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节
日期:2011-04-1802:04:04
说完了帝国北御匈奴的事情,我们要把视线转向南方,去看看帝国南扩的情况了。帝国在这个方向的对手,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主要是分布在东南沿海丘陵之上的“百越”族。如果由北向南为这些百越之地大致做个划分的话,我们可以将之分为:于越、瓯越、闽越、南越。而百越之地的这四个地缘版块,与中央之国的关系,也是渐次渐远了。
所谓“于越”之地,我们在吴越争霸时已经解读过了。从族群的角度理解,这就是越王勾践所引领的部族;从所控制的基本地区来看,则是位于现在浙江省的西北部,仙霞岭——大盘山——天台山,这条分水岭的西北侧。其核心部分包括宁绍平原、金衢盆地,两块主要农业区。
越国之所以能够兴起于“金衢盆地”,兴盛于“宁绍平原”,灭吴于“江平平原”,进而称霸中原。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在杭州湾以南的根据之地,所包含的河流基本走向是由南至北,注入杭州湾(绝大部分区域由“钱塘江水系”所覆盖),。河流的这种走向很自然的决定了“于越”族的渗透方向,并通过与江东平原的吴国争霸,进而成为了华夏体系的一员。相比之下,仙霞岭——大盘山——天台山西南的“瓯越”之地,就与于越之地的地缘属性,有着显著的区别。在这个被视为“外越”的地缘版块中,所有的河流都是向东直入东海的,其中的灵、瓯两江为境内的主要河流。前者的核心区在于灵江的入海口一带,所冲积而成的“温黄平原”,当下属于“台州”市所辖;而后者的核心区,则属于温州市所辖。瓯江与其南面的另两条体量较大的河流:飞云江、鳌江的下游地区,共同组成了“温瑞平原”。
坦白说,象温黄平原、温瑞平原这样的微型平原,在农业为本的古典时期根本不值一提。你甚至很难在一般比例的地图上,观察到这类体量只有几百平方公里的沿海平原。而现在,情况却有所不同了,海洋经济的兴起,为这些拥有海洋优势的地区,提供了发展、兴盛的契机。只不过,缺少大块平原,仍然是瓯越之地的困扰(不种地,也要搞房地产,工商业)
在最初的时候,瓯越之地是作为越国的边缘地区存在的,而到了吴越争霸时期,越国则已经将之纳为了直接控制区,正是借助瓯越族在海上的技术优势,越国才有机会在与吴国乃至齐国的争霸过程中,占据上风。可惜的是,并不成熟的政治体制和文化,让曾经有机会称霸中原的越国,在勾践死后不久,就陷入了内部分裂的境地。瓯越之地,作为一个与内越之地有着明显切割线的地缘板块,又一次的陷入了半独立状态。只不过这次的独立,是在于越体系内的分割。即建立于瓯越之地的“东瓯国”,其王族亦为勾践的子孙。
东瓯国并不是唯一在越国体系下,分割出去的地缘版块。在瓯越之地的南部,浙闽丘陵的核心地区,还存在着一个地缘板块“闽越”。如果说瓯越之地所对应的地区,是现在浙江省的东南部;那么闽越之地所对应的,就是现在的福建省了。其实闽越之地,不能说是从越国分裂出去的,因为与前者一直存在半独立的政治体有所不同的是,闽越是在越国为楚所灭之后,由败退的越国王族,向南迁移所扩张的区域。
并不是说闽越之地之前就没有人居住了,只不过在越国王族南迁之后,闽越族得以在文化属性上,归入了“越国”体系,并由部落时代跨入国家时代。这就相当于在百越体系内的“华夏化”,可以相见,当年获得“闽越国”身份的闽越族人,在遇到南面两广丘陵上,整体被归纳为“南越”的百越族亲戚后,就可以骄傲的声称,自己是曾经的中原霸主——越王勾践的直系子孙了。
曾经有不少朋友问过我,从地形图上看,无法理解同属一片沿海丘陵的浙江、福建两省是如何分割的。而实际上,无论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浙江、福建两省,还是二千多年前的瓯越、闽越两地,都有着明显的地缘分割线。其分割之明显,使我们有理由相信,现在的省界,可以视之为东瓯国、闽越国的国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