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节

    日期:2011-03-2020:34:14
    在攻占平舆、寝丘两邑之后,李信大军并没有再按照正常的程序向东,或者向南扩大战果,而是向北返回中原腹地,去攻击曾经的陈国国都,后来的楚都“陈”(河南淮阳),以及之前位于魏、楚博弈区的“鄢陵”(河南鄢陵县)。这一点比较奇怪,因为不管这两个城邑之前的归属如何,它们在李信攻楚以前,都已经是秦地无疑。而让李信不得不回师中原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刚刚征服不久的土地发生的叛乱。正如我们前日所说的那样,秦国最近的兼并速度过快,根本没有时间来消化新征服的土地,尤其在韩都新郑、魏都大梁、楚都“陈”郢(楚国定都的地方,都要加个“郢”字)所围就的这个区域,更是潜伏着不稳定因素。作为一个国家曾经的地缘中心,无论是从旧贵族的角度,还是普通民众的心中,成为一个新国家的臣民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年(前226年),新郑所暴发的那次叛乱就是一例。而时隔一年以后,曾经的楚都“陈”也开始复国运动了。根据历史所留存的蛛丝马迹看,这次以楚人首的叛乱,很可能是由秦国曾经的国相“昌平君”所发起的。之所以在这里提到这位昌平君,是因为他楚国公子特殊身份。其实我们并不需要为此感到奇怪,在人才流动极为频繁的战国,一个国家的精英人物为另一个国家服务是非常常见的。由于秦国之前在很长一段时间,集中精力应对三晋,因此在南线缓和了和楚国的关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楚国的贵族有机会进入秦国上层(象那位在吕不韦投资计划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秦始皇的名义祖母“华阳夫人”就是楚人)。而秦国让昌平君驻于“陈”,也是希望利用他楚国贵族的身份,为秦国整合这些新征服的楚地。这种事情在现在的国际政治中也很常见,一旦一个国家征服另一个国家,被推到前面控制地方的,往往就是那些服务于征服国的,被征服国的精英人物。不过这一次,秦国显然失算了,作为战国诸雄中,与华夏地缘关系最为远的“楚人”显然有更强的独立倾向。这种倾向直到后来,以楚地的精英人物为主导,建立了“汉”帝国后才被完全消除。因此如果现在还有人对楚文化是否属于“华夏”体系尚存有疑虑的话,那么“汉”这个文化标签,无疑是由黄河、长江流域所共同造就的。
    楚地这种较强的离心力,以及六国中最为广阔的战略纵深,都使得对楚国的征服变得不那么容易。因此王翦这类老成持众的将领看来,假使不能集中秦国的全部精锐(60万大军),是很难取得决定性胜利的。现在只有20万军队的李信,就面临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并不愿意放弃已经取得的战果,而另一方面,陈、鄢两地的叛乱又必须前去摆平,否则中原有失,自己在淮北就等于孤军深入了。在这种情况下,李信带领秦军主力,回师平叛,而蒙恬则暂时留在原地,以观。可以想见的是,当时的战况会非常激烈。因为相比于一般的叛乱,本来就做为“陈”邑主官的昌平君,可以掌握更多的资源,并得到楚地遗民的拥戴。只是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在秦人把所有与自己意志相左的书籍焚烧后,我们只能看到秦军攻陈邑、鄢陵的记录,并让人误以为是李信取得了胜利。而实际上,秦军的这次平叛以失败而告终。李信大军和驻守原地的蒙恬军,被迫向西后撤,试图退入洛阳盆地。从方向上来看,这是攻击失败后的秦军,能够最快获得山地保护,稳住阵脚的回军路线了。可惜的是,楚军(包括楚军主力,和昌平君的反正军队),并没有打算就此放过秦军。在楚国最负盛名的军事家族“项”氏家族的成员:“项燕”率领之下,在秦军后撤的三天三夜中,楚军一直如影随形。而无法甩掉楚军的李信大军(包括合军的的蒙恬军),最终决定在将要退入洛阳盆地之前,与楚军决战(不然让楚军这样一直追击,有可能就要一直退到函谷关了。就象当日信陵君所组织的那次合纵之战一样)。双方的决战地点叫作“城父”邑(有两个城父邑,这个是西城父,在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位于汝水上游,也就是当年大禹所治“汝海”的所在地。在大禹开龙门导伊水入黄河之后,水位下降的汝海两侧,就成为进入洛阳盆地(经伊阙),或者直入南崤道(走宜阳)的通道。从地形上看,秦军已经可以有依托的山地构筑防御体系了。不过一直紧紧跟随的楚军,显然没有给秦军足够的时间来完善他们的防线,在楚军随即发起的进攻中,秦军损失惨重,大败而归。
