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节
日期:2011-08-0600:50:44
在蓝田之战失利后,咸阳并没有出现最后抵抗的情况,中央之国的第三位皇帝“子婴”,便出城投降了。这和后世的情况倒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在关中失守后,后来的帝国中央,往往会南迁到四川盆地,依托地形获得喘息机会,以蓄势反攻(比如安史之乱时的唐帝国)。如果从心理上分析,这么辛苦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崩溃,让秦人失去了再战下去的勇气(不可能再做的比以前好了)。另一方面,失去了关中这块根本之地,秦人对于巴蜀这类边缘之地,也没太大信心。更何况在遍地烽火的情况下,地缘条件更有利于独立的巴蜀之地,还能不能听从帝国的号令还是个未知数。
从蓝田到咸阳的这块地势略高的区域,历史上被称作“灞上”。之所以会有这个称呼,是因为一条叫作“灞水”的河流(渭水支流)。作为关中东南方向最后一道关卡的“蛲关”,就是在古灞水的上游。而刘邦与秦军最后展开决定的地方,则是在灞水西侧的“蓝田”(现在的蓝田县城,在灞水东侧)。所谓灞上,指的就是灞不西侧的这片高地。攻入灞上,并最初受降咸阳的刘邦,实际上也成为了帝国的终结者。在历史上,前一个朝代的直接终结者,往往未必能够成为新王朝的建立者,就象为满洲做嫁衣裳的李自成一样。不过刘邦显然是个幸运者,历史选择了他,建立了汉帝国。
进入咸阳之后刘邦,现在要面临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如何统治秦地;二是如何面对项羽。尽管刘邦在攻击武关时,就表现出对秦人的不信任,但现在已经成为关中之主的他,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收取秦人民心的问题的。除非他想的不是作“秦王”,而是抢一把就回老家(项羽就是这样干的)。刘邦的具体作法,在后世无数次被模仿,就是定了三条新规矩:一是杀人偿命,伤人、抢劫者依法治罪;二是除此之外的其余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所有官吏、百姓的工作、生活状态不改变,这也就是所谓的“约法三章”。
在秦人严酷的管理面前,秦人和其他被征服者同样在承受着巨大压力。现在,有了刘邦这种无为而治的管理,关中的民心很快就倒向这位新的“秦王”了。毕竟,上层的政治争斗和底层百姓并没有直接关系。绝大部分人,只是关心自己的生活,有没有因为政治变化而产生变化。如果能够变得更好,那么他们对于政权更迭呈肯定态度;反之,则会无限怀念旧国,并试图干扰新政权的建立。
约法三章的实施,只是为刘邦解决了关中内部的矛盾,能否在关中称王,最大的变数还是在项羽身上。尽管当日的王命是“先入关中者为王”,但谁都知道,楚国的话语权,是掌握在紧握枪杆的项羽手上的。如果项羽不同意,刘邦的位置也是坐不稳的。为了防止项羽跑到关中来“摘桃子”,刘邦首先想到的,是派军固守函谷关,就象他当日,守在平阴不让司马昂过河一样。问题是,你真的守得住吗?
