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节
日期:2011-01-0216:57:49
可以现在的楚国,无论是失去黔中,还是用上庸、汉北将之交换回来。都无可避免的转入战略防守阶段了。有的朋友可能会对楚国的这种交换感到不解,认为楚国应该放手一博,在北线与秦军决不死战,而不是轻易的将秦巴谷地的控制权,交换给秦国。其实楚国这样做也实属无奈,虽然从表面上看,秦军似乎只是在黔中取得了突破,但实际上,掌握战略优势的秦国,为了配合黔中的战事,在多条战线上都对楚国展开的攻击。而上庸一线的楚国控制区,也无疑受到了来自汉中盆地的压力。秦国如果要在短时间内攻取整个上庸,难度还是很大的。但把当年“退还”给楚国的“西城”邑(安康),夺回来并不是什么难事(所以后来的交换中,这块楚国的“汉中”之地被忽视了)。你甚至搞不清秦军的主攻方向是哪里,因为从战术上来看,秦国在黔中一线投入的力量肯定是最大的。但从后来的战略结果来看,秦军此次攻楚所图的应该还是汉水中游地区。这也就是秦国的优势所在,占据了地缘优势的他们,在强大实力的支撑下,可以随时将任意一个攻击点变成主攻方向(想起李云龙攻击平安县城了,包括中印之间在陆地上也有类似情况)。而处在下风的楚国,则必须在任何一个秦国可能突破的点上,保持高度警惕。
现在我们要交待一下庄硚这支被楚国寄予厚望的远征军了。在楚国志得意满甚至准备主动攻击秦国时(公元前281年),他们的远征显然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现在,谁还会再意这支远征军了。也正因为如此,无法再从楚国得到支持的庄硚,一如后来的赵佗一样,选择了自立为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滇国”第一任君王(之前的土著滇国,还是带有部落性质的)。当然,从大历史的角度,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华夏文明的一次成功扩张,但实际上,如果不能够持续得到华夏核心区的文化补给,数代之后这些远涉云贵的楚人,就会完全融入当地文化(东南亚的类似情况就不少)。
在古典时期,庄硚的这种行为,会被很多饱读诗书之人视为“背叛”,并认为如果他们肯从侧后方包夹攻入“黔中”的秦军,可能会让形势为之一变。但这样一支刚刚征服一块蛮夷之地的军队,在没有站住脚跟的情况下,即使有着一片爱国之心,也很难对秦军形成威胁。事实上,即使秦国不进攻黔中,切断庄硚远征军与楚地的联系,庄硚也不大可能有什么作为。这首先是因为,要想将一块新的地理单元整合好,并为之所用,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比如秦国从入主四川盆地,到以之为基地攻击楚国,就花了36年时间(前316年——280年)。这还是在蜀的有着良好农业基础,并有着相对成熟的组织结构的情况下(组织结构越成熟,征服之后的整合工作越容易进行)。而面对在华夏文明眼中,近乎荒蛮的云贵高原,楚国需要更多的时间。
即使是从纯粹的军事地理角度看,如果楚国远征军想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从云南高原中转,由滇池一带向北攻入四川盆地,也很难马上做到(就象汉尼拔奇迹般的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攻打罗马帝国一样)。因为虽然理论上,金沙江可以为楚国所用,让楚军顺水而下,直取川中。但在穿行于高山峡谷之中的金沙江中航行难的难度,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由于峡谷中的地质情况不稳定,几千年来,金沙江中经常会形成一处处险滩,成为航行的障碍。就象楚军在战略规划中可能用到的普渡河——金沙江口附近,就在上个世纪初,由于山体崩塌形成了有世界滩王之称的“老君滩”,直到现在还是金沙江航运开发的一大障碍。正因为如此,在有史记载的二千多年的时间里,金沙江航线都没有被官方所开发。当然,航线没有得到开发,地质原因只是一方面原因,云贵高原在古典时期,长期处于边缘地带,与核心区缺乏大宗物资交流才是主因。同样险滩密布,行船艰难的川江(宜宾至宜昌之间,包含三峡在内的长江)航道,就因为四川盆地的战略地位显赫而很早得到了开发。而金沙江下游航道真正得到重视,并得到官方开发的时间是在清初。之所以在沉寂千年之后,得到开发,是因为云南的铜产可以支撑清帝国捉襟见肘的财政(由于明朝的矿山,因为聚集了大批劳动力,成为了明末农民起义的重灾区。因此清帝国曾经禁开内地的矿山)。
基于上述原因,无论二千多年前,金沙江的河道情况是否好于现在。楚国要想利用金沙江作为攻秦的路线,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开辟成熟的航道。而从陆地上攻击四种盆地,也是另一种选择。不过要想在云贵高原中,打通一条入川的道路,其难度并不比在嘉陵江一线修筑“蜀道”要容易多少。由于四川盆地封闭的地理结构,事实上无论你从哪个方向进入,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如果楚国能够在秦人入蜀之前,就想到从云贵高原开辟攻蜀的战场,那么他们还是很有可能开发和利用当地土著,用之沟通川中的小路,绕过让人头疼的巴国,攻取川西的蜀地,进而将整个四川盆地变成楚国的后方。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那些安逸生活在成都平原的“蜀人”,一旦敌人突然出现在面前,心理防线往往会迅速崩溃(心理上太信任蜀道天险的结果)。只不过对于现在的楚国来说,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再做这些事情了,并且现在就算他们能够穿入四川盆地,在拥有强大腹地并在蜀地经营日久的秦国面前,有多少胜算也需要打上一个问号(想想汉尼拔的下场)。而为了彻底断绝来自云贵高原的威胁,30多年后,即将开创华夏帝国时代的嬴政,让那位主导了都江堰工程的蜀守李冰,从岷江——金沙江交汇处的宜宾,修筑了通往滇池的官路(当然,这个时候的楚国已经没有力量从任何方向,威胁秦国了)。只不过这条南方“蜀道”,在宽度上只及帝国通用标准的十分之一(秦驰道的标准为50尺寸宽),因此也被称之为“五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