    获胜之后的楚军并没有继续追击下去,毕竟战略优势在秦军那边。当日诸国合纵攻秦尚且无功而返,现在楚国孤军深入,更不会有什么机会了。这个时候对于楚国来说,最好的战略是退回汝水以东,稳定以陈邑为中心的,复归楚国的土地(包括之前被李信、蒙恬攻取的平舆、寝丘)。虽然这并不能解决秦强楚弱的战略格局,但最起码也可以为楚都寿春在淮北重新获得缓冲之地。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受到这场战国历史中,秦军所受的最后一次重大失败所影响,刚刚被灭的韩、魏两国能够有所动作,复国成功的话,楚国所面临的局势就会有利的多了。
    说到项燕这次的胜利,虽然最终并没有改变楚国的命运,但却对以后的历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当统一之后的秦帝国,面临解体危险的时候,曾经在最后时刻大胜秦国的楚人,以及为之作出重要贡献的项氏家族,最终因为他们在楚国将灭时的出色表现,成为了反秦的中坚力量,并由此成就了悲剧式的英雄人物:“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的事情,到楚汉相争时会有详尽解读,现在我们还是需要关注一下他这位伯父的命运(项燕)。尽管我们为楚军这次胜利后的战略形势,做了种种假设,但强大的秦国却根本没有给楚国和其他试图复国的三晋贵族们以思考的时间。在未来的始皇帝终于明白,需要倾尽全力,才能战胜这个在战国后期,实力并未爱到太大损害的楚国的时候。曾经被嘲笑过于谨慎的王翦,被重新推到了前台,而他也如愿的得到了60万秦国大军。真正的灭楚之战,拉开了序幕(前224年)。
    日期:2011-03-2101:30:02
    说到王翦这名位居“战国四大名将”之列的著名统帅,可以说是秦国统一六国了最大功臣。这不仅在于他本人直接领导了诸多攻灭六国的决战,还在于他生了另一位名将“王贲”。除了那个相当于主动投降的韩国以外,其余的五个诸候国都是在王氏父子的统帅下被攻灭的。只这一条,王翦在四大名将中就应该排序在首。最起码,王翦有办法把他的军事天才传承下去。虽然大部分人都很反感官二代、富二代,但在军事领域,军事才能很多时候的确是可以通过家族传承下去的。至少我们在现在,已经看到有蒙、李、项、王等于诸多军事家族,以诞出多位优秀军事家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而配合王翦这次攻楚之役的,就是蒙氏家族的另一位成员“蒙武”(蒙骜之子,蒙恬之父)。在李信、蒙恬两位年青将领轻敌冒进失败后,秦国希望这用两位老成持众的将领来统帅秦国的家底。而后面我们会看到,王翦的战术也的确非常稳健。
    秦国为王翦准备的60万大军,是秦国所能调动的所有精锐了。也可以说是从秦国所控制的各地缘板块集结而来的,比较悲剧的是,当年被秦国所占据的以江汉平原为核心的楚地,在经过秦国50年的经营后,也已经成为了秦国的熟地。而在那些土地上所出生、长大的人,其身份认同以为秦国了。因此在秦国攻灭楚国的战争中,他们并没有象陈郢那些新近被秦征服的土地那样,有着强烈的离心力。反过来,成为了秦国进攻楚国的重要基地与兵源地。以史为鉴,如果当年日本人不是那么急于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已经直接控制朝鲜半岛和台湾岛接近半个世纪的日本,会不会有机会改变东亚的地缘格局呢?
    领军出征的王翦,首先要做的就是攻取被楚人收复的,以“陈”邑为核心的叛乱地区。在秦军强大兵力攻击下,因李信之败而丢失的,陈邑至平舆之间的诸多城邑相继为秦军所克。而楚国在秦国把血本都拿出来的情况下,所能够做的也只能是从楚国各地调集所有能征集的军队,至战区与秦军决战。如果不这样做的话,秦军接下了就会继续当日李信未成完成的攻楚计划,并挺进寿春所在的淮南地区。从王翦的角度看,他其实也非常想楚国能够把主力集结起来,一战而解决问题。否则的话,本来就结构松散的楚国,一旦陷入各自为战的境地。反而会增加秦军灭楚的难度。这是因为楚国松散的管理方式,让他的治下存在很多半自治的地区和部族。去逐点攻击这些为家园而战的地方武装,只会延长灭楚的时间。而如果战事拖延数年之久的话,这60万秦军的供给问题就很成问题了。
    正因为如此,王翦在收复之前的失地之后,并没有急于向楚国的纵深进攻,而只是集结平舆一带,构筑防线,摆出一付随时进攻的态势,坐等于楚军在自己面前集结。而面对王翦不急不慢的态度,楚人倒是可以借机集结兵力,准备与秦国的决战。不过在项燕将可以调集的兵力,都集中到了秦军对面后,面对仍然闭营不出的秦军,就该楚军着急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