日期:2011-08-0722:27:32
正当刘邦攻入关中之时,项羽也已经收服了章邯,挥师南下了。应该说,项羽对于刘邦抢先一步入中关中,是非常不有意见的。因为大家都很清楚,如果没有项羽在河北打败了秦军主力,刘邦的西征之路,是肯定没有这么顺利的。即使项羽对于入主关中称王,没有什么兴趣,但也不愿意将灭秦的功劳,让与他人。
单从实力来看,项羽这时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不光楚军主力、诸侯联军统归自己所辖,章邯所率的20万秦军主力,也同样成了项羽的问下。如果项羽想做的话,总兵力不过数万的刘邦,是无论如何挡不住的。所以说,刘邦寄希望在函谷关挡住项羽,其实是不可取的。即使凭借崤函之险,能够挡住项羽,项羽也可先占河东,再渡河攻入关中。不过在项羽做这些事之前,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解决,那就是如何处理章邯那20万降军
秦军和关东诸侯的军队,成为了同一战壕的战友,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很奇怪的事。特别是在那些被秦人压迫以久的诸侯军来看,秦人和大家的关系,是很难调和的。如果有机会,这些降军很可能会出现反复。就项羽本人来看,其实也是这种想法,否则他也不会在章邯第一次请降之后,反而加紧了进攻。对于这位战场之上的天才来说,从肉体上消灭敌人,远比花费政治手段,来收拢人心要容易的多。诸侯们的担心,也并非没有道理。作为客地作战的秦军,即使在主帅的军令之下,投降了盟军,但建制并没有打乱,一旦回到自己所熟悉的地缘环境中,谁也不敢保证会发生什么。
对于如何解决成建制降军的问题,历史上有很多种解决方案。比如红色政权,就很善长做基层工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过这些东西,对于项羽来说太复杂了,他选择了一个最让“彻底”的解决方案,就是把这20万秦军,尽数坑杀。这的确是个非常彻底的解决方案,就象当初白起在长平做的那样。只是二个人虽然都选择了坑杀降卒,但从战略战术的角度看,却有不同的效果。
从战术上看,白起坑杀赵卒,是为了从心理上给赵人以最大的震慑(所以才会放几百名童军回去报信),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只不过后来,咸阳的政治家们觉得为了这场战争,秦国也已经快到油尽灯枯的地步,还是没有选择马上乘胜追击的方案;从战略上看,白起这次消灭了赵国四十万劳动力,也使赵国彻底伤了元气,不再有实力和秦国对攻了。这也为日后灭亡赵国,打下了基础。
现在的问题是,白起这样做,有他的战略、战术意义,却并不代表项羽做同样的事情,就有同样的效果。因为在项羽坑杀秦卒之时,秦人所建立的帝国,其实已经灭亡了。或者说,无论是秦国的政治家,还是底层百姓,都不会认为,秦国还有机会回复到之前顶峰了。这种时候,作为天下最有权势的人,项羽今后无论是自己称王称帝,还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要考虑的都是“坐天下”的事情了。一味的凭意气杀戮,只会让这个乱世持续的更长一些。
项羽的坑杀降卒,和刘邦的“约法三章”,谁的作为更能让百姓接受,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说项羽的败,并非败在军事上,而是政治上。不过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军力鼎盛的项羽,还是有机会凭借实力,扫平一切对手的。项羽坑杀秦卒的地方,位于洛阳盆地西北侧的“新安”(现在还是这个名字),过了新安之后,就是当年蔺相如当年扬名的渑池了。再往前走,项羽和他的数十万大军,必须经过北崤道和函谷关,方能进入关中。我们之前也说了,已经视关中为自己封地的刘邦,已经派军在函谷关等着项羽了。
正如项羽的政治头脑和刘邦不在一个层级之上一样,刘邦的军事能力和项羽差的也不止一个身位,在项羽的攻击之下,函谷关很快便由“天堑变通途”了。在上一次张楚军,从同样的路线攻入关中后,他们屯兵在骊山北、戏水东的地区,准备与秦军决战。这一次项羽的驻军也不例外的驻扎在这个区域,等待与咸阳城中的刘邦“会面”。作为统帅的项羽,所驻扎的地点,具体的地名叫作“鸿门”,因此他用以和刘邦“谈判”的那块宴会,也就被称之为“鸿门宴”了。鸿门宴的过程和结果,相信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比较让人感兴趣的有二个问题,一是项羽为什么没有杀刘邦;二是如果刘邦死于鸿门宴,那么项羽会不会顺理成章的,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其实如果项羽的性格足够果断的话,即使刘邦在宴会中途逃回了自己的驻地,也一样可以凭借优势兵力,将刘邦击溃。至于能不能杀掉刘邦,倒是不能确定。毕竟在战争当中,将帅逃走的机会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你一开始就明白自己不可能取胜,而预先留好后路的情况下。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项羽愿意,刘邦是不可能在关中立足,并带领军队全身而退的。之所以没人把事情做到位,还是在于项羽本人的性格。虽然我们前面说了,项羽对于治理国家,收拢民心,其实是没有什么想法的。但鉴于其个人能力超强,他对于能够慑服那些首领级人物,还是很有自信的。这从他把二十万秦卒尽数坑杀,却留下了章邯等秦军高级将领就可以看出。在项羽的军事思维里,只要你手上没有足够和我抗衡的军队,你个人并无法对我造成真正的威胁。
让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刘邦如果死于鸿门宴,项羽是不是马上就能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并让天下进入到和平阶段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从鸿门宴后,项羽对于中央之国地缘格局的划分,就能够看出,无论有没有刘邦,天下都将再度陷入混乱之中。而项羽本人,是没有机会笑到最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