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节
日期:2011-04-1208:25:34
早在周人成为天下共主时,华夏文化中便有了“华夷五方”的概念。现在既然秦人成为了中央之国的主人,他们自然也要审视一下帝国的四周,究竟还有哪些边缘地区和边缘民族,有可能对帝国的安全造成威胁。从东面来说,当年和整个黄土高原族系对抗的主流“东夷”,事实上已经随着春秋战国的进程,而成为了华夏的一员。这其中被周王室授予平夷之权的“齐国”(尽管后来换了王室)功不可没,秦国在统一之后,基本没有再遇到边缘民族的问题,便将帝国的东部边界推到了东海。如果再想进一步的话,就只有看看海上有没有土地可供征服的了。不过很显然的是,无论是齐国还是现在的秦帝国,并没有遭受过来自海外的威胁,因此从帝国的层面来看,并没有必要再在这个方向花费太多的精力了。而从帝国的统治者“秦始皇”的角度来看,那些似乎没有征服必要的海岛之上,却有可能居住着不属于这个世界的“神仙”。得到这样的结论,那些长期在山东半岛沿线活跃的,出身于东夷文化的方士们功不可没。其后果便是始皇帝陛下动用了一部分财力,派遣了一支小型的“远征军”(徐福带的那五百童男童女,其实算是朝圣的使团了),去海上为他寻找不死药了。尽管最终并没有奇迹出现,但却为东海最大的边缘民族“和”族,提供了加入华夏体系的最初线索。
帝国南面的地缘结构,我们昨天已经分析过了。东南丘陵地带和云贵高原这两个蛮夷之地,由于它们潜在的威胁和利益,已经被帝国列入了远征计划。而在这项计划实施之前,帝国还有一个更为紧迫的方位的对手需要解决掉,那就是来自北方蒙古高原的匈奴。游牧民族的威胁在战国时期使已呈现,基于他们对于“骑射”这两项军事技术的熟练程度,以及生产方式上的机动优势,长城成为了农耕民族以静制动的法宝。在秦灭六国之前,通过胡服骑射拉平了与匈奴军事技术差异的赵人本来已经做的很好了,以阴山山脉为依托的长城防御体系也已经打造完成。不出意外的话,秦国在北部边境是可以成建制的接受赵国的代郡、雁门、云中三郡的。事实上秦国在灭掉赵国的继承者“代国”之后,也确实做到了这点,只不过在接收“云中郡”时出了一点意外。
我们在分析“赵北三郡”只已经分析过了。赵国的云中郡主要控制的是阴山以南的,包括后套、前套两个盆地型平原的土地。这两块土地平整,水源充足的平原,之前本来是游牧民族最为优良的天然草场。而扩张至此的农耕民族,同样也能够凭借他们所掌握的水利知识,将之改造成为农业区。要是给赵国充足的时间和人力的话,他们应该能够有机会完成云中郡在生产力方式上的转化过程。可惜的是,秦人在赵国南线的攻击,让赵国无法集中精力完成这样事。而从战略上来看,从李牧所统帅的北地边防军,被作为最后的筹码调入河北平原之后,赵国便随时面临着退出河套平原的危险。
凭借着李牧大破匈奴的余威,以及匈奴战略后撤所留出的缓冲空间。在李牧率军回援邯郸的那十几年间,阴山防线仍然保持着宁静。而李牧身死,赵国灭亡之后,游牧民族预料之中的渗透终于开始了。当秦人接收到云中郡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匈奴人已经控制了狼山(阳山)以南的后套地区,并由此向鄂尔多斯高原渗透。这种局势让后套平原乃至整个河套地区(主包含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在内)第一时间被帝国列为战区,众多网友所期待的“外战”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