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节

    尽管刘邦系出楚地,受的是楚怀王的王命,但鉴于楚地势力的领导地位,刘邦并没有把扩张实力的区域,限定在楚地。在河济平原初试牛刀之后,刘邦和他的军队又南渡济水,在定陶之南的“成武”(今山东成武县),击败了秦军。实际上,现在整个关东的局势,都处在胶着状态。在秦军主力北上之后,据守在那些中心城邑的秦军,一般并不会主动去招惹那些“义军”。只不过,对急于作大的刘邦而言,仅仅呆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举起招抚义军的大旗是没有用的。攻击这些“熟悉”的秦军(在项梁还在时,刘邦和项羽就已经在这一带扬名立腕了),一方面可以让刘邦得到急需的战略物资,另一方面也可以竖立其义军主力的地位。这不仅有利于将楚系义军收入为己用,也可以影响到系出魏、齐两地的义军,让他们愿意和自己协同作战。在攻击成武得手之后,深沟边上的“昌邑”,以睢水边上的“栗县”也都相继成为了刘邦的攻击目标。
    从战术结果来看,刘邦所发动的这些攻击行动,也并不总是能够得手,象昌邑之战就没有成功(有一次和二次攻击之说)。不过这并不重要,因为对于刘邦来说,这些军事行动只是他扩充实力的手段,他真正的目的并不是在东线,打出一块属于自己的根据地。因为楚怀王给他的战略方向,是向西攻击前进,扩大楚国的势力(目前的移动轨迹,是南北向拉锯)。这项战略任务最大的诱惑之处,并不在于能为楚国得到多少土地,而在于一个“花红”,即楚怀王在分派项羽、刘邦出征之前,所许下的“先入关中者为王”的承诺。这个承诺,当然不是说楚怀王要把自己的王位让出去,而是说将秦人的老家,封建给直接灭亡秦帝国的人。这种有机会成为一方诸侯的诱惑,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关中之地,在秦人数百年的经营下,已经成为中央之国最富庶的地缘板块的背景下。为了得到关中称王的机会,无论是在河北鏖战的项羽,还是在东线扩张实力的刘邦,最终都会主动选择西进,无惧和秦人正面PK的。而没有明确战术任务的刘邦,很快就率先开始了他的西征。
    日期:2011-08-0100:00:07
    刘邦向西攻击的第一站,仍然是一个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陈留”,这个位于大梁城东南方向,鸿沟东侧的城邑,当初也是刘、项二人为楚军先锋时,所共同攻击过的最后一个城邑。如果不是因为项梁在定陶之战的失败,也许两个人当初已经攻击得手了。现在,需要刘邦自己来完成这个任务了。和当初由项羽主导的,那种天马行空般的军事行动有所不同的是,刘邦这次回来,战略的方向性要明显的多。陈留再次受到刘邦的青睐,不仅是因为他处在西征的路线上,更重要的是,位于鸿沟这条南北交通线上的重要位置,使得陈留储备了大量的物资。夺取这些物资,对于刘邦日后的军事行动来说,有很大意义。要知道,在乱世之中,你永远不缺愿意跟随你打天下的机会主义者,只要你有足够的资源。
    单从军事能力来比较,刘邦和项羽显然不在一个层级上,后者的作战能力,在整个古典时期也是首屈一指的。不过战争永远不是只看军事层面的东西,卓越的政治能力能够弥补军事上的不足。这也就是设立了“政委”这个重要职务,并特别善长运用政治工作的红色政权,能够仅仅用了三年时间,便得到天下根本原因。
    所谓政治能力,很大程度是体现在对“人”和“势”的判断上,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你并不需要什么都懂,但你必须能够判断的出,哪些人和哪些建议,能够为你带来所需要的结果。反过来,那些优秀的人才,也会因为你有这样的判断力,而愿意为你所用。概括的说就是,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参谋、慕僚的的话,“善谋”是你应有的素质;而如果你的志向是做一名领袖级人物的话,那么“善断”的性格就是必须的了。
