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节

    鉴于秦帝国存续的时间太短,林光宫和秦直道都没有什么机会展现自己的战略价值。不过在后来的汉帝国时间,凭借陕北、陇东高原相接的居中位置,林光宫所在的地点,还是有机会显露出自己的地缘优势。只不过汉朝的统治者,在重新修建行宫时,并没有延续秦朝的名字,而是将之命名为“甘泉宫”。在与匈奴博弈最为激烈的汉武帝时期,甘泉宫曾经作为一个著名的地标,经常的出现的史书当中。至于说甘泉宫所在的那段山体,其实也是属于子午岭山体的一部分,叫作“甘泉山”(偏西南,陇东高原方向的支脉)。由甘泉宫出发,无论是经由甘泉山,东北方向对接子午岭主脊上的直道,还是向东或向西,治泾、洛水系的河谷通道,进入陇东、陕北高原,都非常便利。所以不管穿越鄂尔多斯高原腹地,连通河套的计划有没有实施。最起码在秦汉第一帝国,以子午岭直道为干线,两侧河谷通道网为辅线(包括穿越连接这些河谷通道的道路),所共同组成的渭北交通网,都在为关中的战略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甘泉山以及甘泉宫,就是这条张交通网的地缘核心(所以志在平灭匈奴的汉武帝,呆在甘泉宫的时间,不比住在长安未央宫的时间要少多少)。
    写到这里,我们有必要交待一下西套平原的问题了。因为根据历史的记载,以及秦直道的战略价值来看,都是在围绕着河套平原的主体,前套、后套平原在进行的。作为离关中平原最近的西套平原,似乎没有理由淡出帝国的视线。也正因为此,宁夏本地的一些研究者,一直在寻找证据,以证明西套平原(银川平原)的开发,是始于秦朝。事实上从地缘关系上来看,西套平原应该已经纳入了帝国的管辖范围,只不过由于帝国的存续时间太短,而河套地区的主要矛盾又集中在阴山一线,因此没有成为博弈焦点的西套平原,所留下来的记录就很稀少了。
    西套平原之所以在秦帝国时期没有成为博弈焦点,是因为他的地缘位置偏南,并不是游牧民族的当然的势力范围。在大部分时候,来自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地带的“西戎”系边缘民族(后来的族群标签叫“西羌”了),更容易控制这块水草丰美之地。这一地缘特点在千年之后的仍然可以看到,尽管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族,其贵族体系中,有认定为自己的氏族是属于南迁至此的鲜卑族(特别是王族“拓跋氏”),但党项族的基本成份是属于西羌系是没有问题的。
    日期:2011-04-1502:18:55
    鉴于秦国当年的壮大、崛起,就是通过不断的征服、融合西戎系部落而完成的。在秦国将注意力集中在东线之前,基本上已经把西面的问题解决好了,生活在陇西、陇东,乃至陕北高原的戎系部落,或直接,或间接都已经在为帝国的建立出力了。至于说陇西高原以西,活动于青藏高原边缘的那些戎人部落(后来的“羌”),即使不臣服于秦国,也不够成威胁了。在秦人整合这些原属戎系边缘民族的地缘板块时,陇东高原的“义渠戎”算是最反复的。以前我们也说过了,秦国甚至是通过牺牲一位太后的色相,才算是彻底解决了义渠的问题,并在陇东高原建制了“北地郡”。而西套平原之所以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郡,并因此青史留名(如果不是作为化外之地,就是由北地郡管理),是因为在秦人的周边,已经没有戎系部落可以挑战秦国的宗主地位了。所以西套平原在战略上对于帝国的安全暂时没有威胁,自然也就没有必要重点经营了。
    如果说不是受到边缘民族的威胁,中央之国的历代王朝,其实都不愿意向外主动扩张的。这是因为在绝大部分古典时期,中央之国的人口与土地的矛盾,从整个上来看并不尖锐。出于成本考虑,象河套平原、朝鲜半岛这类虽然有一定农业潜力,在地理上也能够与核心区形成脆弱联系的地缘板块,只要没有对中央之国的核心区构成威胁。华夏政权也不太会去花精力直接控制的。而作为最容易成为游牧民族南侵跳板的前套、后套平原,被赵国,以及后来的秦、汉帝国作为重点经营的地缘板块,就是因为它威胁到了核心区的安全,必须花大量资源进行军事占领,乃至移民将之变为农业区。
    从地理关系上来看,西套平原的西面是“阿拉善高原”,东面是“鄂尔多斯高原”(两者可归为广义蒙古高原的一部分)。这两块高原的共同特点,就是地理条件比较差,其腹地不仅不能成为农业区,作为牧区,其所能承载的人口和牲畜也是有限的。而西套平原与陇东高原之间的这块缓冲地(算是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南角),虽然直线距离看似不远,但却是鄂尔多斯高原中最干旱的地区,有“旱海”之称。这样就使得西套平原更象是一个孤岛,与游牧区的联系,不象想象中那么紧密,对于华夏核心区的威胁,也不如前、后套平原大。当中央之国核心区,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的博弈进入白热化时,西套平原这块原本不处在博弈焦点之上的土地,也由于它宜牧宜农的地理特点(不缺水的平原大家都有兴趣),成为了双方在河套地区争夺的战略支撑点。其区位优势,更随着河西走廊的开发,以及青藏高原的地缘势力作为竞争者,进入华夏文明的视线,而更加显露出来了。
    就西套平原和河西走廊的地缘价值,要在汉帝国时期才会真正体现出来,到那时我们再做详细的分析。在先秦和秦帝国时期,农牧博弈的焦点区域,还是在阴山一线。如果秦帝国能够象后来的王朝那样,坚持个二、三百年,我们应该能够看到秦经营西套平原的成果。最起码北逐匈奴的蒙恬,在修筑直道这条军事高速公路时,已经着手在进行另一项工程了。即在将燕、赵、秦长城连成一线的基础上,在狼山以南的黄河沿线,经由西套平原直到陇西高原的西缘,修筑一条新的长城,以便于将整个河套地区包入帝国的直接控制区。这样的话,无论是来自蒙古高原的匈奴人,还是尚未臣服于秦帝国的,退缩于青藏高原边缘的戎人,都被隔离在这道防线之外了。可惜的是,同直道一样,这项纵深与非农业区交集太多的工程,最终也没有被后世的王朝续写下去。
    就写到这了,下一节应该是解读帝国南扩的问题了。祝大家晚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