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节

    日期:2010-12-1000:29:55
    整个丹江通道实际上是一条由西北至东南延伸的一系列断陷盆地,而这这断陷带又为不同的河流所利用,横穿商丹盆地的那段丹水只是其中一部分罢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河流都是沿着这条盆地带前行,在整条通道上有多处由北向南穿越谷地。武关的所在地,就有这样一条纵向切割的“武关河”。有河流为依托,加上这里为整条通道的最窄处,秦人所立的武关的确有着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这点从商鞅的遭遇就可以看出来,当年商鞅在新君继位后,遭到守旧贵族的反攻倒算,不得从自己的封地南逃。但武关已经被封,无法绕行的商鞅只能回到秦国束手就擒。
    如果说秦国控制“丹江通道”的战略基地是商邑的话,那么楚国所对应的城邑就是析邑了。析邑的位置也就在现在的河南省西峡县边上,这一带位于丹江通道的出口,地势已经逐渐开阔起来了。与商邑对应“商丹盆地”一样,析邑也对应了一个盆地——“西峡盆地”。人类并不是第一个利用西峡盆地的生物,在几千万年前的白垩纪,这里曾经是恐龙的乐园。至今,西峡地区出土的恐龙蛋化石,除了让相关研究者兴奋不已外,也让走私分子又多了一条生财之道。
    与秦国的商邑承担战略支援任务,武关承担战术阻击任务不同。楚国的析邑却是将这两项任务合二为一了。能够作到这一点,除了相对开阔的土地,能够有一定自给能力外,有一条由北向南,纵向切割通道的河流——淅水,是析邑能够承担关卡任务的重要原因。比之武关河,发源于伏牛山脉西北方向的淅水,在先秦的名气和作用要大的多。
    日期:2010-12-1002:02:08
    淅水现在的名字叫作“淅河”或者“淅川”,现时的流量只能算是一条小河了,不过在上古时期它的水量可是很大的。依托这样一条河流,楚国的西北方向的战略安全,还是很有保证的。不过淅水的地缘作用,并不只是体现在丹江通道的防御上。这条南流入丹水的河流,在穿越西峡盆地后,又到达了一个新的盆地“淅川盆地”。在行政上,这个盆地则是由河南省淅川县所覆盖。和西峡盆地一样,淅川盆地也有恐龙蛋,只不过数量没那么多罢了(已发现)。至于说以后会不会挖出更多来,那是古生物学家感兴趣的事。我们只关心文明产生之后的事情。
    从地缘价值来说,淅川盆地在二千多年前和现在都要高于扼守丹江通道的西峡盆地。二千多年前,淅川盆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里是淅水与丹水交汇之处的“丹淅之会”。这样一个依山伴水,即有水上交通优势,又有高地(可避水患)的地点,是聚居和建城的好地点。而最早发现并利用“丹淅之会”地理优势的族群,就是楚人。楚人最早受到周王室册封为“子爵”国时,就是以此为地缘中心,并立都“丹阳”。不过后来的事情我们也知道了,感觉受到侮辱的楚人,开始沿着丹水、汉江南迁,先是附于汉江通道西侧的“荆山”,进而在与庸、巴等族的博弈中,夺取了江汉平原作为根基。从战略角度看,楚人的这种南迁无异是正确的选择。不过在周人看来,楚人这的种做法,也无疑让他们脱离了周人体系,自愿融于蛮夷之地。好在楚人并不忌讳这种身份,反而在政治上以此为依据自立为王,期望与周王室取得平起平做的地位。
    南迁之后的楚人,是否放弃了继续经营“丹淅之会”,不是十分确定。因为为了应对楚国的威胁,周人沿汉水东北侧,布置了汉阳诸姬,以及“申”这样的亲信戎人部落。这一时期的楚国,大体上是以汉水为线,与汉阳诸姬展开对抗。而从地理格局上来看,南阳盆地、随枣走廊,都是周人的势力范围。不过对于战国时期的主人来说,是否曾经放弃过“丹阳”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时整个汉阳诸姬都已经成为了历史名词。整个南阳盆地——江汉平原,都已经成为了楚国的核心区。
    丹淅之会也好,丹阳也罢,现在地图上已经交不到了。因为这个盆地的大部分地区已被“南水北调”的源头工程“丹江口水库”所覆盖,正在为北京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至于两千多年前,丹阳城真正成为与秦楚地缘博弈的焦点,则是在公元前312年。刚刚被张仪用“商於之地”忽悠了的楚国,决定与秦国一战,以挽回失去的面子。其实从秦楚之间的地缘关系来说,这场战争早晚得来,因为南下巴、蜀的秦国,从接触面来看,与楚国的潜在地缘矛盾,甚至已经超出了与三晋之间的博弈。张仪的背信弃义,只是充当了导火索罢了。
    既然秦国敢“忽悠”楚国,当然也就充分做好了战争的准备。因此最先取得胜利的并不是恼羞成怒的楚国,而是占据地理优势的秦国。在这次攻击中,秦人并没有直接攻击楚国的西北重镇“析邑”,而是在行进到淅水时,向南顺江而下攻击丹淅之会的“丹阳”地区。秦国选择在丹阳与楚国决战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利用丹水,由商邑顺水而下为前线运送补给(丹水的航道情况不算好,无法进行水战。但轻舟还是可以通行的)。在秦国即做好充足准备,又掌握了地理优势的情况下,楚国在丹阳之战中落败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丹阳之战中取胜的秦军,并没有占据丹阳,而是撤回了武关以西。因为这种绕过对方边境重镇,进入对方腹地的攻击方法,很难将战术胜利转化为实际的领土。可以预想,失败后的楚国一定会发起反击,而如果楚国重新集结由析邑出击,切断秦军的回国路线,那么孤军深入的秦军就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回去了。不过在这次楚作战中,秦国在土地上也并非一无所获。在另一条战线——秦巴谷地上,秦军倒是取得了新的进展。以汉中盆地为基地的秦军,向东顺势拿下了楚国的汉中郡——安康盆地,并将楚国的西部重镇“西城”,转变为秦国的“西城县”,归入秦国的汉中郡。这种即有良好防御性,又能与自己本土接壤的独立地理单元,秦人在得到后当然没有放弃的理由了。
    从结果来看,在丹、汉两线作战的楚国,不仅让秦军斩首八万,还丢失了汉中之地(安康盆地)。但从整体的地缘结构和实力来看,楚国并没有受到致命打击,楚国依然还是战国数一数二的大国。无论是出于复仇,还是让秦国不敢再轻易攻击自己的目的,楚国都需要再次用战争的手段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从哪跌倒,就从哪爬起)。于是在丹阳之战结束后的第二年,秦楚之间规模更大的“蓝田之战”暴发了。
    今天就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