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节
日期:2011-07-2323:07:14
在楚王所任命的统帅(宋义)带领下,楚军主力开始向北移动。鉴于秦军主力已经北上,那些驻守在城邑当中的秦军,并没有出城为他们制造太多麻烦。在这种遍地烽火的时候,如果不是对方惹到自己,最好的办法还是各走各的路。不过北上的楚军,最终还是停了下来,停下来的位置叫作“安阳”。这个安阳,和现在挖出甲古文和曹操墓的安阳,并不在一个位置,而是在他的东部(内黄县西北)。从位置上来看,楚军驻军的地方,位于漳水拐向东北方向的拐角处。如果楚军决定马上渡河的话,那么他们可以攻击沿漳水一线驻防的章邯军,以减轻巨鹿城的压力;而如果继续沿漳水北上的话,也可以在到达巨鹿城东侧时再渡河,以直接救援巨鹿城。
从战术上看,两套方案都有它的可取之处,也都可以为巨鹿城内的赵军,增加生存的机会。可惜的是,楚军的统帅并没有在这两条攻击路线中做出选择,而是选择了另一套方案——“隔岸观火”。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既然燕、齐两军,甚至赵国自己的河北军,都在巨鹿城北观望,远道而来的楚军,没有理由去做这只出头鸟。这种局面也是秦军愿意看到的,对于一个成熟的军事家来说,断其一指的围歼战,一定比伤其十指的击溃战,要有价值的多,也更有威慑力。诸侯援军也并非不知道这层意义,只是事到临头时,基于人性的弱点,都会犹豫的。就象我们这些普通百姓,在遇到恶徒行凶时,绝大多数人并不是因为没有正义感而置身事外。如果有人肯挑头出来,并占据上风的话,那么愿意一拥而上,一起痛打落水狗的人,会是大多数。
楚军的这种观望态度,虽然属于正常反应,但就项羽来说,却是不能忍受的。一方面项羽对于楚王任命宋义来压制他,深感不满;另一方面基于他的性格来说,也绝不屑于这种权衡再三的“战略”性的思维方式。其实就性格而言,也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要用对地方就行了。项羽这种有些不计后果,在一般情况下是很危险的。不过在面对双方绝对实力没有差异(无论是战国,还是现在,如果关东诸地能够同心协力的话,在实力上都是占优的),需要有人挺身而出时,却可以对凝聚诸侯内部力量,起到积极的作用。换句话说,从大势上来看,秦帝国的崩溃是再所难免的,即使不在巨鹿之战落败,也会在后来的战争中,逐渐把战争潜力消耗掉。但项羽这个异类的出现,无疑加快了这个进程,并使得这场持久战,很快以“突然死亡”的方式结束了(秦亡以后的历史,就属于另一个故事了)。
不愿意看到楚军也成为观望者的项羽,很快杀掉了他的上级并取而代之。基于项氏家族的军事影响力和控制力(班底都是项家带出来的),以及积极救赵的道德制高点,这场“下克上”的谋杀,并没有引发军事混乱。而彭城的楚怀王,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并无奈的任命项羽为楚军统帅。取得军权的项羽,并没有马上渡河,去攻击章邯军的防线,而是迅速向北移动,到达了巨鹿城东南方向,与之隔漳水相望的“南曲”,并准备实施他的攻击计划。率先为楚军做试探性攻击的,是黥布所率领的两万楚军。这是一个军事性格,和项羽有诸多相似点的猛将。在硬碰硬的战场上,这种作战风格的确能够成倍的激发战斗力。
项羽的军事才能,当然不仅仅体现在一个“猛”字上了。就战术安排来看,楚军的先锋部队并没有选择直接攻击包围巨鹿城的王离军。而是把攻击点,放在了王离军与章邯军的结合部。为了给巨鹿城下的王离军提供补给,章邯在巨鹿城南的“棘原”与巨鹿城之间,构筑了一条长约数里,两面有墙体护卫的“甬道”,以保护粮草的运输。而楚军的攻击重点,也正是这条运输线。
一个优秀的将领,一定会把很大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后勤之上的(如果不能,那就只能冲锋陷阵之事了),无论是自己还是对手的。项羽的这种攻击战术,也的确打乱了秦军的攻城计划,使得他们不能象以前那样,没有后顾之忧的进攻。当然,仅仅靠一支勇猛的先头部队,是无法取得战役的胜利的。所以在先头部队的试探性攻击,取得一些小胜后。项羽率领他的楚军主力,全数渡过了漳水,开始进入战场。
如果这时的燕、齐、赵三军,能够和楚军一起行动,并统一指挥权的话,那么与秦军相比,实力并不处于弱势。只是在还没有看清风向的情况下,自保的心态仍然占据了上风。事实上项羽也并没有指望这些“作壁上观”的盟友(这句成语,就是出自这战役),他用自己的方式,成倍的加强的楚军的战斗力。这个方法二千多年来,也一直为军事家们所津津乐道,它就是“破釜沉舟”。
从战术的角度看,项羽的破釜沉舟,和孙子兵法的“陷之死地然后生”是一个道理。没有退路和补给的楚军,所显示出来的战斗力,比用军功爵制和严刑酷法组织起来的秦军,要更加强大。而从秦军的方面来看,他们则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一方面是对楚军决战式的攻击,预料不足。毕竟之前的诸侯联军,虽然也有小规模的试探性攻击,但根本不对秦军构成威胁。对于已经楚军这个已经在定陶打败过的对手,秦军同样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楚军渡河即战的效率(一般要扎下营来,再择机出击。只带三天干粮的楚军,没有做这个缓冲),以及背水一战所激发的战斗力估计不足。
在楚军这种不要命的打法面前,攻击巨鹿城的王离军很快便陷入了被动局面,以及九战九败。王离本人,也被楚军俘虏(其他主要将领或被阵亡,或自杀)。如果单纯比较王离军和楚军数量(楚军约五万),楚军是处于弱势的,尽管背水一战所激发出来的士气,可以让楚军在正面PK时取得胜利,但如果要想全歼围城的秦军,是非常有难度的。这也是这场战争,让后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
事实上,直接参与巨鹿之战的,并不只有楚军,作为楚军救援的对象,无论是巨鹿城内的赵军,还在是城北踌躇不前的赵国河北军,都没有理由在楚军发起总攻时,不参与战斗(所以司马迁也只是说“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坐壁上观”)。也就是说,加上楚、赵两军加起来,在绝对数量上,已经不会低于,甚至超过了围城的王离军。正是在数量上不处于劣势,战斗力超出对手的情况下,楚军才有可能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歼灭围城的秦军。
单纯比较楚、赵两军的数量和战斗力,的确可以为巨鹿之战的胜利,找到符合逻辑的客观条件。问题是一直以来,作为秦军平叛主力的章邯呢?如果加上他那不少于二十万的秦军,项羽又怎么能够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呢?
就写到这了,祝大家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