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节

    日期:2011-07-2200:43:27
    在真实的战争中,双方比拼的重点,往往并不是纯粹的数据,或者说不能简单的认定1+1就会等于2。特别是当你的对手,是一个松散联盟时,你会比面对同样数量、质量的统一指挥的军队,有更多的机会。运用政治手段离间,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纯粹的军事威慑,也是一种方式。就双方数量的对比来说,燕、赵、齐三国聚集在巨鹿城北的军队,和秦军并没有质的差距。问题在于谁也不愿意做这个出头鸟,去承担主攻任务。这点其实和战国后期的情况一样,加起来实力超过秦国的山东诸侯们,却被秦人施展连横之策,各个击破。
    就救援赵国这个任务来说,其他“国家”的军队不愿做出头鸟也是说的过去的。特别是之前出头的陈胜、项梁、田儋(齐王),都已经被秦国攻灭的前提下。但隶属赵地的“河北军”,不付出点实际行动,却是怎么也说不过去了。可惜的是,赵军派出去试探进攻的五千人,很快就在秦军中消失的无影无综了。面对数十万秦军(主攻部队就有十万),让这点人去送死,只能算是做个姿态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在联军的观望之下,巨鹿城很快就会被秦军攻克了。这当然并不代表赵地就完全被秦人控制了,但滹沱河以北的那些燕赵之地,在秦人眼里已经不足为患了。可惜的是,这个世界总是充满着意外。因为在我们所列举的诸侯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诸侯——楚国,没有现身。而楚人的动向,才是决定战争结果的终极因素。
    在秦军的计划里,楚地实际上已经不构成威胁了。在他们的想法中,攻灭了陈胜、项梁这两个领袖级人物,楚地再想凝聚力量,也得一阵子(政治上也得乱一阵子)。在此之前,帝国应该起码能够收复赵人所占据的河内之地了。不过秦人显然低估了楚人的潜力,尽管在和秦军的作战中,楚人先期聚集起来的军事力量,遭受了重大打击,但就楚地本身,特别是东楚之地而言,却并没有受被秦人所收复。在这个全民皆反的年代,楚人凭借纵深优势,所呈现出来的战略优势,支撑了他们成为这场战争的主角。这一点倒是和二战时期的苏联,颇为相似。
    另一个重要因素,缩短了楚国的政治混乱期。虽然项梁作为楚军的最高军事统帅,拥有无可置疑的影响力。但不要忘了,凝聚楚地力量的,最大的那杆大旗,其实是王室嫡出的“楚怀王”。这个王的存在,使得项梁身死之后的楚地,并没有象陈胜、齐王被杀之后,出现权力真空。当然,在这个群雄并起的年代,机会主义者们并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机会上位。如果楚怀王只是龟缩在淮南的“盱台”,那么基于这个国都的位置,它并没有可能辐射到所有楚地。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防御的姿态,会让淮河以北的楚地之民,认为他们的“王”已经准备放弃这他们,偏安江东了。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一个新的“王”,来领导那些第一线的楚地,是非常有可能的。
    如果秦军在定陶之战后,选择沿泗水一线南攻的话,那么楚怀王其实也只能先求自保了。不过秦军先解决三晋的战略,让他有了更多的选择。并不是每一个被历史推到前台的人,都想当然的是“政治家”;也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在这种不利局面下,选择前进的。不过这个年龄不详的牧羊人,显然还是从他的王室血统中,继承了一些政治潜力。为了能够维护自己在楚地的正统地位,新上位的楚怀王决定乘秦军主力北上的机会,将自己和楚国的国都,前突至“彭城”。而那些在淮南(包括江东),所积累的后备力量,也随之北上了。
    要是项梁不死的话,楚怀王也许到死,都只是作为一杆大旗,存在于历史舞台上。不过现在历史既然给予了他机会,楚地的领导权,也自然的“回归”到了“王”的手中。虽然权力斗争讲究的是实力,如果执政后的楚怀王,手中依然没有足够的牌,最终还是免不了成为过客,但最起码在这一刻,他是凝结楚地力量的纽带。
    从实际情况来看,楚怀王其实算是楚地的第三代领导人了(陈胜、项梁为一、二代)。在经历过张楚、东楚两个世代之后,现在的楚国,终于在政治上回归了正统。就这个新领导人而言,冒险迁都至彭城,当然不是为了防御。摆在楚人面前的有二条路:一是北上赵地,去参与诸侯联盟的“救赵”行动;二是乘秦军主力纠缠于河北平原,向西收复楚地,真正的复兴楚国。从战略上来看,这两个方案各有利弊。乘着河北打的热火朝天之计,赶紧把自己的实力做大,当然是不错的。但如果秦军又打败了联军,灭掉了赵国,那么秦军主力迟早还是要回过头来收拾楚国的,到了那时,就不知道还有没有能援助楚国的义军了。如果不乘机扩张的话,又似乎是在错失机会,特别是楚人作为义军中坚,已经和秦军进行过二轮对抗了,把自己的基础做实,也不为过。
    既然两个方案,这么难取舍,那么索性也不要选择,而是两套方案一起执行,在战略上也多给自己一个机会。最终被选择执行这两套方案的,是项羽和刘邦,即刘邦率领他在砀县的军队,向西扩张;而项羽的部队和其他义军,作为主力向北驰援赵国。单从军事角度来看,让项羽去啃秦军主力这块硬骨头,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在之前的战役中,项羽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已经展露无疑。只是做出这项人事安排,军事因素只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还是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对于根正苗红的“楚怀王”来说,并不十分担心有其他王室成员,来争夺楚地的领导权,尤其是项梁之前为之打下的基础,已经足够坚固了(清除了潜在对手)。真正有可能对楚地领导权,发起挑战的,其实就是实力派的项氏家族了。基于这个家族的影响力,以及在楚地义军中的控制力。项羽的能力越强,就越不能让楚王放心。当然,现在就去清除这个隐患,是自毁长城的作法。在处于战略防御阶段的时候,内部矛盾的尖锐性,总是要低于外部的。
    即要利用项羽的军事能力,又不能让他坐大,这种考虑直接影响了北伐主力的人事安排。一个曾经在项梁兵败之前,就预料到这个结果的将领“宋义”,成为了楚军主力的统帅。而最具军事才能和威望的项羽,则成了他的副手。这种明显带有制衡意味的人事安排,显然不能让项羽满意。他需要一个机会,重新夺回他的军事领导权。很快,这个机会就来到了。
    就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