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节

    日期:2010-12-1801:26:35
    楚国在并吞越国之后,或者说占据了越人所占的吴国故地后,秦国那边的君位更替也进行完了。毕竟秦王这个位置只要空出来,马上就会有人补进的,历史并不是因为死了个秦武王而停滞不前。相比于短命的秦武王,继承秦国大统的新君(武王的弟弟)——秦昭襄王可是一个长寿的君王,足足在秦王的位子上呆了57年(前306年——前251年)。而秦国一统天下的局面,就是由他所创立的。可以说在他之后,无论是谁继承了秦国的王位,都只需要保证自己的健康,能够活的稍微长点就能够收到胜利的果实了。只不过这位秦昭襄王的命实在是在长了,长到把他的太子也熬的差不多了,继位成为“秦孝文王”后不到一年也随他而去了(想到英国的查尔斯了,等的时间也够长)。再接下来的那位秦庄襄王就比较出名了,因为据说他戴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顶“绿帽子”,而疑似给他戴绿帽子的就是那位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大商人——吕不韦。当然,这项绿帽子到底是不是真戴上了,还很难说,虽然这个名叫“异人”的秦王在世时就已经开始传了。但不管怎么说,吕不韦做了笔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买卖,却是不争的事实。至于这位“异人”兄到底是不是因为“绿帽”而“被驾崩”的,也是大家所感兴趣的。只是在这个帖子里是无法考证出个结果来。反正他的确是只作了3年多秦王,那位千古一帝“秦始皇”就上位摘桃子了。正因为如此,秦国统一天下的“精华”部分,并不是在秦始皇时代,而是在他“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秦昭王时代。这个时代,也是我们战国篇的压轴大戏。
    秦昭襄王继位之后,和他的父兄一样,是继续向东以三晋为攻击对象,还是东南以楚国为突破口的问题。如果按照之前和楚国达成和解的方案,下一步重点应当还是三晋了。不过楚国在东面吞并了越国,让秦国感到了一丝不安。地缘实力增强的楚国,很有可能会主动打破秦、楚之间业已达成的平衡,而这一切是秦国所暂时不愿意看到了。
    正当秦国还在重新评估秦、楚关系时,中原地区却展开了一场新的混战。一方是正春风得意的楚国,而另一方则是魏、韩、齐的合纵联军。出现这种结果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因为楚国江、淮下游的开疆扩土,虽然对秦国构成了间接的威胁,但对于中原争霸的主力:魏、韩、齐三国所构成的威胁要直接的多。为了不让楚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消化新得到的“东楚”,三国联军选择了南阳盆地作为攻击的对象。在攻入方城夏道之后,双方在宛邑(南阳市)东南方向的“垂沙”展开了决战(唐河县西南)。
    日期:2010-12-1802:04:21
    垂沙之战最终以楚国的失败而告终。在战国这种群雄并立的格局之下,灭掉一个二流国家,取得一块有潜质的地缘板块,固然能够让自己的地缘潜力,发生质的飞跃。但你这样做的同时,也意味着打破了旧有的平衡,随之受到其他诸侯的联合攻击,也就不可避免了。象之前秦国并吞巴蜀,之后齐国吃掉宋国后,都碰到类似的情况。只不过秦国所渗透入的四川盆地,相对来说不那么敏感,而秦国所据之地,无论新旧,又都有极强的防御力,因此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融合新并进来的土地。而相比之下,东方的这些诸侯国就很难有这样的优势了,当他们通过兼并其他国家而扩张领土时,也意味着必须分散出相比一部分力量,单纯的承担被动防守的任务。而无论是在出于稳定新占土地的内部结构,还是防线长度的问题上。在开放的平原地区作这种兼并,其维护成本都要高于吞并个封闭的地理单元。楚国在垂沙之战的失败,其实根源也正在于此,要消化那么大块“东楚”地区,必定牵扯掉楚国很大一部分兵力。
    楚国在垂沙的失败,造成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先是楚国的内部出现了问题,按照“正统”的解读是,爆发了“农民起义”,而按照传统的说法,则是有“盗匪”造反了。这个搞乱楚国内部的“大盗”叫作“庄硚”,在历史上也很有名。和另一个叫作“拓”在大盗齐名(在我们所接受的历史教育中,“盗拓”也被认定为农民起义军首领)。这倒有点象《水浒传》中的宋江、方腊两雄并立的情况。而与《水浒传》中的情节,颇为相似的是,庄硚最后也被楚国招安了,并在我们随后的章节中,发挥的新的作用。
    不管庄硚后来怎么做了,他的这次“起义”算是从内部捅了楚国一刀,楚国暂时性的陷入了内部分裂的状态。其实楚国本身的管理架构就是比较松散的,对于很多被征服地区,还是采用“因其俗”的方法让他们自治。加上如此广阔的疆土,和复杂的民族成分,阶段性的出现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
    在魏、韩、齐三国联军和庄硚的内外夹攻之下,楚国的地缘安全受到了严峻考验。在这种时候,如果楚国想寻找外援的话,秦国是他们唯一可以指望的邻国。就象当年吴、楚柏举之战时的情况一样。不过这时候的秦国,已经不太愿意做雪中送炭的事了,实力增强的秦国,正希望消弱楚国这个最大的对手。因此秦国随后在公元前300年、298年对楚国展开了两次攻击。攻击的方向也是南阳盆地,而选择的攻击线路,仍然是丹江通道。
    日期:2010-12-1802:32:38
    秦国这次的乘火打劫,让他们得到了楚国析邑所辖的15座城邑。而与南阳盆地地缘关系最为密切的韩国,乘楚国内忧外中患之机,占据了南阳盆地的地缘中心“宛”邑(现在的南阳市)。从此,南阳盆地再也不是楚国一统天下的局面,成为了多国角逐的竞技场。而南阳盆地变成“四战之地”,足以抵消楚国获得“东楚”地区所带来的实力增长。不过以韩国的实力,想把手伸那么长,注定要以悲剧结尾。公元前291年,秦人又从韩国手中夺取了“宛邑”。自此,秦楚两国地缘博弈的主战场,由丹江通道,转移到了南阳盆地。地缘平衡的天平,进一步向秦国倾斜了。
    秦国在将对楚作战的防线推至南阳盆地后,并没有进一步与楚国展开对抗。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崤函通道、洛阳盆地、中原地区又一次成为了秦国的战略重点。因为秦人知道,如果他们盯死楚国PK的话,只会让东线的三晋得到喘息之机,即使秦人想停下来,三晋也不会太平的。更何况就算秦国想灭楚,并占据了整个南阳盆地,楚国也可以据大洪山两侧以自守,保证自己在江汉平原的核心区的战略安全。(收缩防线后的楚国,防守的宽度和难度反而能够减小。守汉江通道和随枣走廊的难度,要比守方城夏道的难度低的多)。要想彻底解决楚国的问题,还是需要从巴蜀着手,早日将四川盆地消化为熟地,以顺江直下直接攻击楚国在江汉平原的核心区。
    今天就写到这了,祝大家周末愉快!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