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节

    日期:2011-06-2102:06:36
    如果客家核心文化区,想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海岸线,那么珠三角平原与潮汕平原之间的结合部,就是唯一可能的突破口,毕竟这两个地缘板块,并非是由江河进行分割的。其间有一片起到缓冲作用的沿海丘陵区,就是客家文化扩张的机会区。这个区域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无缝对接东、梅两江的客家核心区,避免象博弈四邑那样,因远离大本营,而最终在竞争中落败。
    从现有的行政划分来看,客家核心区所扩张成功的这片沿海地带,基本就是现在深圳市东部的“龙冈区”、惠州市下属的“惠阳区”、“惠东县”。从地理结构上来看,这块缓冲区正好位于珠三角平原,与分割潮汕地区的“莲花山脉”之间。无论是广府,还是潮汕文化,在此的影响力都是相对较低的。反过来,客家移民在此站稳脚跟之后,也会反过来影响周边地区。象潮汕板块西端的“海陆丰”地区,就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同时受到包括客家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的影响,而变得与潮汕核心区的文化,有些不同。
    从水系的角度来看,客家文化的这个海洋突破口,隶属于东江流域。但这并不代表这里所接纳的客家移民,就都是来源于东江流域。实际上当跨越闽粤边境,向梅江流域迁徙的这支客家先民,在上溯到梅江源头后,也进一步的跨越分水岭,渗透入这片沿海地区。正是在东、梅两江(或说惠、梅两州)客家人的共同作用下,客家文化最终在广府和潮汕两大土著文化之间,艰难的打通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海洋通道,这也为客家文化最终规模性的向海外渗透,奠定了地缘基础。而如果客家核心区是一个完全被封闭在内陆山地的族系,那么基于整个广东、福建的沿海属性。客家人在海外移民成为一种谋生手段时,也同样会和广府、潮汕族系的土著居民一样,向海外扩张。只是在自己的核心区中,没有直接融入海洋因素的话。客家文化的海外扩张之路,会变成艰难许多,也不会有现在这样规模的海外影响力。
    需要说明的是,从地缘格局一来看,东江客家与梅(韩)江客家的源流,并不相同。应该说,如果从入粤的时间来看,东江客家的主体,应该会更早。特别是东江的源头,就在目前的江西境内,从地形上看,可以拥有自己独立的迁移通道。只是晚有晚的好处,正因为由赣(石城方向)入闽(宁化一带),再入粤的这支客家移民,迁移的时代较晚,历史记忆深刻,因此反而成为了客家文化的主力代言人。迁移路线上的赣州、汀州、梅州三州,也分别以自己的历史定位,为自己贴上了客家文化的“摇篮”、“祖地”、“驿站”、“客都”等标签。
    当东江客家,也希望在客家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占据一席之地时,就需要另辟蹊径,寻找自己的优势了。从东江的开发历史来看,可以说是属于南粤第一批被开发的区域,后来封关自立为南越王的“赵佗”,在他还是秦朝官吏时,所任的职位就是“龙川令”。而这个龙川,就是现在东江上游,的赣、粤边境的龙川县(广东境内)。从江西境内发源的两条东江源头:寻乌水(寻乌县境)、九曲河(定南县境),到了龙川这宾,汇集成为了东江干流。从地理位置以及历史记载来看,赵佗在龙川担任县令的历史,的确可以佐证东江这条赣、粤通道,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被开发使用了。只不过,相比于北江通道,能够直接对接珠三角和赣南的核心区,东江通道后来所发挥的历史作用要小的多罢了。
    如果从字面上理解的话,所谓主、客,其实是相对存在的。相比于居住在岭南的百越之族,秦帝国及以后迁入的华夏移民,都可以算是“客”属了。也正是抓住了这点,试图以自己为中心,树立东江客家品牌的河源市,在寻找自己在客家文化中的定位时,干脆直接上溯到了秦朝,将赵佗直接奉为“客家始祖”,并寻找一些古迹作为“客家古邑”(特别是龙川这个有史可查的地点),以期扩大自己的文化影响力。只是这种定位,其实是非常牵强了。因为包括赵佗在内的,由秦帝国而起的华夏移民,可以说是整个岭南地区华夏化的先行者。如果说是始祖的话,也应该被奉为所有岭南汉族移民的始祖。一定要说跟哪个族系关系更近的话,先期形成的广府文化,应该更有资格争夺这个“祖宗”。除非,你认为广府文化不是属于华夏文化,而是纯粹的,没有华夏化的百越文化。
    特别说到这点,除了说明东江客家的迁移特点,其实是有别于梅江客家的(即并不会以石壁为祖地)。也是有感于现在基于经济目的的文化争夺战中,出现的各种乱象。对于一直以祖先崇拜为文化核心的华夏民族来说,祖先们一定想不到,现在他们的身后名,已经成为生产力和GDP的一部分了。
    客家文化内部的支系关系,大致就是这种情况了。其实所谓民系,民族,主要是以文化为纽带了。只要大家认同相同的文化,有共同的记忆,就可以认定彼此的亲缘关系了。至于自己那支,是否能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并不重要。相比于赣、汀、梅、惠四州,珠江三江的另一支“北江”,其实大部分区域,也被客家文化所覆盖。只不过北江通道,在历史上历来是中原王朝,与岭南之间沟通的最重要的通道。因此即使从地理结构上看,已经覆盖了赣南、粤东的客家文化,会通过自然渗透的方式,补上粤北这个缺口。但强势的广府文化,以及来自官话区、赣语区的移民文化,也会汇集在此。并让客家文化无法在交通干线上占据优势。有鉴于此,象浈江、北江沿线的南雄、韶关这样的战略要点,核心区都没有成为客家文化的优势区。所在即使在粤北也广泛分布有客家族系的移民,但核心区的缺失,使得整个粤北无法以“韶州”(韶关的古称)之名,在客家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了。
    从现在珠三角的强势地位,以及北江流域与珠三角的地缘关系来看,粤北最终应当还是会和粤西一样,成为珠三角的腹地。至于说东、梅两江的客家核心区,有没有机会以客家文化为纽带,成为一个单独的地缘板块,就很难说了。即使单从经济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可以被定位为珠三角外围城市的“惠州”市,也日趋广府化。至于说被定位为特区的“深圳”,则成为了外来人口和文化,向岭南迁移的最新案例。无论是广府属性还是客家属性的土著文化,最终应当都会让位于综合性的中华文化了(语言上则以现在的官话,普通话为主了)。
    客家族系的前世今生,就写到这了。希望对大家了解这个特别的族系,以及赣、闽、粤三省交界之地的地缘结构有所帮助。至于说客家族系在国内其他省份的存在,其实都可以在上述区域寻找到最初的来源的。鉴于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列举了。就我们所搭建的主体结构而言,客家文化的解读,其实算是超越了既定的时代背景了。下一步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轨道上去,去看看成功征服南越之地的秦帝国,即将遇到什么样的麻烦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