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节
日期:2011-01-1101:38:38
其实就春秋、战国时代而言,两国易地是常有的事,包括先用军力空袭到对方腹地,占领对方重要城邑甚至都城,然后再让对方拿地来换的情况也很多。只不过这些易地方案,基本都是为了获得能够与自己本土相连,易于控制的,或者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土地。象秦国这种放弃能够与自己本土相连的土地,而去交换隔了其他国家(韩国)的土地,的确有点反其道而行之的味道。不过看看秦国在中原东部所苦心经营的那块飞地(陶邑),我们就能清楚秦国的用意了。对于强大的对手纷纷衰弱(魏、齐、楚),自己的地缘实力却与日俱争的秦人来说,他们太相信自己已经拥有两线作战的能力了。被晋人隔绝在关中盆地长达数百年的经历,也让秦人对华北平原的渴望,要比其他任何一个诸侯国都要强烈。也因为这样,秦人决心继续他们“越地而攻”的,中心开花战术。
后来的事实证明,秦国这种跑步奔向共产主义的战略是错误的。而书写史书的人,往往将之归结于陶邑领主,那位在秦国权倾一时的“魏冉”。认为他当初带领秦军参与合纵攻齐,甚至后来为了扩张陶邑的控制区,不断的在东方征战(特别针对齐国),是出于私心,为的是陶邑的财富。关于这点,我只能说是角度问题。因为按照中国的传统史观,任何一件成功或者失败的事件,都应该由某个具体参与者接受掌声或者承担责任。魏冉并不是第一个这样被定性的人物。如果我们愿意的话,依然可以继续让杨家兄妹来承担引发安史之乱的罪责;或者继续感叹,要是秦桧的母亲当年的人生出现一点误差的话,那么南宋可以直捣黄龙了。
鉴于类似从某个人物人性角度分析历史进程的事情,已经进行了二千多年。因此我们还是从国家战略和地缘博弈的角度,继续来进行我们的解读。
实际上秦国这次希望得到的土地,并不在陶邑一带,而是在中原的西部,河北平原的南部,也就是魏国的河间之地一带。实际上这次交易,更应该是一次连环交易,赵国会在其他区域补偿魏国。(赵国虽然和魏国已经结成了紧密联盟,魏国却也没有理由用自己的土地去帮赵国换地)。至于赵国与魏国之间是如何协调的,并不是问题的重点。关键在于通过这次交换方案,我们可以看出,秦国很希望在河北平原的南部,获得一块新的飞地。在此之前,秦人已经通过战争,逼迫魏国交出了他们所控制的部分“南阳”之地。如果能够交易成功的话,那么秦国将在河北平原南部,拥有一块相对完整的地缘板块。这块新的飞地,对于陶邑与秦国本土(包括河东之地了)之间的关系,能够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而之前,鉴于陶邑的位置过于偏东,驻守于上的秦军,与从河东之地东征的秦军,往往各自为战,难以形成互动的局面。
假如交邑成功的话,秦人下一步要做的就会是把魏国完全挤出河北平原,将当年卫国所控制的,商王国的王畿之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当然,设置这样一个突出对手腹地的飞地,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接应秦国的全面东进。而如果要想让河北平原的这块飞地,与秦国所控制的河东之地相接,秦国所需要面对的主要对手,就剩下那个已经被自己打服的韩国了。秦国甚至可能在把魏国彻底赶到黄河以南之前,就先攻取韩国在轵关陉(比如武遂)和南阳之地(如“野王”)的城邑,以重复当年晋文公东进的战略。让秦国在河东之地的控制区,与河北平原南部的飞地合为一体。其实在此之前,秦国就曾经攻取过这些战略通道上的韩国城邑,只不过秦人不想在韩国身上花费太多的功夫,在韩人表示愿意臣服于秦国后,又把它们退还给韩国了。如果秦国在河北平原获得了支撑点的话,那么让这些间接为秦所用的战略通道,归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就显得有必要了。
基于上述原因,秦国愿意拿白起所攻取的,赵国在山西高原之上的土地,去换取河北平原的支撑点,也自有他的道理。如果事情最终按照我们刚才所说的步骤进行,秦国的这次交换,也许还会被后人视作“奇谋”。而即使是从保守的战略来评估,秦国将目标锁定在河北平原的南部,也比一下子把点布在陶邑要务实的多,也更有机会在短期之内与秦国在太行山以西的控制区连成一片。问题是,历史并没有给秦国实现他们打造另一个“陶邑”的机会,因为赵国反悔了。
日期:2011-01-1102:24:24
如果是在双方交割土地之前,赵国反悔的话,对秦国来说倒也不算损失。只不过这次秦国相当于被赵国忽悠了一次,是在秦军撤出蔺、离石、祁等于赵国被占领土后,再作出的。也就是说,赵国收了秦国交回的土地,却没有交换过去土地,这种作法无疑让秦国非常的脑火。其实大家倒也不必秦国受骗而感到愤愤不平,这种不守信用的事情,秦人做的也不少。
对于俨然已成为诸侯中唯一的超级大国的秦国来说,他们显然没有预料到赵国会来这一手。正如在完璧归赵的典故中前283年),蔺相如在让赵王带着和氏璧潜逃回赵国后,对秦王所说的那番话一样,秦强赵弱,赵国在得到了秦国所交付的十五座城邑后,怎么敢不把和氏璧秦上呢(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从完璧归赵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因为秦国的强大,赵国以及其他诸侯不敢在平等的外交活动中欺骗秦国的概念,已经成为了当时共识。也正因为此,虽然和氏璧因为蔺相如的巧妙应对,而没有入秦,甚至成为了白起攻赵的导火索。但秦国对于自己优势地位的迷信,反而因为白起攻赵的成功而得到了强化。所以秦国这次被赵国“骗回”了失地,也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了。在此之后,无论是出于打击赵国这个最大战略对手的需要,还是为了秦国的面子,秦赵之间的战争都不可避免的爆发了。而由于这次是秦、赵两国的直接PK,双方的博弈战场自然也就选择在秦赵两国领土相接的山西高原之上了。
按照常规的攻击方案,作为报复方的秦国,所能够选择的攻击路线,和十几年前白起攻赵的路线并不会有什么区别。一是由陕北高原向东渡过黄河,向东攻吕梁山区腹地的蔺地、离石,以控制东入太原盆地的通道;二是由河东之地向北,攻击兹氏、祁等城邑,重新让越国退守到太原盆地北部。问题是,既然赵国敢忽悠秦国,就意味着赵人已经做足了充足的准备。事实上自失地之后,为了收复失地,保住赵国在山西高原的半壁江山,赵国已经做了十年的准备。而重新控制住黄河渡口,以及全部的太原盆地,更让赵国的防守形势大为好转。秦人要想再一次突破赵国的防线,难度将大大增强。也正是因为权衡了正面攻赵的难度,所以秦国重新制定了一条攻击线路。就此,一场打破秦军不可战胜神话的秦赵“阏与之战”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