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节

    日期:2010-12-3100:40:31
    在秦国袭取楚国的黔中郡之后,楚国所面临的形势就十分危机了。本身秦国就已经由北至南,在丹、汉、江三水对楚国占据了地缘优势,现在连自己大后方的沅水中游地区,也被秦人成功渗透。这对于刚刚在东线取得重大进展,正准备重振雄风的楚国无疑是个重大打击。现在的楚国,所考虑的重点已经不是从云贵高原北上,开辟新二战场战略了。正如我们所看到了那样。如果不拔掉秦人插入的这颗钉子,庄硚在云、贵取得再大的成果,也不能为楚国所用。不过秦国毕竟还没有一战而解决楚国的实力,既然是局部战争,按照一般规律,打到一定阶段以后,双方还是要坐在谈判桌上交换筹码的。只不过这一次双方的筹码,原来都是楚国的控制区罢了。
    秦国提出的条件是用楚国北线的“上庸”、“汉北”两块土地,换回“黔中”。从秦国的角度来看,上庸之地一直是他们所渴望的。相比于黔中这个突出部而言(相对于秦国),如果秦国得到了上庸之地,就可以和汉中、商於两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对楚国所控制的汉水下游地区形成绝对的优势。而对于楚国来说,并非不知道失去了上庸之地,就意味着他们对秦国再无反击之力。但早在黔中之战之前,秦国就已经通过控制析、宛两邑,渗透入了南阳盆地北部。从战略形态上来看,楚国在秦巴谷地的控制区,事实上也成为了一个危险的突出部。如果秦国倾全力攻取扼守“汉水通道”(荆山与大洪山之间)的“邓”邑(现在的襄阳市以北,位于汉水以北),那么不仅意味着楚国将彻底被挤出南阳盆地,处在三面包围的上庸之地能不能留在楚国版图内,就很成问题了(理论上还可以通过大巴山与神农架之间的“庸巴盐道”,与巫郡相通,但道路艰险,所能够提供的支撑有限)。
    在地缘博弈中,情况就是这样的,当你占据优势时,你深入对方防线的突出部就会成为你进攻的筹码;而如果情况正好相反时,这块突出部却很可能成为一块让你“食之无肉,弃之不舍”的鸡肋。要维系它的话,就必须投入更多的资源,甚至影响到其他地缘板块的稳定(资源是有限的,厚此就将薄彼);要放弃的话,就代表着你将放弃地缘平衡,转而进入全面防御的状态。要是楚国还能够将秦人阻击在武关或者析邑以西时,楚国应当是不会考虑用上庸来交换的,但现在,即使秦国没有去操楚国的后路,楚国能否重新夺回南阳盆地的控制权,也要画上一个问号。
    不管怎么说,处于被动状态的楚国现在必须作一个选择,尽管无论怎么选,局势都不会对楚国有利。最终为了避免陷入秦国的三面包围之中,楚国还是决定用上庸换回了黔中。这实际上也等于放弃收复整个南阳盆地的可能性。那个扼守“汉江通道”的邓邑,成为了楚国对抗秦国的前沿。
    说到这里,还有两个地缘上的疑问需要解读一下。一个就是,除了位于秦巴谷地东部的“上庸”以外,秦国还向楚国索要了另一个地理单元——“汉北地”,这块汉北地究竟是个什么概念,秦人又为什么要把它和上庸捆绑在一起;另一个问题则是,分割南阳盆地的是大洪山,分别在两侧与荆山、桐柏山形成了两条战略通道。一条是西侧的,由邓邑所扼守的汉江通道;另一条则是东侧,当年主要由“随国”所据守的“随枣走廊”。那么为什么无论是二千多年前的秦、楚两国,还是后来的诸多朝代,都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汉江通道一线,以至于汉水两岸的襄、樊二城(也就是现在的襄阳市)名气要远大于东面的枣阳、随州两城。
    日期:2010-12-3101:40:04
