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节
日期:2011-08-0901:54:57
其实项羽不杀刘邦,除了性格上不够果断以外,还因为没有足够的理由。政治家们常说的一句话,叫作“师出有名”。其所顾虑的,也就是任意打破规则(法律和道德上的),会有损自己的威信,这将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管理。刘邦攻入关中,于楚国和整个诸侯联盟来说,是有功的,并且是接受了王命来做的。在项羽还没有想好,是否要自立为天下之主之时,项羽的犹豫是可以理解的。当然,这个理解只是说,在没有下定决心的情况下,项羽有不杀刘邦的顾虑。但作为一个政治家来说,项羽在攻入关中之前,其实就应该想好未来的规划了。如果决心要成为天下之主的话,那么他所需要思考的,就不是该不该杀刘邦,而是怎么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罪名,来安给刘邦了。至于这个理由是什么,并不重要,总会有人想到的。实在不行,“莫须有”的罪名,也不是不可以接受的。对于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来说,这都不是问题。
既然项羽下不了决心攻灭刘邦,那么他接下要面对的,就是如何安排这个曾经的“兄弟”了。其实问题远不止如何处置刘邦那么简单,不管项羽的政治才能如何,他都必须着手安排中央之国的政治格局了。当然,如果他愿意的话,这个伤脑筋的问题可以让楚怀王去想。只不过认定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项羽,是不可能让一个傀儡来对自己发号施令的。
就国体来说,摆在项羽面前的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学习秦人的管理方式,延续郡县制,用中央集权的手段建立“帝国”;另一种则是回到周人的方法上面,把整个中央之国封建成一个个封国。如果说的再简单点,那就是“帝国”还是“封建”。
帝国还是封建,这的确是一个问题。秦人高度集权的帝国那么快的崩盘,似乎已经证明了这个体制是不成功的。也许对于中央之国来说,这个制度是大势所趋,正如我们在后来二千年的历史中,所看到的那样。但在具体实施时,显然还是要作出诸多调整的。只不过这些政治改革上的事情,对于我们的军事天才来说,实在是太过伤神了。对于项羽来说,他宁愿选择象周王朝那样,将国家分割成一个个自成体系的板块,以间接管理的方式,来管理这个新的“王朝”。做到这点的前提,就是项羽自己所管理的那块区域,必须是最大,最有地缘潜力的区域。
事实上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封建制”的实施也是政治上阻力最小的。甚至可以说,没有阻力。毕竟如果有机会自己成为一方诸侯的话,没有谁会愿意做一个随时可能更换掉的帝国官吏。即使项羽有雄心建立自己的“帝国”,貌然实施的话,也一定会遇到强烈的反弹,并让中央之国马上陷入一场新的混乱中的。最好的办法,还是先稳住这些共同打天下的枭雄们,然后再运用政治、军事手段,在体系内把他们慢慢消化掉,就象后来刘邦所建立的汉帝国那样。既然无论项羽是否有政治远见,现阶段的“裂土封侯”都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怎么分割,就是一个技术活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恢复战国末期的格局,让那些诸侯故地的遗老遗少们,以心理认同为基础,重组自己的国家。至于说秦人的土地,则可以由项羽自己来管理。
恢复战国后期的格局,虽然比较简单,也符合当时的地缘背景(大家都还有这种国家认同感),但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会不会让中央之国,又陷入一场新的混乱之中呢?毕竟这些经过几百年优胜劣汰,而胜出的诸侯国,各自的体量都已经很大了。如果你想做他们的“王”,被管理者的实力太强,并不是件好事。
正因为有这种顾虑,项羽在封建诸侯时,并没有完全恢复战国格局,而是把每一个战国诸侯的故土,分割成了二个以上的封国(包括自己的封国在内,一共为十八国),以这种分而治之的手段,来降低自己的管理难度。首先被分割的,是秦人在关中的核心区。如果项羽决定据秦地,以成王、霸之业的话,那么秦地就没有分割的必要了。占据了这块风水宝地,项羽对其他诸侯的威慑力也可以达到最大。问题是项羽本人并不愿意留在关中,而是希望能够“衣锦还乡”,这句成语的出处,正是在有人建议项羽留驻关中时,项羽所说的那句名言:“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不得不说,当这句话说出后,项羽悲剧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如果项羽能够格局再大点,看清各板块的地缘特点的话,那么即使在后来,他所分封的诸侯们,又开始火并甚至想取他而代之时,他也可以占据最有利的地形,保持战略优势。这一点,秦人已经用自己的历史证明过了。
说到“衣锦还乡”的心理,相信每个人都会有的。问题不在于你是否应该衣锦还乡,而在于你以什么样的形式回去。后来楚汉相争的胜利者刘邦,也同样有这样的心理诉求,因此才会有“大风起兮去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名句留传于世。只是刘邦的这种心理需要,并不会影响到他对帝国地缘格局的设计,更不会让固执的把自己的政治中心,放在自己所熟悉的地缘板块中。
既然项羽本人对秦地没有兴趣,那么他就没有理由来保证秦地的完整了。因此按照分而治之的原则,秦地被分割成了三部分:咸阳以西的部分,被封建给了章邯(雍王),以奖励他为“和平”作出的贡献;而咸阳以东的部分,则被分封给了另一个归顺的秦人“司马欣”(塞王)。至于关中盆地以北的高地,则建立了“翟王”董翳的封国。如果你对这两个新出现的人物感兴趣,可以去查阅他们的资料,并弄清他们对项羽的贡献在哪。只是在我们的分析中,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项羽需要分割秦地,以让秦人互相牵制,不再成为威胁。在项羽决定回到楚地的前提下,这也是最好的方案了。唯一让人感到些许疑惑的是,项羽并没有以楚系或其他地区的人来管理秦地,而是完全信任了三个归降的秦人。
作出这种安排,只能说项羽从军事角度,已经认定秦地不再有一枝独秀的潜力了。经过这几年的战争,和最后一次性坑杀的二十万秦卒,秦地的有生力量,被严重的消弱了。而进入咸阳的项羽,不仅把包括末代秦帝“子婴”在内的秦国王室斩尽杀绝,更对咸阳城进行了三光式的掠夺。其力度之大,足以让项羽自己相信,秦地和秦人已经不足为患了。在这种情况下,让三个已经对自己俯首贴耳的“秦人”,来管理秦国故地,并没有多少风险。更何况他们现在的地位,是他们在秦国所不可能获得的,如果想维持这种地位的话,即使没有项羽的指令,他们也会对秦地那些有复兴帝国想法的人,加以镇压。
其实,要是经过长时间的博弈和休养生息,分割后的秦地,应该还是会重新组合成一个整体,并恢复旧有的实力,其过程,很可能是当年秦国兴起的翻板。但就项羽的政治思维来看,并无法想到这么远。单纯通过分割来达到平衡,是最容易想到和做到了。
“三秦”的分割,只是项羽重组中央之国计划中的一部分,那些秦地以外的土地,包括楚地,也同样按照分治的原则,进行了分割。尽管在秦末和楚汉相争的阶段中,那些“诸侯”们都更象是打酱油的。但我们还是有必要花点时间来交待一下,项羽这位导演是如何来安排这些配角的。
今天就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