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节

    日期:2011-04-1100:29:37
    通过战国部分的解读,和对秦初三十六郡的分析,我们应该已经比较清楚秦国在帝国建立之初的版图应该有多大了。如果从地缘板块的角度来理解帝国的结构,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秦巴谷地、四川盆地、南阳盆地、江汉平原、江淮平原、江南平原丘陵地带,这些地缘板块在经过六国的上百年的经营后,现在都已经尽数为帝国所接收,成为了可以直接控制的熟地。接下来的话,帝国可以有两个方向,一是进行内部整合;二是继续向边缘地区进行扩张。
    将这些因诸侯分割而地缘分割明显的土地,变成为一个整体的内部整合,应该是最为紧迫的,毕竟这涉及到帝国的结构稳定。做这件事情,技术上的准备是一方面,秦人也因此做了很多事,包括设立由中央政府直接委派官员的郡、县两级行政机构。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技术手段,用以整合的时间都是必须的。因为无论你的措施有多么到位,如果帝国的大部分臣民都还能在脑海中保留故国的记忆,帝国的社会结构都不能达到稳定;而如果有一天,中央之国的绝大部分臣民,都出生在帝国体制下,那么他们的国家认同感上就不大会出现冲突了。
    尽管秦帝国所能够直接控制的土地,达到了空前的地步,但秦人似乎到了并没有打算把主要精力放在内部整合上面。之所以会这样,很大程度是因为秦人之前的政策太过成功,以至于秦人觉得,把他们耕战的战时体制,扩展到整个中央之国就可以了。而秦人的战时体制中,以军功授爵、授田的“军功爵”制,更使得战争本身就成为了一种生产力。国家可以因为战争而更快速获得土地和财富,个人也同样有理由视之为一种生产方式。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秦人在进行内部整合的同时,就马上开始强力渗透边缘地区了。
    秦帝国所认知的边缘地区,也就是当年六国中燕、赵、楚这三个边缘国家,包括秦国自己所接触到的地区。要想得知这些边缘地区的基本情况,并不是件困难的事,因为在秦人统一六国之前,这些边缘国家在中原博弈的同时,已经对各自所能接触到的边缘地区有了很深的接触。从燕国所主力渗透的边缘地区来看,是在东北方向的“东北平原”“辽东半岛”以及“朝鲜半岛”。这一地区的地缘结构我们已经多次做过分析了,基本上占据了下辽河平原这个枢纽地区,以及辽东半岛这个缓冲区后,再向外扩张的性价比就不高了。除非有一天,活动在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渔猎民族(亦可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经由西辽河在此占据优势),强大到足以对帝国东北部的安全造成重大威胁。燕人当日所做出的努力,已经让秦人相当满意了,所以帝国暂时并没有把这个方向作为扩张的重点。
    相比于东北方向的兴趣索然,秦人对于当日楚国所接触的边缘地区,兴趣却非常大。无论是与江东地区相接的“浙闽丘陵”,还是与江南地区(湘江流域和赣江流域)相接的“两广丘陵”,帝国都将之纳入了扩张计划。而由浙闽丘陵、两广丘陵所构成的,涉及现在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省的“东南沿海丘陵地带”,一直是越人及越文化的覆盖区,其影响力甚至一直延续至今。秦人之所以会将些看似没有太大地缘潜力的沿海丘陵地带,列为扩张重点,当年的越王勾践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当年越人绝地反击,翻盘吴国,称霸中原的“传奇”举动,足以让当时还困于关中的秦人刮目相看。越人的韧性,而他们所处在区在防御上的巨大优势,甚至在他们败于楚人,不得不退出江东地区之后,还能够继续在闽浙丘陵之内,延续他们的国祚(虽然内部四分五裂了)。也正因为如此,秦国在灭亡楚国之后,并没有停顿下来,而是一鼓作气,将会稽山以南直至“金衢盆地”的内越之地收入囊中(内外越的划分,详见越国部分)。不过我们刚才也说过了,当年由勾践兴越,所创立的越国本身,在退回浙闽丘陵后,内部已经陷入了分裂状态。即使秦人得到了越国龙兴的“内越”之地,还是内越之东的,位于沿海的“外越”(瓯越)地区;以及内外越之南的“闽越”地区(现福建地区)仍在越国王族(于越族)的控制之下。如果想要永久的消除越人的威胁,无论是由越国王族所控制的那部分浙闽丘陵,还由边缘越族所控制的南越之地“两广丘陵”,秦人都希望它们成为集权管理的帝国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为化外之地存在。
    除掉东南沿海丘陵,另一个曾经在战国后期由楚人渗透过的板块“云贵高原”也被帝国列入了扩张计划中。秦人之所以关注这一区域,并不仅仅是因为楚人曾经试图以此为基地,在四川盆地开辟反击秦国的第二战场;更因为富庶的蜀人,所展现出来的迥异的文化特质,使得秦人知道了,在四川盆地的南部,存在一条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商路。既然有利益存在,那么即使秦人暂时还看不上云贵高原的农业潜力,也有理由想办法打通一条南入云贵高原的通道了。而一旦秦人决心这样做了,对贵州高原的“夜郎国”,以及云南高原的“滇国”来说,都将面临灭顶之灾了。
    今天就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另外对于用浏览器放大插图这点,我没有试过。上传的图,都还是没有压缩过的,另存在电脑中应该还是能放大看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