    就刘邦和项羽二人的性格而言,刘邦在政治上要成熟的多。这也在军事行动上帮助了他,弥补了他本身军事能力的不足。比如攻击陈留的计划,就是由熟悉陈留情况的本地人“郦食其”制定的。这个以“高阳酒徒”之名,留名于中国文化史的老头,在后来楚汉相争的历史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相比于项羽快意恩仇式的“屠城”之举,刘邦这种善于收拢土著之心的能力,让他的攻击阻力要小的多。希望从历史中,得到商业经验的研究者们,会认为刘邦的胜利,在于团队的胜利;而项羽更多的是在孤军奋战。只是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其实还是在于他们各人的性格差异。要知道,从团队和基础的角度看,项羽现在比刘邦的优势可不是强的一点半点。
    日期:2011-08-0100:57:39
    攻击陈留得手,只是刘邦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陈留西北部的“开封”(今开封县),鸿沟西侧的“曲遇”(中牟县东北),相继成为了刘邦的攻击目标。根据历史记载,刘邦的这次连续攻击行动中,还攻击了一个叫作“白马”的地方,不过这个在历史上曾经多次暴发重要战争的渡口,当时位置是在黄河的南岸(今河南滑县北),已经获知项羽获得巨鹿之战胜利,击败章邯军的刘邦,并没有理由再次北进河济平原,甚至攻击北渡黄河的渡口。除非他想跑去和项羽会合,去继续他老二的身份。事实上这个时候的刘邦,已经完全把自己置于项羽竞争者的位置上了。能够入主关中为王的诱惑,并不是每一个草根都有机会得到了。
    其实刘邦还是很应该感谢项羽的,如果不是项羽在河北大破秦军主力,刘邦这段时间的手风也不会那么顺。对于那些据守城邑的秦人来说,在获知自己主力尽失的情况下,还能有多少战斗力就可想而知了。相信这个时候留在关东的秦人,想的更多的就是退回到自己的根据之地去。至于那些系出本地的官吏,大多数在第一时间就已经站队到反叛者一边去了。
    鸿沟作为切割中原的地缘分割线,在先秦乃至楚汉相争的历史中,都发挥着重要的地缘作用。能够跨越它,并在曲遇大胜秦军,也意味着刘邦的西征取得了重大进展。如果按照正常的路线选择,下一步刘邦和他的军队,应该沿鸿沟向西北方向攻击前进,并通过荥阳、成皋(虎牢)进入洛阳盆地,继而沿崤函通道攻入关中。这条路线,也是当年诸侯们合纵攻秦的主要通道。当日张楚军攻入关中,也是走的这条路线。问题是,当日张楚军能够很多攻入关中,是因为事出突然,帝国根本来不及反应(注意力都在对外扩张和那些大工程上了)。以至于洛阳盆地、函谷关很快失于敌手,直至叛军攻到了骊山以北,才组织好反击力量。而现在,刘邦要想再次走同样的路线入关,就要困难的多了。
    从秦人的角度看来,如果他们已经清楚无法扭转在东部的战局,洛阳盆地很自然的就会成为帝国抵御重生诸侯们的前沿阵地。因此在曲遇之战战败的秦军主将(杨熊),退守到荣阳之后,很快就被军法处置,以稳定住秦军的军心和防线。而已经把自己定位为成防御方的秦军,在可以依托山势的情况下,将会给意图西进的刘邦(也包括其他义军)制造更大的麻烦了。换而言之就是,要是刘邦还想走常规路线攻击洛阳盆地的话,将有可能遇到前所未有的麻烦。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这个时候的项羽,能够彻底打败章邯的话(当时章邯还未降),那么项羽和他的楚军主力,很快就可以挥师南下,由当年周武王渡河攻商的“孟津”反向渡过黄河,攻入洛阳盆地,并直指关中。而这个时候的刘邦,可能还在荣阳——成皋一线,和秦军苦战呢。
    现在对于刘邦来说,重点已经不在于能够攻下多少城邑,也不在于能够收编多少军队了。楚军在巨鹿之战的胜利,让他和其他义军看到了战略反攻机会已经来到,刘邦需要的是和时间赛跑,以率先突入关中,去成就他关中王的梦想。既然沿黄河南岸西进的难度有点大,那么刘邦就需要有新的军事计划,以帮助他继续西进了。而这次帮助刘邦作出决定的,是一个“韩国”人,他就是张良。
    今天就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