巴勒斯坦地区南部的出海通道,多挤出一点岸线来,这个基点略微向西奈半岛方向移了一点。虽然如此,在与阿拉伯人交恶的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的这条南部海上通道,也随时面临被埃及和约旦人切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