    说到“汉北地”,我们就得再说说汉水这条河流了。从流经地区域来看,汉水实际上是把秦巴谷地、南阳盆地、江汉平原,三大地缘板块串了起来。当然,由于秦巴谷地本身并没有和汉水河谷完全贴合在一起,所以情况比较复杂。又可以划出汉中、安康、“上庸”三个地缘版块来。如果秦人想从已经占据的,南阳盆地北部向攻击楚国的话,他们的攻击路线是很清晰的,无非是层层推进至大洪山一线,然后占据汉江通道或随枣走廊,然后攻入江汉平原。而如果秦人想在控制了整条秦巴谷地后,顺汉水而下,由南阳盆地西侧滑过,直取汉江通道的话,却还要打通前进道路上的另一个障碍,那就是“汉北地”。
    从名字上来看,“汉北”这个地理单元的位置,肯定是位于汉水以北的。就象有些历史学家,也将楚国的“江南”地,定位于三峡以南的,清江流域一样。虽然这个地缘标签,更应该是泛指楚国在长江以南的控制区。但最起码在大致方位上,不会有出入。而具体到汉北地的时候,很多人会将之与“汉阳诸姬”这个概念中的“汉阳”对等起来。认为楚国所交换出去的,是汉水右岸的所有土地。不过如果是这样的话,楚国这笔买卖也亏的太大了。连随枣走廊,甚至一部分江汉平原都交给了秦国,等于是把秦人迎到了都城门口。
    其实楚国这次随同上庸一起交出去的“汉北地”,是一块真正的,位于汉水之北的土地。由于它的特殊位置,秦国如果没有得到它的话,也就不能将自己在南阳盆地的控制区,与上庸之地连成一片。而楚国在失去了上庸之地后,再留着这块土地也没有太大意义了。也正因为如此,这次交换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说了这么说,这块“汉北”之地究竟在哪呢?其实我们从现在的行政规划上,也很容易找到它的大致范围的。如果我们在地形图上划出省界来,会发现汉水向穿过秦岭与武当山之间的缺口后,并没有巴上流入南阳盆地。而是继续在武当山北,秦岭以南的山地中穿行了一段距离,然后在现在的丹江口水库一带(丹江口市),进入平原地区。而在流入山地之后,汉水就开始转向,向南(偏东)经由南阳盆地、汉江通道进入江汉平原。这片位于秦岭与汉水之间的土地,目前归属于湖北省管辖。就象湖北省的地理结构中,包含有三峡以南,清江流域的那片武陵山区,是为了保证江汉平原,在依托长江构筑防御体系时,有足够的地缘优势一样。控制汉水以北,秦岭以南的这片山地丘陵区,也是为了保证上庸谷地、南阳盆地不被割裂的关键。也正因为此,无论是楚国还是秦国,在考虑上庸谷地与南阳盆地的归属问题时,都必须把这块,现在主要包含了郧西、郧县两县的“汉北”地,作捆绑处理。
    由于汉北之地虽然体量很小,却具有一定的地缘独立性,也就自身的战略价值。因此虽然无法孕育于大的地缘政治力量,但在春秋之前,方国林立的时代,却也有机会出现属于自己的“国家”。当时这个国家叫作“麇国”,只不过由于它悲剧性的位置,和有限的地缘潜力。很长一段时间,麇国都是位于汉水以南的“庸国”的附庸。以堵河盆地为核心(竹县)的庸人,可以很方便的顺堵河而下,在进入汉水之后直接渡江将影响力辐射至江对岸的“麇国”。而这个影响力可能是武力威胁,也可能是庸人所控制的巫盐(当时还不能称之为“巴盐”)。
    由于“麇国”的这种枢纽位置,当楚国决心溯汉水而上,去征服汉水中游地区时,它自然也成为了最早的牺牲品。只不过现在,它必须以“汉北”这个地缘标签,和“上庸”一起交付给秦国了。
    至于说楚国这种“剜肉补疮”的作法,能够能暂时性的为他们带来和平,就是我们明天的内容了。而刚才我们所说的第二个问题,也就是为什么汉江通道,一直是南入江汉平原的攻击重点,也会在明天揭晓答案。其实答案就是下面这张图里,相信看过之后,很多朋友就自己明白了。
    附:《秦巴谷地——南阳盆地》地缘关系图(战国中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