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节

    日期:2011-06-0601:20:50
    如果赣江上游地区就是北方移民的最后一站,那么作为一个地缘死角,赣南最终的命运还是会被更强势的上游文化所同化,或是在保留自身特点的情况下,处于附属地位。就象珠三角的直接辐射区里,其实还有很多次一级的地缘板块,但都被归入了广府文化区这个大板块(如四邑)。事实上整个江西的情况也的确如此,外部对于这个地缘板块的感觉,除了“赣”这个文化标签,一般并不会认定它还有另一个,与之等量的文化。而另一个相反的例子,则是四川盆地对立了三千年的巴、蜀文化。
    赣南地区因为“客家”文化而提升了自己的地缘影响力,其实并不是在自己的直接作用下。如果后来以“客家”自居的那些晚期移民,没有持续的向沿海地区渗透,客家文化是绝对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知名度的。也正因为如此,作为客家移民的第一站,也是重要基地的赣州,在客家人所认定的核心区“客家四州”中,客家的自我认同感,反而是最低的,内部的土、客划分也相对模糊。这倒也是一件好事,本来就是一个民族,一定要按先来后到的次序,搞的那么清楚其实也没有什么必要的。所以我们在这部分的附图上,所圈出的“客家核心分布区”,只是说这些地区,是客家文化分布的核心区,而并不是说籍贯是那里的朋友,就一定是客家人,或者说自认是客家人的比例,就一定占优了。至于说自己究竟算不算客家人,就我个人的看法,还是自己说了算。毕竟我一向认为,所谓“族”的划分,无论什么层次的,还是以文化认同感为准的。相信在“客家”身份没有成为一个拥有特殊权利的群体(比如高考加个分什么的),并被以某种书面形式确认之前(比如印在身份证上),认同自己是客家的朋友,绝大多数都是真实意思的表达。
    既然说客家文化成为一个有明显识别度的文化,是因为由赣南地区向外,所进行的二次迁徙而造就的。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来研究一下,这些先民的迁徙路线了。理论上一个族群在一个地区稳定后,是可以向任意一个方向自然渗透的,只是在这些渗透过程中,相对空间较大的方向,会成为主力突破方向罢了。象赣南的客家文化也是如此,在西北、东北两个方向,赣江上游支流与中游支流的分水岭的北部(吉安、抚州两地的南部边缘);以及罗宵山脉的西侧(湖南的东南边缘),也都有客家文化区的存在。不过这些自然渗透,在湘、赣两个强势本土文化的压力之下,都没有形成规模,并为客家文化的发展,作出关键性的贡献。
    如果按照地正常的思路,再次迁徙的客家先民们,最有可能选择的迁徙路线,应该是跨越大庾岭,然后沿北江向南,直至到达珠三角地区。而实际上,这种情况也的确发生了,至于北江上游的韶关地区,仍然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分布区,也被我们划到了“客家核心分布区”内。问题是这条最容易选择的路线,也一定会被早期移民所看中。特别是在早期移民占据了北江下游的珠三角地区,并形成强势文化区后。粤北的这些后来者,即使能够在与土著族群的博弈中,在北江上游的河谷、丘陵中得到栖身之地,也不大可能发展成为,与珠三角的广府文化,潮汕地区的潮汕文化并立的“客家”文化。更有可能的是,依据一般的地缘规律,成为下游地区的子文化区。
    就写到这了,祝大家端午快乐!
    日期:2011-06-0808:23:53
    从所附的《赣——闽“客家”地缘结构示意图》上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江西和福建的分界线,是按照武夷山脉的分水岭来划分的,但这却并不意味着两个地缘板块之间,就没有联系紧密的区域了。当武夷山脉向南即将走到尽头之时,它也象所有的山脉那样,无论是高度还是密度,都有所下降,这就为赣闽两地之间族群迁徙提供了便利。更为重要的是,尽管武夷山东麓整体都是高密度的山地,但在西南部,也就是武夷山余脉相对应的区域,却有着一小片相对下陷的区域。尽管这些相间于山地之间的,小型的河谷盆地是那么的不起眼,但对于本来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客家先民来说,能够有这种不上不下的,相对平坦的区域,来继续他们的农耕事业,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事实上,当我们从空中俯视赣、闽、粤交界处之时,就会发现由于分割三省的大庾岭、武夷山余脉等山体,与周边山体之间相比并没有高度上的优势。因此三省在这一地区的地理分割并不明显。而相对宽松的地理条件,广布的河流,也生成了许多小型的河谷盆地。这些地理特点,都为农业属性明显,却又无法在大平原地带拓展生存空间的客家先民们,提供了生存、发展的可能。这种地形,加上三省交界的边缘地位,都为客家文化保持自己的特点,提供了地缘上的基础。
    尽管依照山脉的走向,赣、闽、粤三省交界之处的切割算不上明显,但如果我们把视线转移到河流上面,就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地理规律了。当赣南的客家先民们,沿着赣江上游的支流逐步迁徙至分水岭西侧,并最终跨越分水岭,向闽西南进行自然渗透时。他们需要在武夷山脉中找到一个突破口,以为持续的移民行为提供战略通道。这个突破口的战略作用,类似于湘桂走廊。有这样相对平坦的平原带,成为枢纽来过渡两个水系,两个地缘板块之间的联系就能够变得更加紧密。
    相比秦人利用湘桂走廊这条狭长的平原带,强势向岭南渗透,在跨越武夷山脉之中,寻找连接赣、闽两地水系突破口,要更有难度。毕竟作为一条山脉来说,武夷山脉的发育完整程度,要远高于由诸多丘陵组成的“南岭”。不过这个突破口最终还是被找到了,它就是“石壁盆地”,而客家人的祖地“石壁村”,正是位于这个面积只有200平方公里的,镶嵌在武夷山脉之中的小盆地之中。石壁盆地这个地理名词,也正是得自于石壁村这个客家文化中的著名地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