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节

    日期:2011-05-0201:24:36
    “桃江”是赣江的一条支流,准确的说,它是“贡江”的一条支流。这条由南至北,纵穿赣南东部地区的河流,其实有很多点(包括它支流),与广东境内的珠江水系,特别是浈江水系地理距离很近的(最近的还不到十公里)。只不过如果是要挖掘运河的话,直线距离只是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更重要的还是地势问题。要是两者之间存在海拔又高,纵深又大的分水岭,那就不好挖了。湘桂走廊之所以被最终选定,是因为它的越岭段丘陵密度较低,海拔也不高,有空间为运河选址。相比之下,大庾岭南面的浈江,与江西境内的“信丰”段桃江之间,算是赣粤之间最有条件开挖运河的了。之前也有朋友上过这一区域的卫星图,我们会发现,浈江、桃江河谷之间的分水岭纵深并不大,与湘、漓之间的过渡区相比,主要弱点就是这一小片丘陵的密度有点大。如果能够在其中寻找到合适的裂谷,还是有可能挖掘出河道的。目前浈江源头处筑坝而成的“孔江水库”,已经使得提高的水位,基本渗透过这片丘陵了。在工程技术高原发达的今天,再一步把两江连通,并拓宽原有河道,其实都已经不是问题了,即使是一定要在十字岭裂谷中挖出运河来,也不是做不到的事。只不过在二千多年前,越岭难度相对较小的湘桂走廊被选定承担这项历史使命了。
    秦人选择湘桂线作为南征百越的水路补给线,还有二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是两湖地区,是楚人的中心区域,经营日久,基础比较好;二是如果先进入珠江中游的广西盆地,秦人下一步就可以顺流而下,将军力和补给快速的覆盖到珠江中下游地区。而如果把精力放在开拓赣粤运河上,即使能够将赣江水系,与珠江的“北江”相连。那么这条运河所能够直接攻击的重点,也就是珠江口的珠三角地区了。在稳定珠三角之后,秦人再想向西,控制南越腹地的话,溯江而上行进方式,会将秦人的征服时间拉长数倍,人力也要多出许多(逆流而上的动力要求高)。这对于客地作战的秦人来说,是正分不利的。
    日期:2011-05-0300:36:59
    有一个问题是大家所关心的,就是灵渠在历史当中,并没有发挥长江、珠江流域主要交通线路的作用。在这点上,大庾岭上的梅关驿道,所承担的任务似乎要更重些。而象先秦所挖掘的邗沟、深沟、鸿沟,以及江东平原的诸多运河,后来则演变为了“京杭大运河”,并一直承担南北交通动脉的作用。之所以会有这种差别,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地理结构的因素;二是地缘政治的原因。
    首先灵渠修筑的地点,其地理条件较之修筑于江东、江淮、华北平原的大运河,要局限的多。能够在丘陵纵横的区域,找到个水平面而来通行船舶已是不易,再想把水道拓宽、挖深,难度就大很多了。因此相比那些平原运河,通常可行四、五十吨(水量大,河道好的时候,百吨船也可行)船的河道,灵渠中河道窄的地方只有数米,行驶的船只载重一般最多不超过十吨(可参照《灵渠陡门结构及工作原理示意图》中“天下第一陡”的实拍照片)。这种单位运量,自然拉低了灵渠在越岭通道中的物流比重。经常会有朋友讨论国都的迁移问题,并想知道为什么古典时期后期的帝都,由黄土高原东迁至华北平原。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水”。以古人的生产力而言,固然不需要现在这么大的用水量,但为维持帝都的绝对地缘优势,而必须保有超出其所在地缘板块,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却是共通的。也就是说,无论是古典时期,还是现在,中央之国的地缘中心都需要有足够通畅和足够运量的交通线,来将资源(古典时期最主要的就是粮食)运载到都城。
    在古典时期,能够承载这项重任的,非通过内陆河流所进行的“槽运”莫属。在这方面,关中平原的辐射力就有很大的缺陷了。当你将东部的资源,通过天然河道、运河,进入黄河运抵至洛阳盆地后,再想穿越礁石错落的“三门峡”西进就很困难了。为了规避这段水路的风险,通常的做法是在此弃舟登岸,绕过三门峡之后再寻找合适的水道,将资源送入关中。这种周转方式,自然极大的加重了物流成本。也使得后世很多想迁都至西安的政治家,不得不放弃这个想法。
    地理条件的限制,固然是影响灵渠地缘影响力的一个方面,地缘政治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视。华北平原在地缘政治上的优势,其实是能够维持其运河体系持续运转的最重要因素。这个地缘政治的影响力,并不能单纯的理解为都城为了维持其地缘中心地位,所谋求的额外补给。更因为中央之国的地缘压力绝大部分时候是来自于北方,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快速、持续的将江南一带的物资运至华北,就显得非常重要的。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帝国的压力,是来自于中南半岛,特别是越南地区,那么灵渠在历史上的作用,以及维护的力度将会远高于现在了。
    日期:2011-05-0301:14:43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