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节

    日期:2011-09-2602:07:00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南北(东西)分治的国家。比较为我们所熟知的,有东、西德,南、北越,以及朝鲜半岛。而也门在上个世纪摆脱西方控制之后,也曾经建立过两个“也门”。和上述三国相似的是,这两个阿拉伯国家同样也成为了冷战博弈的战场。以至于南也门在苏联的“指导”之下,成为了阿拉伯世界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当然,随着苏联的崩溃,南北也门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内乱之后,也完成了统一(1990年,北统南)。虽然俄国人的介入,让南北也门之争染上了意识形态的色彩,但就南北也门的分治而言,却是有着浓厚的地缘背景,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大航海时代,或者说是海洋文化也陆地文化的博弈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南也门人选择了“社会主义”,更多的只是地缘独立的需要,并不在于这部分阿拉伯人就真的信仰共产主义。事实上,抛开意识形态不看,单从冷战博弈的双方:美、俄两国的地缘属性来看,我们会发现,其实陆权的代表俄国,和北也门应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而反之,南也门则更多的显示出海洋属性。为此,我们先来看看南北也门究竟是怎么分割的,又是如何造就它们之间差异化的地缘属性的。
    就也门的外轮廓来说,我们大致可以把它看成一个长方形,一个将阿拉伯半岛西南角切割出来的长方形。而分割南北也门的界线,则大致相当于从也门的西南角,拉出一条东北向的边境线,只不过这条边境线,并非指向相对应的东北角,而指向北部中点偏西的方位。简单的中学几何知识,也足够以让我们在图上观察出南也门所控制的国土面积,要比北也门大将近一倍(北也门19.5万平方公里,南也门33.7万平方公里)。这似乎在告诉我们,就双方的人口数量,综合实力对比而言,南也门应该占优。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北也门之所以能在冷战之后,政治上统一南也门,并非是单纯的由于南也门失去了他们的政治靠山,而是的确北也门的地理条件更好,人口数量更多。在一个以农业为主,缺乏工业体系的“原始国家”,这种差异是决定性的。
    在前面我们分析也门的基本地形时,就已经说到,也门的国境内,地理条件最好的,就是靠近阿拉伯半岛西侧,在南部陡然走宽的“塞特拉山地”。这些能够涵养更多水源,少受沙漠气候影响的高地,才是也门的农业根基所在,并保有了也门75%左右的人口。至于南也门的境内,自西向东,地形已经开始逐渐走低,那些山地余脉,直至也门与阿曼的边境算是走完了。从大的格局来看,也门的国土核心,就是阿拉伯半岛西南角的这片山地。只从山地的角度来看,地势较低的南也门虽然国土面积更大,在北、东两面,却更多的为沙漠所侵入,农牧业条件,较北方来说要差的多。如果南也门只是一块一无是处的边缘之地,那么就算他们的面积再大,也没有机会成为一个可以和北也门分庭抗礼的“国家”的。就象利比亚那“金角银边草包肚”的结构一样,你在非沿海地区占据再多的区域,也只能是以边缘叛军的面目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与利比亚腹地不同的是,南也门拥有一条漫长的海岸线,这条尽管北也门在红海沿岸也拥有一条海岸线,但就长度而言南也门占据的那条长边,显然要倍数于北方。不过能够让南也门在海洋方面占优的主要因素,却并非是它海岸线的长度。毕竟海岸线要想真的发挥作用,是和港口条件分不开的。如果区位和地理条件,无法让你成为远洋者渴望的彼岸,那么你可能就只能从海里弄点海产品,而无法享受海洋商业所带来的巨额利益了。
    从区位上来看,能够直面亚丁湾的南也门,在海上交通中的作用显然要大的多。当从东方的波斯、印度,乃至中国来的商船,希望进入红海与埃及交流,包括中转进入地中海,将商品输入欧洲的话(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前,须由阿拉伯人在路地中转一次,再入地中海。对岸一般是意大利人做欧洲的窗口)。他们首先要在会希望在亚丁湾找到一个良港作补给站,以让他们有力量进入红海。当然,你也可以拐过弯去,跨越分割亚丁湾——红海的“曼德海峡”之后,再寻找合适的地点中继站。只不过从东方而来的商品,目的地并非只是红海、地中海一线,非洲东海岸也同样拥有广阔的市场。有鉴于此,亚丁湾沿岸如果能够找到一个良港的话,那么作用也就不仅仅是一个补给之地,而更符合一个海上交通枢纽的地位了。
    要想寻找一个天然海港并不容易,除了你的背后要有山地依靠,以使你没入海水中的大陆架,不至于与海平面的角度过小(不然船只就很难靠岸了)以外。能够有凸入海洋中的山体保护,使停靠的船舶免受风浪影响,以及有充足的水源补给都是很重要的。这些问题综合在一起,根本要素还是在于沿海山地的结构。如果能够依山靠海的话,那些无论港口的水深,还是淡水的涵养,都有机会解决。最终,在2000多年前那些海上冒险家的考察之下,靠近曼德海峡,与塞拉特山脉走势成一线的“亚丁”港,成为了连接欧亚非三块大陆的海上交通枢纽(具体位置,参见《也门地缘结构示意图》)。
    尽管“亚丁”城以及其他有机会成为港口的沿海地区,可以凭借海洋优势,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并据此来聚集人口,加强实力。但从基本的补给(特别是粮食),它们还是需要和背后的农业区和着广泛的合作关系。而反过来,那些生活在山地之中的农牧民,也可以因为这些港口城市的存在,而交换到来自其他地区的商品。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得双方有更多的机会,在政治上达成妥协,并在政治统一的框架之下优势互补。正因为此,即使在海洋经济如此重要的今天,单纯的港口要想立国也是很困难的。比如新加坡,虽然凭借地利优势活得有滋有味,但他的政治家们,却无时无刻不为脆弱的地缘结构感到担心,以至于希望回到马来西亚联邦中去(香港能够回归的深层次原因也是如此,没有大陆的物资补给,是无法支撑现在的体量的)。
    今天就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