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节
日期:2011-08-0300:44:10
司马迁的这个高祖父“司马昴”并不是楚人,而是赵人。司马迁在记录这段历史时,只是说他的高祖也想从河内南渡黄河,入主关中。这似乎给人一种印象,身为赵将的司马昂,是和刘邦平级的竞争者。但实际上,司马昂所执行的是项羽所交给的任务。因为当时的项羽已经通过巨鹿之战的胜利,取得了诸侯联盟的军事指挥权。如果不是因为还要对付章邯,在得知刘邦已经向西渗透到洛阳盆地时,他一定会亲率主力南下,以避免被刘邦抢了灭秦的功劳的。司马昂对于项羽的忠诚,在后来也得到了回报,在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并分封天下诸侯时,司马昂也因为平定河内有功,而裂河内之土立国,受封为“殷王”(以朝歌为都)。
其实如果从法理上来说,楚怀王所许诺的“先入关中者为王”,目前应该只在楚人当中有法律效力。因此身为赵将的司马昂,也不会自说自话的,去充当灭秦的急先锋。对于大部分义军来说,能够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谋得个裂土封候的地位,就已是最高理想了。不过这个承诺,对于刘邦来说,意义就不一样了。一方面,楚军主力在河北的胜利,使得楚国成为天下之主的形势,已经很明显了。所不清楚的,是楚系天下,到底是以霸业还是王业的形式出现而已。就目前的情况看,那些六国诸侯很有可能,还是会独立的形式存在的。而作为草根出身的刘邦,如果想在这些六国故地称王,是没有地缘优势的。相比之下,那些有王室血统的遗老遗少们,机会要大的多。在这种情况下,在秦人的土地上谋得一个诸侯的地位,所遇到的政治阻力,反倒是最小的了。特别是在楚怀王,很有机会成为天下共主的情况下。
不管司马昂究竟是自己想入主关中,还是在替项羽作先锋,刘邦都不愿意有其他人,来和他争夺这个机会。因此进入洛阳盆地的刘邦,并没有急于攻击洛阳,而是先绕过洛阳,移动到了黄河的南岸,攻取了控制黄河渡口的“平阴”(今河南孟津县东北)。
攻取平阴,只是刘邦西征当中的一个插曲。在通过控制渡口,阻止了司马昂南下的路线之后,刘邦终于重新把他的攻击目标,对准了洛阳。只是要想攻破洛阳这个形胜天下的战略要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秦人已经决心固守崤函通道,转入战略防御阶段之时。依照战国时期的经验,在围攻象洛阳这样的一级城邑时,拉锯个二三年也是很正常的事。而对于在和时间赛跑的刘邦来说,他并没有耐心和实力在洛阳耗下去。因此在攻取洛阳的战役,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刘邦选择了按原路退出洛阳盆地,以重新制定他的作战计划。
从战略路线上来看,洛阳盆地——崤函通道路线,并不是唯一通往关中的线路。在此之外,你可以在北线,横穿太行山,占领河东之地,然后再渡过黄河攻入关中。只是这条路线,刘邦肯定是没机会选择了,真要走的话,也是打败了章邯之后的项羽来走;另一条路线,则在南线。如果刘邦能够攻取以“宛”(今南阳市)为地缘中心的“南阳盆地”,那么他就有机会透过“武关道”攻入关中。综合地缘条件,走南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方面这路线不是秦人的防御重点;另一方面,南阳盆地当年是楚人的根基之地,尽管秦人在此的统治已有60多年,但作为楚文化的发祥这之地,只要引导的好,这种同根生的记忆是很有机会恢复的。反过来看项羽,如果他决心先征服河东,然后攻入关中的话,就没有这样的地缘优势了。
在韩地的军事行动,实际上是由刘邦和张良所组织的韩地义军所共同完成的。不过当刘邦准备南下时,韩国人就不能够继续和他联合作战了。这次因为有了刘邦的帮助,双方也攻取了不少城邑,算得上是有了复国的基础了。从刘邦的角度来看,韩国人和他们的“王”,留在韩地牵制秦军,也不是件坏事。对于他来说,只要能够把张良这个人才带走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的张良,仍然是以复兴韩国作为自己的理想。但以深谋远虑的他,也十分清楚,以韩国的地缘位置,是很难有机会生存的。即使勉强立国,也很有可能在秦人与关中诸侯的拉锯中,陷入与战国时期一样的尴尬境地。而要想打破这种夹心饼干的局面,唯一的机会就在于帮助楚人攻取关中,以在和平的环境中,为他的祖国谋得一席之地。当然,这种最为理想的结局,是在秦亡之后,天下就能够进入和平状态。如果那些新贵们不满足于现状,决心再火拼一场的话,韩国这个可有可无的国家,很有可能又成为牺牲品了(后来的事实也的确如此,项羽根本就不认为,韩国有存在的必要)。
刘邦南取“南阳”的信心,还在于当初张楚新立时,也曾经分兵攻取过南阳。而当地的军民,也很快响应的反秦的号召。如果不是因为由函谷关攻入关中的张楚主力,很快被章邯所败,这一路义军,也很有可能能够攻克武关,与前者会师关中(得知章邯反击得手的消息,归顺张楚的南阳郡就复归秦人了)。现在借助项羽在河北大败秦军主力之势,南阳那些“识时务”的官民们,还是很有可能又一次改变风向的。
今天就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