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节
日期:2011-09-1300:23:37
“萨赫勒”一词在阿拉伯语中,就是“沙漠之边”的意思。我在《阿拉伯世界地缘结构图》中标出了这条横贯非洲的过渡地带,大家可以重点关注下,它都跨越了哪些国家。如果从大的博弈来看,阿拉伯人在萨赫勒的竞争中,会更有优势些。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文明层级,相比那些黑人部落要更高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环境的原因。因为就我们所看到的情况而言,无非是非洲还是地球的其他角落,环境整体是在恶化当中。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沙大沙漠的边缘,也在不断的南移。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更适应干旱气候,生存手段也更多样化的阿拉伯人,战略上的优势就很明显了(最大的优势,在于有商业做补充)。
虽然阿拉伯人(包括同种族的柏柏尔系民族,区别我们会在后面分析)在过渡区“萨赫勒”地带占有优势,但过了这个过渡地带,对于降水量多的热带草原、森林地带,阿拉伯人就不太适应了。这一点让很多人感到奇怪,毕竟在一般人的理解中,那些野生动物的天堂,总比沙漠边缘要更吸引人。其实这也很正常,比如在我们看来,青藏高原的生存条件,肯定比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在差得多,但历史上,地理上更接近于南亚的西藏政权,却没有试图向南扩张过。相反,在他们有限几次扩张中,北部那些相对落差较小的第二阶梯(如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反倒成为了渗透目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阿拉伯人也是一样的,即使有个体或者部族,迁移到了和他们原始生存环境不同的区域,时间一长也都会被当地的地缘环境所同化。就象现在南洋群岛上有不少穆斯林,自认是当年阿拉伯商人的后代。而在阿拉伯人和我们这些旁人看来,他们之间除了宗教以外,在种族、民族属性上,并没什么关系了。、
在阿拉伯人和非洲黑人部族的博弈当中,苏丹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样本。这个因为石油资源而被中国重点经营的“阿拉伯”国家,有段时间曾经是国际政治的焦点。而这个焦点的产生,就是分裂之前的苏丹,是一个典型的跨越三大地带的国家(沙漠、萨赫勒、草原)。之所以我们称之为“阿拉伯”国家,并因此而被“阿盟”所吸收,是因为阿拉人在尼罗河一线的渗透非洲成功,控制了这条线上,以喀什穆为中心的“萨赫勒”地带。当一部分,生活在草原气候中的黑人部族,被划入这个国家时,即使他们在人口上略占优势,也不可能在政治上,反制文明程度更高的阿拉伯人的。
我们在图上观察南、北苏丹的分界线,会发现它几乎和“萨格勒地带——草原地带”的自然分割线重合。也就是说,苏丹的分裂,最终是回到了地缘博弈的原点上,阿拉伯人得到了他们能够适应的干旱地带,并且凭借尼罗河下游所储备的优势人力资源,以及更高等级的文明,占据了过渡地带。而黑人土著们,则得以从政治上,将他们世代生存的热带草原地带独立出来。这种结果,从根本上来说,是在弥补当年欧洲人所犯下的错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非洲那些横平竖直的国境线之所以能够画出,并非取决于当地的地缘结构,而是当年那些殖民国家的博弈结果。比起那些经过上千年才博弈出来的地缘格局,这种由外界因素而很快决定出来的结果,当然不能指望它有多么合理了。
顺便说下达尔富尔地区,在苏丹问题中,这个位于苏丹西部的区域,甚至比“南苏丹”还要更出名,甚至有些人会将之与南苏丹问题混为一谈。其实从地理条件上看,达尔富尔也是一个单独的板块。如果把达尔富尔剥离出苏丹这个概念,我们会发现,南、北苏丹的地理范围,其实都在尼罗河流域。只不过阿拉伯人和黑人土著们,在萨赫勒地带的南边缘,大致依照地理环境作出了分割(还有小块争议区有待解决)。而达尔富尔地区,却并非是属于尼罗河流域,而是一块独立的高地,地理学名称是“达尔富尔高原”。
如果从气候环境上来看,整个达尔富尔高原也是处在萨赫勒地带之中。换句话说,战略上也是属于阿拉伯人的强势渗透区。只是相比尼罗河流域,阿拉伯人已经完美的渗透到的萨赫勒地带的边缘,达尔富尔的情况要更复杂一些。简单点说,达尔富尔现在的状况,正处在“现进行时”,即阿拉伯文明的渗透,还未能完全成功。
