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节

    日期:2011-04-3000:59:28
    “灵渠”还有一个比较现代化的名字,叫作“湘桂运河”。顾名思义,体现的是它的地缘意义。与“湘桂运河”这条越岭水道相对应的,其实还有一条“赣粤运河”。只不过前者在二千多年前已经付诸实施了,后者起到现在还是一个远期规划。
    我们上一节也说过了,其实南岭南北,源头相近的,位置相对的河流有很多,“湘桂走廊”之所以脱颖而出,成为了运河的挖掘地,是因为湘、漓两水的过渡区,不是一条明显的分水岭,而是一片低密度的丘陵区,使得修筑运河成为可能。事实上类似这种低海拔过渡区,在五岭当中并非是特例,最起码在赣、粤一线,还能找到类似的走廊。这条走廊并非是我们所熟知的,通行于大庾岭之上的“梅关”古道。因为这条知名度最高的通道,是从大庾岭分水岭之上翻越而过的。尽管大庾岭的平均海拔只有四、五百米,与章水河道的高差也不过二三百米,但让习惯于往“高”处走的人过去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让凭借自然力只能往低处流的水越岭而过却是不可能的。
    其实古人在不同时代修筑关址的地点,以及通行的道路,并非总是固定在一处的。即使是在同一交通路线上也会略有偏差。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构筑于大庾岭分水岭之上的“梅关”,也并非是古人的唯一选择。在它的西、南方向,有一条“<>
    日期:2011-04-3002:41:16
    刚才做了张“梅关古道地理结构图”,所以更新慢了。写完这点就假期见了,祝大家假期愉快!
    ==========================================================
    虽然我们从地形图上看,小梅关所在的这条裂谷,看似有机会成为一条河道。但实际上,裂谷当中多点的海拔还是超过了四百米。这些高点在古典时期,也都有可能成为据守此道关卡(包括现在南雄境内被确定为“小梅关”旧址的那个点)。如果这不是一条狭窄的裂谷,而是象湘桂走廊那样纵深的平原丘陵带,能够为运河提供足够的迂回空间,当年的秦人在为运河选址时也许会考虑这里。而现在,秦人更现实的选择,还是将之作为一段相对平坦的陆地通道。也正因为此,也有人认为秦人当日所构筑之“横浦关”,并非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梅关”(现存驿道为唐代扩建,关楼为宋代重建)。真正的秦关,应该是裂谷(游仙径)中的“小梅关”。
    十字径裂谷的谷底并非在一个水平面上,这也可以从现在章江上游的蓄水情况看出。在经由裂谷北段的章水,已经筑坝蓄水成为“油罗口水库”的情况下,水面抬高的情况下,水库的南面依然存在高点将之分割,并不再向南覆盖整个峡谷。比较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有了这样理想的裂谷通道,为什么古人还是费力在大庾岭的分水岭之上修筑翻山驿道,并构筑关卡(梅关)。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裂谷的北部为章江所据,且北端较南部更为狭窄(现在蓄水之后,北端谷口处依旧呈峡谷状)。这种结构,使得沿河道路即使修筑好了,也处在不稳定状态,尤其是到了讯期就很可能被淹没了。鉴于梅岭通道承担着沟通岭南的重要任务,与道路的稳定性相比,翻越一处落差二、三百米的丘陵,绕过不稳定的北部河谷(宽度较宽的裂谷南部,还是会承担出岭的任务),所增加的工作量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也正因为此,我们现在才能够看到千年以前修筑的古驿道。
    既然说由于纵深的问题,梅关脚下的十字岭裂谷难以成为运河的越岭通道,那么我们就需要在赣粤边境再看看,有没有纵深足够宽,海拔足够低的区域,来设计运河的越岭段。当我们的目光在地形图上掠过时,在大庾岭的南岭,我们很快就能够找到一条很明显的平原带。这条平原带的西南端,正是翻越大庾岭后,所以借以入珠江流域腹地的“浈江”所冲积出来的河谷。由于这一区域属于广东省的南雄市管辖,因此也被称之为“南雄盆地”。至于说平原带的东北部,也就是江西境内,则是由信丰县所辖。它那较为平整的地形,是由一个叫作桃江的河流冲积而成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