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节

    日期:2011-08-1423:35:46
    在前面我们一直在说,项羽的这种政治布局,大体上是在学习周人的封建方法,只不过周人封建当中有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这样方能保障政治结构的稳定。在今人看来,这应该是在任人唯亲,是一种不合理的管理方式,但在以血缘为识别标志的古典时期,这却是最基本的安全保障。从这点来看,项羽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最起码在中央之国这样一个“家天下”的地域,他这种重军功而轻血缘的做法,会让天下很快陷入新的混乱之中。
    谋杀“义帝”并不是混乱的开始。事实上在项羽分封完十八诸侯的同时,一场新的博弈和混乱就已经开始了。而被项羽安排到秦岭以南的刘邦,也并不是最早的麻烦制造者。最先打破这种平衡的,其实就是项羽本人。在他所分封的十八诸侯中,绝大部分都是随之在河北与秦军主力苦战过了。可以说,最起码在项羽心目中,这些人在他破釜沉舟,击败王离所率领的秦军主力时,就已经完全归服于他了(诸侯们甚至惊恐到,用膝盖来行走,匍匐到他的面前)。
    在这些分封的诸侯中,刘邦肯定是个异类了,作为与项羽同出一门,又同时领受王命征讨秦人的兄弟,项羽有充分的理由置其于死地。而除掉刘邦之外,另外还有一个诸侯也并非出自项羽的“门下”,或者说无法取得项羽的信任,这个诸侯王就是韩王“成”。
    韩王成的背景,我们在前面已经交待过了。从项羽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位唯一没有在自己指挥下,和秦人战斗过的诸侯。相反,在韩地的复国运动中,他的死对头刘邦,却起了不小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一定要划分阵营的话,韩国是唯一可以被归类为刘邦阵营的诸侯国。既然韩国人的忠诚无法保证,那么韩王成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事实上,这个在关中勉强得到封地的“韩王”,并没有机会真的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去,而是被项羽软禁到了身边。象韩国这样重要的位置,项羽是决不会放心,把他交给一个自己不信任的人的。从地缘格局来看,项羽也可以因此而控制整个中原之地。
    如果参照春秋战国的博弈过程来看,把中央之国切割十八块,显然还不能达到平衡的效果。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所要直接控制的成员,最好不要超过八个;而就诸侯博弈的情况来看,战国七雄的格局,让中央之国的地缘博弈,进到一个相对稳定期。这样看来,当日投错的山门的韩王成,牺牲是再所难免的。而韩国也并非是唯一一个,在一开始就退出政治博弈的诸侯国。我们前面分析过了,为了降低那些,比自己更早自立为王者的影响力,项羽在分封时,将这些并非真正出于自己“门下”的诸侯,都赶到了各自版块的边缘。而那些受到超级提拔的将领,则得到了更靠近中原的土地。
    不能说项羽的这种布局没有道理,毕竟让对自己忠诚度更高的人,得到更好的待遇是正常的管理方式。但对于那些被排挤的诸侯来说,就没有那么容易接受了。辽东王韩广(原来的燕王),就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对于这位系出张楚的老“燕王”来说,让自己放弃燕地的核心区,去经营燕山以北的辽东,是无法接受的。而在项羽的布局当中,越级提拔为新“燕王”的臧荼(曾经的燕将),就是为了防止这种“背叛”的。事情的结果是,有项羽作后盾,又占据了燕地核心区的新“燕王”,很快攻灭了故主。加上韩国,十八诸侯在一开始,就已经少了两个。
    燕地并不是唯一出乱子的板块。在大家唯陈胜马首是瞻的时候,除掉燕国,魏、赵、齐三国也都已经复国了。也就说,燕地并不是唯一存在政治风险的板块。在燕地开始内部洗牌的同时,赵地也同样发生了火并,主导这场叛乱的,就是之前在巨鹿之战中,屯军于巨鹿城北的赵将陈余。在项羽所构筑的新体系中,陈余并没有如愿被封为王,这也成为了赵地之乱的导火索。最终与燕地的结果正好相反,被项羽刻意扶植的,占据赵地核心区的“常山王”张耳(之前赵国的丞相),被赶出了封地。而被项羽赶到代地的“代王”赵歇,则南下重新成为了赵王。至于帮助旧主复国的陈余,终于如愿与偿,得到了赵国在高地上的土地,成了为新“代王”。
    日期:2011-08-1500:43:59
    现在我们再来看下齐地,为了平衡这个板块,项羽在齐地封建了三个诸侯国。只不过在这次分封中,却并没有为张楚时代的“齐王”家族留下一席之地。我们知道,在章邯攻取魏地的时候,率先在齐地举义旗的齐王“田儋”已经在救魏的行动中,战败身死。问题是,这个新的王族,一共有三兄弟,田儋死后,他的弟弟田荣又接过了王旗。和齐国在战国时,总是奉行孤立主义一样,田家这三兄弟所复建的“齐国”,也更愿意自力更生,不受制于人。三人当中在历史当中,最为知名的,当属老三“田横”了。这位最后的齐王,直到刘邦一统天下之后,仍然不愿归降,而是率领五百属下出海居于海岛(今田横岛),最终全部自杀殉国。
    和其他张楚时期的诸侯,在项羽分封天下时,都还能得到一块封地(虽然不太好),维持王的地位不同,田荣既没有得到临淄一带的核心区,也没有被封建到齐地的其他板块。也就是说,在齐地分封的齐、胶东、济北三王当中,最有资格得到一块封地的田荣,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项羽无法信任田荣。当日项梁在定陶之役,兵败身死,有部分原因就是田荣没有出身共击秦军(因项梁在齐地的内部火并中,不愿意公开表明立场,支持田荣家族的正统地位)。这个理由,很容易让人想到私仇,但从项羽的角度来看,更多的是从管理难度来考虑的(章邯这个直接的仇人都能放过)。如果说刘邦之外,谁最有可能对项羽的霸权作出挑战,那就是田家兄弟了。
    参考燕、赵二地的情况,即便是把田荣分封为济北、胶东王,相信齐地也一定会陷入混乱之中,更何况田荣还没有获得任何封地。为了确立自己在齐地的政治地位,田荣首先干掉了项羽所封的齐王田都,自立为新的齐王了(他甚至还支援了赵地的叛乱)。至此,除掉项羽根基所在的楚地以外,关东的燕、赵、齐、韩四地的政治格局,都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唯一例外的似乎只有魏地。这并非是说那位被迫在封号前面加了个“西”字的“西魏王”对这种分配没有意见。只是因为魏国在东部的核心区,成了项羽的直属地,即便他有不服之心,也没有反对之力(魏国放弃河东之后,因都“大梁”,又被称之为梁国。所以归于项羽的魏地,也被称之为梁地)。当然,现在不发声音,并不代表日后形势发生变化时,没有异动。很快,我们的西魏王“魏豹”,就有机会表达他的不满了。
    花费这些篇幅,在刘邦起兵之前,交待这些打酱油的配角做了些什么,又是如何改变政治结构的,是想告诉大家,即使没有刘邦,项羽先天不足的霸业,也同样会马上陷入混乱之中。而刘邦的崛起,只是加速了项羽的灭亡。从表面上看,项羽已经成为天下的霸主,并对中央之国的政治版图作出了划分。但实际上,除掉坑杀掉秦地的二十万主力以外,其他诸侯、将领的军事实力,并没有被重新分配过。也就是说,这个天下还是属于军阀混战的格局,大家今后能够取得什么样的地位,并不取决于项羽封给自己一个什么样的爵位,而在于自己在博弈过程中,所积蓄的包括军事和政治在内的资本。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