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节
日期:2011-06-0223:22:53
就岭南地区的华夏化来说,首征南越的秦帝国应该算是首功了。秦帝国以强制力,向岭南输送的数十万男丁,开始改变了岭南,尤其是广东地区的地缘属性。不过对于华夏文明的传播而言,秦人这次带有军事目的的大迁徙,只能算是一个开始,并不能算是大功告成。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次迁入的人口,成分比较单一,缺少以家族为单位的,氏族的整体迁入。那些经历过战争、疾病而残存下来的男丁(虽然没有具体数据,但以当地的环境和情况来看,消耗掉的会是大多数),尽管还能够在军事上和政治上控制南越,但从族群结构上将之完全同化却是不可能的。假如后来的诸多帝国,没有持续的向岭南迁入人口的话,可以肯定的是,独立之后的“南越国”会不可避免的彻底本土化。即使他们的贵族阶级,可能仍然会以自己来自华夏的血统为荣。
真正让岭南成为华夏之地的,并不是象秦汉这样的强大帝国时期,而恰恰是两晋、五代这样的乱世。由于中原地区的持久动荡,汉族开始了周期性的,大规模的衣冠南渡。这种情况下,长江、珠江流域的华夏属性都一次次的得到了加强。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珠江流域并不是北方人口迁入的第一选择。或者说,在大多数情况下,珠江流域其实是在接受长江流域的二次移民。那些先期在长江流域落脚的华夏移民们,在稳定并实现人口增长时,很自然的会向外进行自然渗透,而珠江流域正是在这种波浪式的移民过程中,真正实现华夏化的。
华夏民族在长江、珠江流域的转进过程中,江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转站。说到这里,我们肯定会想到,这是因为大庾岭上的“梅关”通道,在沟通岭南中的重要作用。但其实在民族的缓慢自然迁移过程中,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基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江西封闭的地缘结构,有利于成为一个人口储备库。就这一地缘特点,我们曾经不止一次的提及过。在最能反映出中央之国核心区内,诸板块特点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特点就表露无疑了。当江东这他们的吴越文化而自豪,两湖孕育了楚文化之时,江西这个由大别山、罗宵山、南岭、五夷山等山脉合围起来的地缘板块,只能在两个强势文化区中间,以“吴头楚尾”的模糊定位自据。即使是在现在,两湖之地暂时已经退居二级地缘板块。长江角和珠三角因为经济原因,成为地缘重心之后,江西的地缘位置,依然是摇摆不定,无法明确自己究竟应该成为哪一方的腹地。
当然,也不能说赣江流域就完全是一个封闭的地缘板块,所谓的封闭只是相对于它周边的几个省份而已。最起码赣江下游的鄱阳湖及其周边地区,在长江成为博弈主战场时,还是能够发挥枢纽作用的。
日期:2011-06-0300:41:24
赣江下游的鄱阳湖平原,成为中央之国核心区的时间,并不会比江东、两湖地区晚多久。当年的吴、楚两国在发展壮大后,都会很自然的沿江向此渗透。比赣北的鄱阳湖平原相比,赣南的那些丘陵区,就要边缘许多了。但历史还是给予了赣南地区登上地缘博弈舞台的机会,比较知名的有两次,一次就是我们这一时段所分析的对象“客家”;另一次则是红色政权的诞生了(如果仔细对比二者的地缘背景,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所覆盖的区域、重心基本雷同)。
从地形图上看,江西的北部,是一个完美的盆地形结构。赣江下游和发源于周边山地上的众多支流,共同汇集成了鄱阳湖,并为之带来的大片的平原区,而东西纵深稍短的江西南部,情况则正好相反,丘陵地貌为主的地形,相间着由赣江上游诸多河流所冲积而成的河谷平原。其地缘中心赣州,及其所辖的19个市县(区)都是依这些河谷平原而生。而赣州这个地缘中心,正是这些扇形的赣江上游支流所汇集的中心,象是一个扇柄一样,牢牢的控制着江西的南部。
在现实的生活中,行政区域并不会总是按照地理结构来划分的。不过在江西这个与世无争的地缘板块中,二者的贴合度还是很高的,特别是在赣南地区。如果在地形图上观察赣州地区的边界的话(详见“赣南地缘结构图”),我们会发现,它的边界就是在赣江上游支流(所有汇入赣州这个点的河流),与赣江中游地区支流的分水岭上。这种能够真实反应地理结构的行政划分,往往也是最稳定的。
由于赣州这个地级市的行政结构,与地理特点高度吻合,因此“赣州”这个行政名称,与“赣南”这个地理名词,往往有着共同的地缘含义(除非特指赣州市这个点)。而在“客家四州”这个地缘概念中,所指向的其实也就是整个赣南地区了。
不管是象秦人那样的武力征服,还是象东晋、南宋那样的,有组织的衣冠南渡。亦或是以家族为单位的自然渗透。农耕属性的华夏民族,所最先选择的肯定是平原纵深较大的地理单元。以我们这阶段所涉及的地理单元而言,赣江下游的鄱阳湖平原,以及珠江下游的珠三角平原,肯定是最先被覆盖的。如果这种迁移,是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那些来自同样方位的移民之间,并不会出现主客之分。就象古典时期末期的“蓄水开闸”式的“闯关东”一样,当时的移民,以及他们的后代,就不会去深究移民时间的问题;而象台湾这种前后拉据时间较长,且分段式的集中移民,就容易形成主、客之分了。
相比于后期的北方移民,早期的移民所在遇到的困难其实要更小些。这个困难指的是获得赖以生存的土地。毕竟这些在政治和技术上都更为成熟的华夏移民,对面对这些地区的土著民族时,有着综合性的优势,更何况在那些中原王朝南退时的大规模移民,本身还有着国家强制力在后面支撑。这其实也是个地缘规律了,并不能单纯的从现在流行的“人权”角度来解读。否则要深究起来,台湾的所谓“高山族”,最初也不是居住在高山之上的,所谓的本省人其实也是外来之客了;而建立美国的欧洲人,更应该把土地和野牛,还给印第安人了。
当鄱阳湖平原、珠三角平原,已经被先期的北方移民消化殆尽后。后期再因为战乱而大规模南迁的北方移民,在面对有着共同文化背景的技术特点的本地居民时,就没有优势可言了。如果他们的数量较小,很自然的选择就是以个体的形式,融入当地的氏族中去;但如果是大规模的移民,就只能在早期移民还没有完全覆盖的区域寻找机会了。这种时候,在大平原之外的,次一级的丘陵地带便是这些无法融入当地氏族的,“新移民”的立身之处了。在赣江流域,并不能说鄱阳湖平原周边的山地丘陵之中,就不会成为这些急于寻找土地的,新移民的开发区。但在历史的推进过程中,远离地缘博弈中心,地理结构上又封闭自成体系的赣南地区,却是最有机会让这些后来移民,保持住原有特点的板块(想保持住自己的族群特点,必须有一定的规模支撑)。
今天就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