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节

    日期:2011-07-2801:13:46
    向项羽投降,并不是最好的出路,但也并不是没有机会,前提就是你要有利用价值,而章邯手上的20万秦军,就是最大的筹码。虽然说,重振秦帝国的希望,并不能寄托在这二十万秦身上,但他们的倒向,却能够决定帝国崩溃的速度。从项羽的角度来看,如果有机会完胜对手的话,他并不愿意用政治手段,来弥补军事方面的不足。因此在章邯提出和谈的请求时,项羽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接受。相反,项羽希望利用这个机会,迅速出击,攻破对方的防线,以彻底解决掉章邯这二十万秦军。
    当章邯还在等待项羽的答复时,楚军的先锋部队已经乘机渡过漳水,向章邯的防线发起了攻击。这时候的秦军,已经别无选择了,即使他们仍然认为与对手和谈,是唯一的出路,也必须向对手证明自己有玉石俱焚的能力。在历史上,“以打促和”一直是政治家们常用的方式。即使是你马上要进行战略撤退,也必须用一场战术上的胜利,来为自己争取时间和空间。所以不管章邯愿不愿意,他都必须尽全力抵挡住楚军的进攻。
    在楚军已经掌握战略主动权的时候,寄希望于秦军战胜楚军是不现实的。不过以防御的姿态出现,楚军要想攻破秦军的防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换句话说,章邯虽然没有能力扭转战局,但和楚军进行一段时间的持久战,还是能够做到的。回头再看项羽这边,在先头部队渡过漳水,并在北岸初步攻击得手,建立进攻基地后,项羽所率领的楚军主力部队,也随之渡过了漳水,进入了战场。只不过这次的楚军,已经不需要用“背水一战”这样的狠招,来提振士气了。
    秦楚两军决战的地方,是在一条叫作“纡水”的漳水支流旁边(河北省磁县西南入漳水)。就战役的结果来说,楚军不出意料的取得了胜利。问题是,这种正面战场的胜利,只能算是击溃战,并不能达到全歼秦军主力的目的,已经把自保作为主要目标的秦军,很快退入了他们构筑的二线防线后面。想想当年秦人,是花了多大代价,才突破邯郸的外围防线,攻克邯郸的,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漳水防线的突破,并不代表战争的终结。比较戏剧化的是,当年的进攻者——秦军,现在反过来成为了防御者了。
    当秦军稳定住防线之后,章邯又一次的向项羽提出了议和的请求。而在楚军方面来说,如果不能速战的话,远离大后方的他们,补给很快也要出现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章邯和项羽这两个集国仇家恨于一身的冤家,终于走到了一起。从政治的角度看,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个正确的选择。章邯可以在新的系统里,谋得一席之地。尽管有风险,但在回归秦国已是完全没有出路的情况下,这个风险也是必须承受的;至于项羽方面来说,不仅低成本的解决了秦军主力,更可以借助这股力量,入主关中,成为天下之主(想想吴三桂是怎么做的)。至于那些打酱油的诸侯们,早在巨鹿之战时,就已经被彻底收服了,并不会有争夺天下共主的想法,能够在东楚体系主导下,谋得一个正式诸侯的名份,对于这些二年前还是草根的枭雄们来说,已经是求之不得的了。
    看来事态正在向在有利于项羽的方向发展,似乎已经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他,成为天下最有权势的人了。不过下一步,秦末英雄传的另一个主角,也是在下一部分戏份最重的角色——刘邦,即将粉墨登场了。这并不是说,刘邦在这个时候才登上历史舞台,只是他之前的戏份,还不能算是主角。正在在河北平原打的天昏地暗的项羽,很多就会发现,他的这些努力,很有可能为刘邦作了嫁衣。
    就写这些了,明天写刘邦的西征。
    日期:2011-07-3123:18:15
    当年楚怀王被囚秦国,客死他乡之时,曾经留下过一句非常著名的遗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和日后唐朝预言武则天当政的“唐中弱,有女武代王”;以及清朝预言慈禧“亡清”的“叶赫那拉氏的诅咒”一起,算得上是古典时期,三大最著名的谶语了。类似这种预言,古典时期其实很多的,真真假假的,多是有政治目的。相比后面两条,我更相信楚怀王那句悲愤之言,在历史中真实的出现过。其表面意思,也不难理解,就象民间之人结仇,也常有人会说出自家就算剩下最后一人,也要报仇之类的话。只是后来的人们,更愿意相信这是这是一句谶语,于是乎便寻找各种线索,去附会这条“预言”。其中有一种说法,便是应在了项羽与章邯的这场博弈中。项羽率领的楚军主力,借章邯求和之机,北渡漳水,向秦军发起总攻的这个渡口,就叫作“三户津”。
    如果一定要认为,这个世界上有预言存在,我倒宁愿相信所谓“三户”之说,是落在了陈胜、项羽、刘邦三人身上。当然,如果怀王当时说的是四户、五户。。。的话,我们还可以在这个名单中,加入吴广东、项梁等人。反正就象当初做推背图的人一样,留下的信息越简单,给后来这些大神们发挥的空间就越大。
    预言这事,只是扯个题外话,也是向一些感兴趣的朋友表明对于风水、推背图一类概念的态度。真要说“三户”当中是谁,直接终结了秦帝国,那功劳还是要记在刘邦身上的。我们在楚军主力北上之时说过,刘邦这个对王权没有直接威胁的将领,被安排的战略方向是向西,即向秦国控制区的纵深渗透。
    基于楚军主力都已经随项羽北上救赵了,刘邦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利用王命在身的政治优势,收拢被秦军打散的张楚(陈胜)、东楚(项梁)义军,以壮大自己的力量。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刘邦并没有贸然西进,而是向北进发,在当初自己和项羽,往复攻击过的区域中收拢散兵。当刘邦和他逐渐壮大的队伍,北进至河济平原时,他已经有了足够的力量,向秦军发起攻击了。而最先成为攻击目标的,就是那个曾经被项、刘二人攻破的“城阳”了。战役的结果,很让刘邦满意,城阳和紧挨着它的“杠里”两地的秦军,都被刘邦所攻破。
    在这场遍及东部的暴乱之中,象城阳这种被双方反复拉锯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对于大多数揭竿而起的义军来说,他们只是出现地缘关系,而很自然的选择离自己最近的城邑,作为攻击对象。就象在沛县起兵的刘邦,最初也把旁边的“丰邑”(今丰县)作为自己扬名立腕的第一站,而反复攻击。鉴于沛、丰两地,是系出楚系的刘邦龙兴之地,这块在地缘上属于几大板块交接的区域,二千年来在定位自己地缘文化归属时,都更愿意强调自己的“南方”血统。这种潜意识里的文化归属感,也直接影响了二地的行政归属。以至于最后的明王朝,在以帝都南京为服务对象,选择直属区时(所谓“直隶”),把直隶省(清朝的江南省,后分割为安徽、江苏两省)的北境,划到了丰、沛两县。以至于在表面印象是江南文化代言人的江苏省,仍然让很多人不解的,拥有沛、丰——徐州一县的“北方”地区。如果把视线投向二千多年前,去看看刘、项二人的崛起史,这种行政区划方案,也就不能说是没有地缘依据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