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节

    日期:2011-02-1622:20:19
    既然由长平关出发,要想快速占领整条“百里石长城”难度很大,而故关实际上又没有被打通,因此秦军十分有必要再在东线找到一条类似于“端氏河”的河流,为他们指引方向,以绕过百里石长城的正面防线。很幸运的是,在晋城盆地东侧的山地之中,的确存在这样一条河流,而溯这条河流而上,秦军可以到达百里石里长城的东端,在那里有个在平常时期并不为人所重视的隘口:马鞍壑。
    马鞍壑没有长平关和故关所在的隘口地缘位置重要也可以理解的,毕竟后两个隘口直接沟通了上党高地腹地的两大盆地,其使用频率明显要高出许多。不过对于有“天下之脊”之称的上党高地来说,核心盆地的面积毕竟有限。围绕着核心盆地的那些山地,虽然地缘潜力偏低,但也并非全无价值。最起码这些山地和穿行于其中的河流、峡谷,可以提供一些通道,以让上党高地内部之间以及和外部的沟通,有更多的选择。象“阏与”所扼守的清漳水通道,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通道,它可以保证赵国在没有占据长治盆地的情况下,仍然有一条直接沟通晋阳、邯郸两都的快速通道。而“马鞍壑”所控的道路,也是这样一条山地通道。有了它,秦军就有机会由晋城盆地东侧的太行山山地中通行,绕到百里石长城的后面去。
    秦军在东线所借助的河流叫作“蒲水”,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这它的完整形象了。由于环境的变化和人为的改造,它象上党高地的很多河流一样消失了。不过在地形图上,它千万年来所冲击出的河谷还是清晰可见的,并且有部分河道仍然长期或者季节性的有水流经过。蒲水注入丹水的地点,就在高都邑的东北方向,这里也是战役第一阶段,廉颇所构筑防线的最南端。而河流的源头处,就在分水岭(长治、晋城盆地)的东端,也就我们刚才所说的“马鞍壑”。
    并不能说赵军没有注意到这条山地通道,有可能为秦军所用,否则廉颇也不会把百里石长城一起延伸到此了。问题是现在赵军的主力已经被困在长城以南的长平战区,并且长平关、故关两个点都或已陷于秦军之手,或已兵临城下。赵军留守在长城之后的,为数不多的军事力量,只能将注意力集中在西线,以求被困的赵军能够重新打通这两条生死线(特别是长平关)。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不是防御重点的马鞍壑,其还能有多少的防御力就可想而知了。
    基于赵军已无力防御整条百里石防线,现在摆在秦军面前的问题,已经是能不能沿蒲水而上,快速通过马鞍壑,而是还有没有预备队,可以覆盖住整条百里石长城了。固然秦军现在所控制的国土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任何一个诸侯国,真要拼起人力资源来,赵国肯定是拼不过的。不过留给秦国的时间却并不多,因为无论出于何种角度,赵国都不可能轻易放弃这40万的有生力量,邯郸方面也一定要倾其所有准备援军。
    假如秦国要想抢在赵国之前,将组织起来的预备队部署在百里石长城一线,那么他们动员预备队的区域,离前线的距离就不能比邯郸更远。如果动作够快的话,在位于上党高地以西的河东地区抽调壮丁应该也是一个选择,毕竟秦军在河东经营的也有一段时间了。问题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其规模早已超出了双方之前的预想,为了能够占据优势,双方已经相继投入了数十万的军队,总数甚至已接近百万。也就是说,河东之地能够抽调的壮丁,其实早就投入了长平战区。
    既然貌似离战区最近的河东地区,已经没有可调集的人力资源了(还要有足够的力量与太原盆地方向的赵军对峙,以防对于施展“围魏救赵”之策。而赵国在晋阳方向的兵力,基于同样的理由也不能抽调)。那么是不是秦国就必须从关中平原的秦国西部,甚至更远的汉中、南阳之地征调人力呢?答案当然不是的。因为在秦国的控制区中,还有一个离长平战区更近的区域,没有进行过战争动员,这个地区就是以“野王”邑为中心的,与邯郸同属于“河内”这个地缘概念的,韩国的“南阳之地”。
    事实上这场战事而言,从秦国占领韩国的“南阳之地”,切断韩上党郡与韩国本核心区之间的联系就可以算起了。只不过事情闹的这么大,最后把赵国卷进来,并且演变成秦赵两国之间的大决战,在之前是谁也没有预料到的。对于这样一块刚刚到手的敌国土地,作为战胜国来说,用以战养战的方式,从中获得补给甚至保障后勤的民夫,当然是必须的。只是如果作为战士,放在前线,却还言之尚早。最起码要等到秦国的行政机构全部到位,理清这块“生地”的社会结构,并用秦国的法令将之控制起来后,方可作为稳定的基地。至于说要有对秦国的国家认同感,那最起码要等到有一代出生秦国统治之下的青壮年成长起来后,才有可能实现。这也就是秦国在攻灭巴蜀之后,等待了三十多年,才从蜀地抽调兵力发起对楚地的攻击。而攻占南阳盆地、江汉平原后,没有再乘胜追南的根本原因。吃进来的东西,总是需要点时间来消化的。只是现在的秦国已经没有时间等待韩国的“南阳之地”被消化为熟地了,秦人需要用非常的手段,迅速将这块土地上可以动员起来的壮丁动员起来,并马上投入到前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