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节

    日期:2011-01-1000:35:59
    如果从秦国的战略来看,数百年来的关注重点一直是山西高原,对于挡在秦人东进路线之上的“晋”人,也是一直耿耿于怀,无论他们是一个还是三个。如果不是因为东南方面的楚国,实在是过于强大,已经直接威胁到秦国核心区安全的话,秦人倒是很乐意最后再和这些“蛮夷”决战的。事实上直到大家都从齐国身上得到好处后,秦人的本意也还是先对付三晋的。当时的秦国,已经在包括临汾、运城两盆地的河东之地,取得了绝对优势(魏、韩两国仅在东侧还有些许据点),而在太原盆地以北盘据的赵国,就成为秦国的下一个打击目标了。正因为如此,乘着赵国还在谋划如何从齐国身上割更多肉时,那位赵国的天敌——白起,连续对赵国发动了三次攻击(前282——280年)。在这几次攻击中,赵国在吕梁山区和太原盆地南部的“蔺”(柳林孟门镇)、“离石”(吕梁市)、“兹氏”(汾阳县)、“祁”(祁县)等城邑相继陷落。这些古地名可能会让你感到陌生,但如果我们在地形图上去观察它们,就会发现,这些城邑的丧失,意味在秦国不仅由西至东,打通了由陕北高原进入吕梁山区,进而渗透入太原盆地的通道;也意味着秦国已经实际渗透入了赵国在山西高原的核心区——太原盆地。尽管赵国的旧都“晋阳”,因为在太原盆地的北部,暂时还没有直接受到秦军的侵扰,但最起码在太原盆地,能够两线出击的秦人,已经和赵国形成了地缘平衡,而这足以让身在邯郸城的赵国王室寝食难安。
    日期:2011-01-1001:59:44
    之所以说秦、在太原盆地,与赵国所达成的是一种平衡状态,而不是优势状态,是因为秦人如果想全面控制太原盆地的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赵国在太原盆地北部的控制区,可以从北、东两个方面,得到忻定盆地,以及河北平原的支撑(前提是在上党高地的交通线要通畅)外。魏国在河东之地残存的据点,以及韩国在上党高地的优势地位,都掣肘着秦国的北伐工作。如果秦人倾力攻击赵国晋阳城的话,那么在这场可以预见的持久战中(晋阳的坚固,已经有过诸多战例了),魏、韩两国随时可能对秦人的侧后方展开攻击。当然,如果秦人想先把重点放在东线,即解决掉以上党高地为核心的,魏、韩控制区(山西高原上),赵国也可以做同样的事情。
    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秦人还是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不然统一天下的也不会是秦国了。但在当时,秦人暂时还来不及有进一步的想法。因为在齐、越两国身上收获颇丰的楚国,又开始重新威胁秦国的东南防线了。于上伴随着庄硚入滇、司马错攻黔中之战、白起入郢等一系列的秦楚军事博弈,秦人战略重心暂时向东南方向转移了。只不过在把楚国打残之后,秦人又开始思考解决三晋的问题了。
    如果按照正常的顺序,秦国肯定应该先把山西高原先解决掉,然后再想入主中原的事。但问题是,“陶”邑这块飞地的取得,让秦人迷上了越地而攻的扩张方式。这不仅体现在,秦国总想着能够假道韩、魏,从齐国身上得到更多的土地,也意味着魏韩两国在山西高原上,那些油水不多的土地,秦国对两国在华北平原上的土地,兴趣要深厚的多。也正是基于这种想法,秦国对于横亘在东进道路上的韩国,反而没有再施加更大的压力了。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韩国这个国家能够位列战国七雄实在有些勉强。无论从战略纵深,还是地理位置来看,怎么看都不象有长命相。但就是这样一个处在夹缝中的国家,却坚持到了最后。
    能够做到这点,很大程度要感谢韩国人的头脑灵活。当初在分家的时候,韩国的重点就在于掌握东西战略通道。无论是当初在黄土高原上占尽优势的魏国,还是现在如日中天的秦国,如果想顺畅的进出华北平原,都必须从韩国所控制的上党高地、轵关陉(王屋山与中条山之间的缺口),以及洛阳盆地经过。如果你只是想有通过权的话,韩国人是很愿意提供帮助,甚至成为战时同盟,去狐假虎威一回;而如果你想干脆把韩国灭了,一劳就逸的解决问题,韩国的说客们又会让他们身后的诸侯们知道,如果作为第一道防线的韩国撑不住的话,那么无论是处在强盛期的魏国,还是现在如狼似虎的秦国,都会让他们马上尝到“唇亡齿寒”的味道。正是凭借这种左右逢源的该当,韩国才能够坚持到了最后。韩国这种圆滑的处世态度,倒也很符合秦国现在的战略需要。最起码他们可以很顺畅的,通过韩国控制的轵关或者虎牢关,进行他们的越地进攻战略。当然,韩国对于秦人其实并没有什么感觉。他们所做的只是事大而已,就象当年他们紧跟魏国一样。而作出这种调整,也是在几次合纵攻秦后,所收获的血的教训(最多一次,韩国被秦军斩首24万。尽管数字未必可信,但韩国对秦国的心理阴影是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以陶邑为支撑点,加上韩国的配合,秦国的军事优势得以在中原地区充分发挥,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这其中就包括公元前273年,对赵、魏联军所进行的“华阳之战”(在韩都“新郑”北)。但现在的问题是,尽管秦国在东方的军事行动,似乎战无不胜,但缺乏足够的地缘支撑(韩国可以借道,但不可能全力为秦国提供后勤保障),使得他们后劲不足,经常在胜利后,还是必须退出被攻占的城邑。也就是说,秦国很难将战术胜利,转化为战略成果。
    如果没有陶邑这块飞地,也许秦人会考虑改变他们的战术了。但现在有了这块“鸡肋”,让秦人就此退出中原争霸的行列,去搞步步为营的推进战略,确实让人心有不甘。也正是在这种思维的左右下,秦人做出了一个战略性的决定,即放弃白起在吕梁山区和太原盆地所扩张的赵国城邑,去交换赵、魏联盟在河北平原的同等数量的土地。
    今天就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