衡量一个文明,是否成功覆盖一个地区,一般有三个标准,即种族、文化、语言。如果被渗透地区的族群在这三项指标上,都与渗透者趋同的化,那么渗透就是成功的。而如果只符合其中一、两顶标准,那么只能说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个标准我们也可以放在中央之国内部的民族融合之上,大家可以试着分析一下,那些热点地区,在这三项指标上的合格度是多少,又有哪项指标,是最有可能先做到的,应该提升到战略的高度。鉴于问题比较敏感,我就不在这里展开了。
日期:2011-09-1301:41:49
在达尔富尔阿拉伯化的三项指标中,语言应该算是最成功的。整个地区无论是何部族,基本是可以通用阿拉伯语(土著部落还会有自己的语言)。这点并不能人感到奇怪,毕竟相比那些黑人部族,阿拉伯人的文化背景和经济实力,要更为强势。而在地球上其他地区的文明渗透中,语言往往也是比较容易被接受的。因为如果你想接受先进文化影响的话,掌握和对方直接沟通的语言,是最基本的。就象现在的中国,虽然在种族和基本文化上,未被西方文明所渗透,但却在主动学习他们当中最成功的语言——英语。阿拉伯文化在达尔富尔,乃至整个非洲的渗透,也是遵循这个规律(包括西方国家在非洲能留下的最明显印记,也是语言)。
第二项比较成功的指标,就是文化了。从阿拉伯文明的角度来看,文化基本可以等同于“伊斯兰教了。包括达尔富尔在内的,阿拉伯和黑非洲过渡区中,都会存在很多在语言和宗教上已经阿拉伯化,但在人种上,还是纯粹黑色人种的部落。而那些即能维持种族特点,又能在文化上保持独立的土著部落,所覆盖的区域,会在阿拉伯文化的渗透之下,无可逆转的南移,直到完全退入,他们能够占据优势的,明显分为雨季、旱季两季的绿色地带。
目前达尔富尔的情况就是这样,即有纯粹的阿拉伯人部落,也有阿拉伯化的黑人部落(语言和宗教同化),还有完全保有原始宗教或者转信基督教的黑人部落。他们的分布顺序,大致也是依据阿拉伯化的程度,由北向南渐变。其实从根本上来说,达尔富尔之所以纷争不停,还是因为土地和水源之争。正如我们刚才所说的那样,撒哈拉沙漠和干旱气候,整体是在南移。这也迫使那些游牧于沙漠边缘的阿拉伯人,不得不向南迁移(不要以为阿拉伯人真的生活在沙漠腹地,他们更多的时候,是为了作生意才穿越那些不毛之地)。这势必与那些,定居在南部,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土著部落发生冲突。当然,就这些游牧部族,内部也一样会的冲突。毕竟在整个达尔富尔地区,有几百个部落。
如果仅仅是生存之争,固然还是可能带来流血,但却未必会上升到国际关注的高度。问题是在达尔富尔的冲突各方中,由于肤色比之文化更容易识别。冲突各方也逐渐回归到原始的阿拉伯与黑非洲的博弈状态。也就是说,一场生存之战,最终演变成为了种族之争。而自从希特勒在现在社会的框架下,将种族冲突,提升到一个令人恐怖的高度后,整个国际社会对于类似冲突就非常敏感以避免种族屠杀和人道主义危机的名义介入一国的国内政治,也成为了不二的借口。当然,不是所有有此类种族冲突的地区,大国都有兴趣介入,除非你有特别的价值在。不幸的是,达尔富尔的地下居然有石油,并且被一个西方世界眼中的异类——“中国”占了先机。在这种情况下,想不成为国际热点也不行了。
如果没有外部干预,而是按照阿拉伯世界和黑非洲的博弈历史来看,阿拉伯人最终取得这场胜利,占据整个达尔富尔地区几乎是没有疑问的。问题是它地下的那些油,已经注定吸引来那些“关注”的目光了。所以尽管达尔富尔的阿拉伯人民兵组织,能够从阿拉伯人控制的苏丹政府中,得到战略支持。但最终的博弈结果,却不得不受到国际因素的干扰。从地缘结构上来看,达尔富尔和南苏丹合并,是没有可能的,毕竟这是一个单独的板块。各方面指标和完全土著化的南苏丹区别还是很大的。因为阿拉伯人占据了优势,单独分裂出来的可能性也很小。但它注定会成为苏丹内部的一个不稳定板块,并长期考验政治家们的智慧。
象苏丹这种情况,只是北非和黑非洲之间博弈的典型案例。事实上在整个非洲,围绕着萨赫勒这一缓冲带,伊斯兰文明和非洲土著文明之间的冲突,一直都在上演着。只不过相比于苏丹所在的尼罗河一线(东线),其他地区,特别是西线的冲突主角,严格来说也不能算是阿拉伯人。在那一区和黑非洲的博弈中,有一个和阿拉伯人种族相近,宗教上也伊斯兰化了民族——柏柏尔人,更多时候成为了北非游牧民族的代表,参与了这场竞争。具体的情况,我们明天再分析。祝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