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节
日期:2011-08-0402:00:01
离开韩地之后的刘邦,首先在方城夏道之北的“犨”县东侧(平顶山市西南),遇到了秦军的阻击。阻击他的,是驻守南阳的秦军。其实如果不是帝国的南阳郡守,守土有责,必须出战的话,急于攻入关中的刘邦,并不想在路上攻城拔寨,耽误时间。要知道,现在的项羽,已经随时可能解决掉章邯了。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心态,在犨东击败了秦军,并迫使秦军退入南阳的政治中心“宛”县(今南阳市)之后,刘邦并没有步步为营的,去攻击宛县。而以绕过了这个中心城邑,试图快速逼近武关。
如果可以绕过洛阳,而进入崤函通道的话,也许刘邦早就这样做了。特别是在洛阳战事不利的情况下,刘邦更加认为,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攻城之上,并不符合自己的战略意图。问题是,这种绕过战略据点,而快速前进的方式,战术上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不是小股奇兵,去实施斩首、烧粮一类的战略任务,是不会采用的。而大部队运动,是很难隐藏自己行踪的,特别是在武关道上,还有众多的秦军据点,呈线性排列。你并无法在绕过宛城之后,就畅通无阻的到达咸阳城下。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就是你在前方受阻的时候,又被后方放过的敌军抄了后路,尤其是象“宛”城这样,秦人苦心经营的中心城邑(物资和人力都比较充足)。因此在刘邦已经绕过了宛城,准备直取武关道时,张良劝停了刘邦的这个冒进的军事方案,而是转回头来,围攻宛城。
事实上现在驻守宛城的秦军,也非常纠结。秦军主力在河北战事不利的消息,已经让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退路了。以宛城的储备来说,固然可以和刘邦相持很长一段时间,但就算能够打败刘邦,又能怎么样呢。以目前的形势,帝国在东线已经不可能再有所作为了。如果帝国决心退守到高地之上,和关东诸侯进行长期对抗的话,那么并不属于帝国核心区的南阳盆地,很有可能被放弃的。既然不被第一时间放弃,也会遭受到一波又一波的攻击。
正是在这种对前途已经失去信心的背景下,驻守南阳郡的秦军向刘邦投降了。也可以说是主动加入到“抗秦事业”当中,这其中当然少不了,善于分析“时务”的中间人,为双方穿针引线。宛城的“和平解放”,让刘邦更加相信,在博弈当中,政治手段往往比单纯的军事手段,要有用的多。
基于宛城在南阳郡的中心地位,这座城的投降,对于南阳境内其他守军的影响可想而知了。因此在接下来平定南阳的过程中,南阳境内的各个城邑,如南面的胡阳、丹水、郦邑(内乡县)、析邑(西峡县),大多随着刘邦兵锋所至,而开城投降了。既然偶尔有抵抗的现象存在,也被滚动发展壮大的刘邦军所快速解决了。
当收取了南阳郡最西端的城邑“析邑”后,也意味着刘邦和他的军队,马上要进入穿越秦岭的“武关道”了。而这个时候刘邦的军队,已经壮大了不少。基于下一步的战事需要,也因为不想有后顾之忧。刘邦在平战南阳之时,基本都是让已经“起义”的帝国官吏,留守原地,而把驻军带走。这点和后来项羽的作法截然相反,后者对于自己控制民心的信心,显然要远低于控制几个关键人物。
刘邦这种安抚民心,以为己用的方法,历史上凡是成熟的政治家都会用的。最基本的方式,就是要让被征服的民众,能够感受到生活压力会变小(最起码不能变坏)。有秦人强大的国家机器压迫在前,要想做到这点其实是很容易的。可惜的是,在这点上,拥有更多资源的,贵族出身的项羽,没有草根出身的刘邦理解的透。出身肯定不是影响性格的唯一因素,但也不能说毫无影响。
为了确保关中的东南安全,秦人一共在武关道上设立了两个重要关隘,一个是东侧的“武关”,另一个则是西端的“蛲关”(商洛市西北)。当刘邦准备他的下一步军事计划时,整个中央之国的政治格局,已经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了。一方面,章邯终于以打促谈的,和项羽达成了和解,并在“殷墟”(河南安阳)会盟;另一方面,在获得章邯投降的消息后,咸阳城里的政治家们,也已经感到大势以去了。在这种时候,那些王室以外有成员,总是会认为自己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毕竟他们也只是打工者。这也就是三国故事中,鲁肃劝孙权抗曹时说“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的原因所在。刚刚更换老板的章邯,只是一例罢了。下一个有这种投机想法的,就是帝国的实际控制者赵高了。
如果让赵高来选择,他宁愿自己的谈判对象,是更“人性”化的刘邦,为了手上有更多的筹码,他甚至谋杀了他亲手扶植的秦二世,另立了一个他认为更加容易控制的王子“子婴”(秦三世)上位。其实换不换已经意义不大了,这些傀儡性质的帝王们,在没有利用价值后都免不了被牺牲的下场。
相比于收伏南阳的民心,刘邦目前对于秦人是否能够真心归顺,还是心存疑虑的。毕竟前者的地缘基础,有浓厚的楚文化沉淀。刘邦很容易和南阳的军民,找到共同的国家认同,以使得双方归于同一体系。至于武关以西(包括武关)的秦地,刘邦就没有这么大的自信了。因此在赵高派密使前来谈判,并希望共同瓜分秦地时,刘邦并没有相信。另一方面,对于武关的守将,愿意献关投降的诚意,也同样没有接受。按张良的说法就是“此独其将欲叛,恐其士卒不从”。同样的想法,之前项羽也曾经有过,这也让他在章邯第一次请降时,没有接受。
从战术上看,刘邦和项羽都用了同样的方式,来对付有投降意思的敌人。那就是在对手斗志松懈,等待回音的时候,发起突然袭击。所不同的是,项羽虽然取得了初胜,但却无法完全吃掉章邯的秦军主力;而刘邦则顺利的攻下了武关、蛲关。
攻下了武、蛲二关,打通了武关道,和攻下函谷关,打通崤函通道的意义是一样的。无险可守望的帝国的核心,只能凭借最后的力量来和反叛者决战了。这并不是关中之地,第一次被对手攻入。但在战国那些诸侯合纵攻秦的战役中,秦人在关中,总是有足够的人力、物资储备,来击溃那些合作并不紧密的对手们。即使是在三年前,张楚军攻入关中时,帝国也能够快速武装起数十万劳力,将对手赶出关中。只是现在,帝国再也没有预备队,来组织象样的抵抗了。
最后的决战,是在关中盆地的西南门户“蓝田”南面进行的。对于这个地点并不陌生,当年楚怀王在丹阳之战落败后,倾全国之力曾经攻击至此,但却没有能够再继续前进。从此之后,楚国也就全面转入战略防御阶段,并由此而衰弱。现在,刘邦和他的楚军,有机会为他们的王和国家,一雪前耻了。
今天就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