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节

    为了能够打赢这场战役,秦国可以说是下了血本,以至于秦王亲自赶到了河内督战,并且破天荒的用了“赐爵”的方式,将河之地15岁以上的男丁全部征发到了前线(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赐爵”无非是给了个荣誉称号,和后世的指挥官们在战场上习惯许下的空头支票(如打进城去,官升三级之类的鼓动方式)类似,即使能够兑现,在承诺时也带有更多的随意性。但这对于自商鞅以后,就以“法”治国的秦国来说,却是非同寻常的。要知道,秦国所谓的“变法”,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实行“军功爵位”。一旦因战功能够获得最低的爵位(共二十级),就可以得到“田一顷,宅一处”,以及仆人一个。对于千百年来依附于土地的中国农民来说,这种生活是大多数人的终极梦想。而在秦国,得到这些爵位的唯一途径,就是在战场上斩获敌人首级(汉朝就不一样了,可以买了),要想获得最低的爵位“公士”,需要斩获一“甲士”首级。
    秦国的法令之严,在列国之中是出了名的,即使是王子、贵族也没有例外。这种高度条例化、集中化的社会结构,固然让秦国的生产、战斗效率大为提升,却也让其他诸侯国的普通百姓非常恐惧成为秦国的一员。韩上党郡的军民之所以选择投奔了赵国,而不是依照韩王命令向秦国投降,根本原因也在于此。而现在,这些刚刚由韩入秦的“河内”之名,只要出征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从而步入有产阶级的行列,其能够被迅速动员起来也就不足为怪了。而秦国的这次“法外开恩”的举动,亦足以证明秦国把最后的杀手锏也使出来了。
    可以肯定的是,秦国施展反间计,让赵括取代廉颇成为赵军主帅,并秘密调白起至前线时,就已经为这场最后的围歼战做好了预案(包括之前包抄、中断赵军的线路选择,以及河内的动员)。因此秦军才能在攻击和后勤的效率上,快过赵国。而面对秦国的这种高效率,赵军现在则陷入了死地。一方面由于百里石长城被秦国新动员的预备队所占据,切断了赵国援军与粮草补给的一切线路。另一方面,赵国在丹水河谷以及小东仓河河谷的四十万大军,也已经被一切两半,面临着的兵(战斗人员)无粮,有粮无兵的境地。当小东仓河的赵军辎重落入秦军之手后。赵军的主力就只能凭借最后的战斗力,拼死向秦军的防线发动攻击,以期突破百里石防线,退入长治盆地。
    前面有朋友问道,无法理解赵军为什么不能够突破百里石长城。的确,按照常理,赵国在最后被合围之时,尚有四十万人之多,被围于丹水河谷的战斗人员也肯定超过十万。以如此强大的兵力,应该是能够在秦军的防线上撕破一个口子的(赵国的单兵战斗能力,以及战术素养并不低于秦国)。按照孙子兵法的说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这种大包围的围歼战,如果不借助地形优势的话,需要有十倍于敌的优势兵力才可以达到全歼的效果。即使是借助地形的优势,集结在长平战区的秦军也不会比赵军多多少。凭借秦军的战力,在野战中击溃赵军,甚至杀伤半数的赵军也并非不可能。但将四十万大军全数围歼,的确也是难以想象的。
    秦军之所以能够做到,一方面还是因为长平战区的地形原因。通过我们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秦国这个最后的包围圈中,赵军向南(高都地区)、向西(端氏地区)突围的意义都不大,这两个方向早在赵军进入长平战区之前就被秦军控制了,其纵深足以让赵军刚出龙潭又入虎穴。而向东由韩王山冲击小东仓河谷,打通故关通道,固然也是一种选择。问题是先行围歼了赵军辎重部队的秦军,已经填满了这个区域,特别是由“马鞍壑”包抄百里石长城的秦“河内援军”已经控制了包括故关在内的整条防线。赵军就算能够拼掉小东仓河的秦军,面对自己打造的这条“南陡北缓”的“长城”,也只能望城兴叹了。唯一相对的薄弱点就是长平关了。突破了这个点,赵军就可以直接进入长治盆地,向北到达赵国所控制的“长子邑”(今长子县西)。不过,赵军能够看到这个点的重要性,秦军自然也看到了,在此布以重兵也是必然的,而赵国纵有数十万大军,由于战斗面的纵深问题,每次能够用来冲击长平关的兵力也是有限的,未必会比据守于此的秦军多(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
    地形有利于秦军,固然是秦军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因素,不过让数十万赵军完全丧失战斗力的,还是粮食。如果没有补给的话,赵国纵有百万大军也无济于此。至于说赵军的前线补基苦,我们已经交待过了,在小东仓河皆以陷于秦军之手。而丹水河谷的赵军主力随身所携带的军粮有多少,我们也无法得之具体的数字。不过可以参照的是,二千多年后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场工业化时代的战争,其中所有后勤优势的一方将对手的攻势总结为“礼拜攻势”,这种经验使得美国在战争后期根本不用去和志愿军硬碰硬,只需在静待他们随身所携带的补给耗尽,就可以轻易的夺回失去的阵地。当年的秦军也正是这样所守在防线之后,静待赵军耗尽他们最后的食物。而当赵军拼尽最后的力气,实施突围时,等待他们的就将是闻名于天下的“秦弩”,以至于现在居住于此的农民在耕种时,还能够不时的挖出数量可观的箭头。
    不管赵军随身携带的军粮有没有比志愿军更多,在坚守了四十六天,将所有可以吃的东西都吃完了之后(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赵军投降了。而作为赵军的主帅---赵括,则在最后一次突围中亲自上阵,并被秦军射杀。自此,长平之战结束。至于那四十万降卒(最后活着的应该没有这个数字了)的命运,无论是不是真的被活埋的(坑杀的异议古以有之),其命运都是一样的。而解决数量如此庞大的降卒,难度其实并不是太大。即使是让那些世界级的拳王饿上一周,你也能够轻易把他解决。由于秦军对于首级的渴望,我个人更相信他们会高效率的用刀解决问题,而基于秦军同样有数十万的数量,这场屠杀并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旷日持久而又意义重大的长平之战结束了,秦国也终于打垮了统一道路上的最后一个劲敌,只是胜利之后的秦军并没有开启六国的进程。至于个中原因,则是我们下一节的分析方向。不过也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数,在赵括死的那一年(前259年),赵都邯郸诞出了一个婴儿。尽管这个婴儿的身世成为了千古之迷,但他成人后却成为了六国的最后终结者,他就是“秦始皇”。
    今天就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