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节
日期:2011-06-0100:53:11
之所以要把海陆丰这个体量颇小的点,单独提出来说,其实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分析客家核心区内部的几个亚板块时,还会涉及到它。所以前面有朋友觉得“海陆丰”部分只说了一半,也是对的。好了,言归正传,下面我们需要把视线对准神秘的族群“客家”了。
日期:2011-06-0101:24:50
相信无论是自认为“客家人”的朋友,还是很多对汉族南迁感兴趣的朋友,都对客家族群的形成,抱有深厚的兴趣。从族群的源流来看,客家的先祖无疑是从黄河流域的华夏核心区向南迁移而来的。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北方游牧、渔猎民族的不断南侵,随着北方汉族政权的覆灭,曾经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民族迁移。这种由政权组织的迁移,与一般的自然渗透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的规模一般较小,迁移者的社会结构单一(比如商人、失地农民、罪犯),很容易被更占据人口优势的土著族群所同化;而后者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迁移,从政治结构,到氏族完整性,都能得到最大的保存。这也就让特点鲜明的“客家”文化诞生,成为了可能。
当然,并不能说华夏民族的每一次大规模南迁,都是因为那些马上民族的入侵。最起码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不是因为这个原因。第一次是因为秦人征服南越,有组织的向岭南迁移了60万人口;最后一次则是在60多年前,因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失败,向台湾转入了上百万人口。从迁移特点来看,民国政权入台的那次,倒是和东晋及以后,那些南迁的中原政权有些共同特点,即迁移的组织结构完整,易于形成新的族群。只是客家这个族群概念,在古典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所以这批最后南迁(入台)的北来人口,被贴上“外省人”、“新住民”的标签了。、
1949年的那次迁移,所造成的台湾岛内地缘结构变化的后果,现在仍在消化之中。抛开政治层面不论,从大历史的角度看,这可以算的上是华夏民族的又一次成功扩张了。尽管台湾岛的华夏化,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开始并成熟了,但在被日本占据将近50年后(算二代了,三代基本可以融合了),为之补充入新的华夏血液,对于中央之国将台湾岛稳定的纳入核心区,是非常有必要的。
日期:2011-06-0102:08:58
949年的那次迁移,所造成的台湾岛内地缘结构变化的后果,现在仍在消化之中。抛开政治层面不论,从大历史的角度看,这可以算的上是华夏民族的又一次成功扩张了。尽管台湾岛的华夏化,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开始并成熟了,但在被日本占据将近50年后(算二代了,三代基本可以融合了),为之补充入新的华夏血液,对于中央之国将台湾岛稳定的纳入核心区,是非常有必要的。
回头我们还是来说“客家”的问题。就客家这个族群现在的分布范围而言,应该算是全球化了。不过正如我们在“客家核心分布区地理结构示意图”中所圈定的那样,赣粤闽三省交界的几个地区,是属于客家的核心聚居区,也可以说是族系形成的原始区域。这样的话,就会有一个问题出现了,即就中国的南北朝政权而言,南朝所控制的区域,并不至上述几个省份。一般情况下,四川盆地、两湖平原(包括江汉、洞庭湖平原)、江东平原几个重要的地理单元,也都在南朝的控制之下。那么为什么在这些地区,没有形成“客家”文化呢?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明确“客家”这个概念的含义。所谓“客”自然是相对于土著民族而言的,而“客家”中的“客”所对应的土著民族,却并非是我们理解中的边缘“少数民族”,而同也是汉族的成员。也就是说,按现在的民族划分标准,客家并不是一个民族,而是汉族中一个有着自身特点的亚族群。现在大家用行政区域所认知的“东北人”、“广东人”等地域概念,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亚族群的划分。只不过客家分布区特殊的地理分布,无法形成一个“客家省”,具体的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罢了。
仔细比较客家分布区域,和我们刚才所提到的,南朝政权还会包括的几个地缘板块,我们会发现。后者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中央之国的博弈焦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被纳入中央之国的核心区,并开始华夏化了。也正是由于它们处在南北博弈的前沿,这些地区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中,能够持续不断的,与中原政权进行大规模的交流。这使得居住于其上的族群,在自我认知上,都形成了带有自身地缘特点的汉族民系。这些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为标签的亚族群(吴、楚、蜀等),居于长江流域的亚族群,由于一直能够直接参与中央之国的核心圈的博弈,也因此而拥有更强势的同化能力,吸收、消化掉那些来自北方的人口。当然,在这持续不断的融合过程中,北方族群不断的南迁,也为长江流域的这些地缘板块,注入了新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改变着他们的地缘特点。比如四川盆地就没有和其他几个板块那样,保留自己独特的方言,而是成为了官话区,并因此而影响了更为边缘的“云贵高原”
困了,就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